传主是一个窗口
2020-12-30黄丽娟
黄丽娟
优秀的传记往往以点带面,通过讲述一个人的生平让读者了解到一个时代、一种制度、一种思想等,进而带给读者丰富、深刻的启发以及精神上的润泽。传主其实只是一个窗口。吴钩的《宋仁宗:时代共治》做到了。
在回答“我为什么要为宋仁宗立传?”时,吴钩首先说明了宋仁宗在历史上的定位:在位时间很长,而存在感极低。游览名胜古迹、听闻传说故事以及谈到艺术成就时,人们轻易都不会想起宋仁宗。即便有诸多发生在其当政年代的民间故事,宋仁宗也不过是其中“打酱油”的背景板,不足以引发关注。但在另外一些方面,宋仁宗却是一个至高点,这引发了吴钩心中的数个问题:
“一个庸常君主御宇的时代,为什么会涌现出如此之多的杰出人物?”“那个时代的人为什么会如此深情地悼念、纪念、怀念一名庸常的君主?”“一个庸常的君主为什么能够给后人留下‘四十二年如梦的集体回忆?”“一个显然并不完美的君主及其时代,为什么却得到宋代士大夫众口一词的称赞?”“一名存在感很低的宋朝君主,为什么在改朝换代之后仍然一再获得后人的赞颂?”
出发点是对宋仁宗个人的好奇,但是追问指向了一个时代的气象、一种被当时称赞的社会状态、一种被后世赞颂的永恒的美德。作者的下笔之前的思考便不止于了解故事。
宋仁宗的庸常昭示制度的力量
吴钩反复把“庸常”一词加在宋仁宗身上。宋仁宗庸常吗?
是的,有时候简直窝囊。宋仁宗常常会受到大臣的反对和抵制,被大臣直言不讳地指出错误也是正常现象,有时候还会被逼到流眼泪。看惯了宫廷剧的读者一定会对此诧异万分。《宋仁宗:时代共治》首先展现的便是宋仁宗的“万事不自由”。
听音乐不自由。仁宗皇帝从小就喜欢音乐,也很有音乐天赋,会作曲,还写过音乐理论方面的文章。但是畏惧于来自大臣的靡靡之音误国的评论,他不敢流露出自己对音乐的沉醉,甚至不得不表态:“朕于声伎固未尝留意,内外宴游皆勉强耳。”即便对柳永的文学和音乐才华非常欣赏,也只敢在私宴的时候听一听柳永新词,而不敢公开表现出欣赏。
娶妻不自由,出妻也不自由。宋仁宗一生的皇后中,只有温成是他自己真正喜欢的。但是温成的“皇后”之名,是她去世之后才追赠的。有资格“母仪天下”的皇后,必须有相当的威仪、出身、家庭权势等。皇后不止是皇帝的妻子、家人,还是一种面对天下人的“职业”。况且前有太后的管束,后有大臣的坚持。所以其两位在生前就正式受到册封的皇后,都是宋仁宗在种种压力下被迫作出的选择。
《孔雀东南飞》告诉我们,平民是可以轻易休妻的,但是宋仁宗却很难。皇后既不是亲选,感情难免疏离,加之后宫形势复杂,宋仁宗不想与之继续保持夫妻关系。而启动废后的程序,却遭遇到大臣们接连不断、强劲有力的集体抵制。
宋仁宗还曾接纳臣下进献的两名宫女,谏官王素认为不当,坚持要他将宫女遣散。宋仁宗也只好同意,尽管遣散命令发下之后,他泪水涟涟。
任命官员不自由。温成皇后在世时曾为伯父求宣徽使之职,宋仁宗答应了。但却遭到官员们的集体反对。包拯劝谏时,情急之下还将唾沫直喷到宋仁宗脸上,宋仁宗也只好收回想法并且“唾面自干”。宋仁宗类似的私旨被驳回过多次。
追索宋仁宗“万事不自由”的源头,不难看出,除了宋仁宗出于爱护声誉的自律,更多的是来自大臣的约束,即面对皇帝的错误主张和行为,大臣有权直言其事、据理力争。“万事不自由”的并不只有宋仁宗一位,宋真宗、宋仁宗幼年时真正执政的刘太后、宋神宗等都曾有过类似经历。宋神宗皇帝还曾感慨说:“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
新政的失败与延续启示改革的错综复杂
继位后等待了十一年才得以亲政的宋仁宗有意励精图治。他曾两开天章阁,向大臣们征求治国良策:“问治天下其要有几,施于今者宜何先。”收到范仲淹、富弼近万字的《答手诏条陈十事》后,宋仁宗非常振奋,就此拉开了“庆历新政”的序幕。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擇官长、均公田、厚农桑、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诸法确定时间分批实行,新政大刀阔斧、雷厉风行。
但既然是改革,遇到阻挠便是一定的。接连出现的公用钱案、水洛城事、朋党论、进奏院案、阿张嫁资案等事件,最终导致力主新政的范仲淹、富弼、韩琦、欧阳修等纷纷离朝。新政的大部分不得不搁置,可谓半途而废。
难以分清是反对新政之人策划了上述事件,还是上述事件正好给了反对新政之人以机会。可喜的是,庆历新政实际上并未因此而完全终止。到了嘉佑年间,也就是宋仁宗最后一个年号期间,除逝于颍州任上的范仲淹外,庆历时期被贬谪的富弼、韩琦、欧阳修等先后回朝,而苏轼、苏辙、王安石、司马光等新秀也开始崭露头角。在文彦博、富弼、韩琦、曾公亮的先后主持之下,嘉佑之施政,可谓是“没有新政之名的新政”“没有变法之名的变法”。
朝廷“更定选举补荫之法”是抑侥幸的制度化,科举考试的种种变动是精贡举的恢复,考课法是明黜陟的细则化……这些均是延续庆历新政的做法,还有些做法则是熙宁变法的先声与前奏——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保马法等均肇基于此时。同时,多部法律完成修订,东南茶通商、解盐(陕西解州出产的池盐)通商两大举措实行。
《宋仁宗:时代共治》将庆历新政(1043-1044)、嘉佑之治(1056-1062)、熙宁变法(1069-1085)之间的关联清晰地呈现出来,新政缘何失败、如何延续,又对更大的变革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一目了然。
值得指出的是,不同于庆历新政的先声夺人,嘉佑年间的种种改革动作不立纲领、不发宣言。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均是以失败告终的,反倒是嘉佑年间看似沉默的行动取得了一步步的成果。这是否能给锐意改革的人一些启示?庆历新政期间明敏果锐的富弼、韩琦,在嘉佑年间执政风格迥异此前。《邵氏闻见录》云:“后富、韩二公,阅历岁月,经涉忧患,始知天下事不可妄有纷更。”当年励精图治的仁宗也被王安石批评为“因循苟且”。从理想主义到保守主义,到底是什么改变了这些人的想法和做法?
而发生转换的不仅有个人前后的想法和做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断变化。欧阳修、韩琦、富弼、范仲淹,彼此欣赏、相互信任,但涉及国事却会各持己见、各不相让,决不因关系亲疏而有所妥协。王安石和司马光、王安石和苏轼,上朝表达政见时可以争得头破血流,而下朝之后依然可以一起煮酒和诗、相携游山。他们能够化友为敌,也能够化敌为友。
谥号展现人心之所向
《宋仁宗:时代共治》对谥号有诸多剖析。谥号代表了对死者一生功过是非的评价。“仁”是宋仁宗的谥号,“文正”是范仲淹的谥号。
《宋史·仁宗本纪》云:“《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对于帝王,“仁”是一个至高无上的评价。
宋仁宗是有缺点的,比如性格柔弱,耳根子软,但是这样的宋仁宗“百事不会,只会做官家。”皇帝这个职业他做得令人感佩。宋仁宗龙馭上宾的消息传开时,在洛阳,“城内军民以至妇人、孺子,朝夕东向号哭。纸烟蔽空,天日无光”;在开封,“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者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在国内其他地方,“天下号恸,如丧考妣”。甚至于在辽国,“燕境之人,无远近皆聚哭”,辽国皇帝耶律洪基抓着宋朝使者的手号恸:“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
从宏观的边境风云的应对、新政变革的处置,到微观的娱乐游猎的安排、服饰饮食的处理,仁宗之“仁”,或可用《宋史·仁宗本纪》末的四字来概括:恭俭仁恕。面对战争,宋仁宗不以战场的胜负为执念,而将民生社稷之安稳作为首要目的。输钱后又讨回一半被宫人讥笑,宋仁宗说:“此非我钱,乃百姓钱。我今日已妄用百姓千钱。”听到宫人羡慕宫外的丝竹管弦,宋仁宗说:“我因如此冷落,故得渠如此快活。我若为渠,渠便冷落矣。”宋仁宗在路上口渴,见宫人未备水壶便一直忍到回宫;半夜想吃羊肉汤,因为担心一旦开口成为惯例造成大量浪费,便忍着饥饿。这样的皇帝,当然会赢得民心。
“文正”是怎样的一个谥号呢?“谥之至美,无以复加。”《宋仁宗:时代共治》记载了两个想要“文正”之谥号而不得的故事来告诉我们:只有士人典范中的典范,才能得到这个谥号。
“言政权之源流,议风俗之厚薄,陈圣贤之事业,议文武之得失。”范仲淹自年轻时起便秉公直言:反对为太后庆寿、反对皇帝废后、建议皇帝早立皇子、绘制《百官图》抨击宰相用人唯私……无一件不激怒当权者。因此也注定了一生多次被贬、辗转流离。宋朝固有“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的规矩,但倘若没有置生死及个人进退于度外的精神,又何来越职言事、敢于廷争的勇气。不以个人进退为意,唯以利国利民为念。在任上,无论是贬谪地、边塞还是朝中,范仲淹执教兴学、戍边西北、献言建策、执行新政……无一刻不以天下为己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不是口号,而是一生践行的原则。
士人之中,范仲淹是当仁不让的圣贤担当。
《宋仁宗:时代共治》将宋仁宗一生的故事娓娓讲述,既包含他作为个体的喜怒哀乐,也刻画他作为皇帝面临的种种考验,以宋仁宗的庸常昭示制度的力量,以新政的失败与延续启示改革的错综复杂,以谥号展现人心之所向……“宋仁宗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一个怎么样的君主?”作者吴钩在写书的过程中找到了他的答案,而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则会收获更多的启发。
笔者自己读完此书后,对这样一个纷争激烈却又澄澈清明的时代,也产生了更多想要深度了解的欲望。
(作者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