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像海和浪花一朵
2020-12-30蒙曼
洪天慧
1951年生人,江苏泗阳人。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曾任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妇联第七、八届执委,中共江苏省委第十届委员,第八届江苏省政协常委,现为第12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是由全国妇联领导的家文化研究中心。
本书通过自述或他述的方式,记录了30余位中国女性的家庭故事。这些女性来自不同的领域,从事着各不相同的工作,她们有的事业有成、有的默默无闻,她们有的是女儿、有的是母亲,但她们每一位的家庭故事都饱含着中国式家庭的深沉之爱。徜徉在这些女性的家庭故事之中,我们仿佛走进了她们生动的生活,也仿佛从她们的故事里,看到了自己家庭的鲜活故事。
蒙曼,1975年生,河北省廊坊人,北京大學历史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党委委员,全国妇联兼职副主席。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一、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十九大代表。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五代史和中国古代女性史。自2007年以来,5次登上央视《百家讲坛》,主讲《武则天》《太平公主》《长恨歌》《隋文帝》《隋炀帝》,并出版相应书籍。2013年以来,先后担任中央电视台《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魅力中国城》《绿水青山看中国》《平语近人》等大型文化节目的点评嘉宾。2017年在喜马拉雅FM讲授《蒙曼品最美唐诗》,出版《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五味人生——蒙曼品最美唐诗》等书籍。
我家的故事,是中国一个最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故事,但它又折射着波澜壮阔的中国当代史,它是大时代的一朵小浪花。这个故事,就从我家最年长的人——我的妈妈讲起吧。
妈妈上学
我妈妈上过两次小学一年级。第一次是1951年,她年方7岁。一年级刚刚读完,大舅出生了,姥姥姥爷让她放下学业,回家带弟弟。那不是他们的错,他们是河北一个小县城里最普通的小市民,经营着一家小小的帽子店。在他们的观念里,女孩子念书没什么用。就这样,妈妈回家了,每天透过玻璃,看着邻居家同龄的孩子上学、放学。她还太小,并不真的理解念书的好处,但她本能地羡慕那些上学的孩子。她跑到曾经念过书的学校,问原来教过她的女老师,自己应该怎么办。老师告诉她,以后的社会需要文化,不念书不行。老师还告诉她,如果家里硬是不让她上学,她可以去找居委会,找街道。妈妈回家之后,就这样跟姥姥姥爷说了,姥姥姥爷也没有再反对。转过年来已经是1953年。再开学的时候,妈妈自己去学校报了名,重新念一年级。1965年,她考上了河北外国语专科学校,也就是现在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前身,成为“文化大革命”之前最后一届大学生。毕业以后,她回到家乡,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英语教师,教书育人,直到退休。
回忆起早年读书的这段经历,妈妈总会说:感谢党,感谢毛主席。如果没有党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推行的普遍性基础教育,没有管事儿的居委会,没有那个成为她榜样的女教师,她可能一辈子就困在家里,困在旧观念里了,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妈妈的故事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推倒封建主义、提倡男女平等、发展全民教育的历史。从此,受过教育的新女性大规模地进入了职业舞台。
爸爸买书
爸爸和妈妈是大学同学。爸爸生在一个乡村医生的家庭,是村子里的第一个大学生。他喜欢大学,却并不怎么喜欢自己的专业,因为他的理想是读中文,不料阴差阳错,被调剂到了外语院校。在学校里,他把课余生活安排得有声有色。看小说、拉二胡、拉小提琴、练习书法,慢慢把副业变成了主业。毕业之后,他直接改行当了语文老师。
时间走到了1977年。一声“春雷”,恢复高考,教育重新走上了正轨。祖国的春天降临,爸爸的春天也随之而来,他成了一个特别受欢迎的语文老师。讲文言文的时候,他从来不需要带课本,因为那些诗文就在他脑子里。他旁征博引、挥洒自如。学生形容说,上课的时候,他的眼睛像汽车灯一样亮。
随着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文艺也迎来了百花争艳的春天。一大批中外经典著作相继出版,爱书的爸爸比谁都高兴。他总说,家里没什么也不能没书,有什么也不如有书,他愿意拿出微薄的工资,换成真正的精神财富。这样一来,每个月发工资的日子,也就成了我们家进新书的日子。他的文学书、妈妈的英语书、我和哥哥的小人书纷至沓来,挤满了小小的、四处漏雨的房子。县城里读书人本来就少,一来二去,新华书店的店员都认识了他。每逢有新书到店,一位老店员就会用钢笔抄了书单,骑着嘎吱作响的自行车送到我家来,让我们勾选。这可是那个年代难得的VIP服务。直到今天我还记得,在为我买的一本《清诗选》付钱之后,爸爸告诉我:“诗必盛唐、文必秦汉,读书取法要高。”在并不否定我选书自主权的前提下,爸爸告诉我他的经验和判断,我感谢这种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它让我不仅收获了学问,还收获了尊严。
爸爸的故事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开篇,“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一革故鼎新的提法,是那个时代最大的声音、最美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