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新技术环境下的说课设计策略探索

2020-12-30

教育传播与技术 2020年6期
关键词:三视图教材设计

张 群

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

各级教育部门相继组织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说课展示活动,进一步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教师通过教学说课展示,共同探讨新媒体新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新媒体新技术环境下的说课如何说出精彩?本文围绕信息化教育教学交流活动的说课要求,结合课例阐述新媒体新技术环境下的说课设计。

一、 新媒体新技术环境下的说课要求

由中央电教馆组织的“全国中小学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全国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至2020 年已成功举办十三届。其中,教师现场说课是观摩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以该赛项活动为例,新媒体新技术环境下的说课属于课后反馈型说课。教师10 分钟的现场说课,要基于经过实践后的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教学课例,阐述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说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及应用后的效果。教师要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技术运用的创新点、教与学的理论依据等向同行和评委专家陈述。

新媒体新技术环境下的说课内容与传统说课基本一致,包括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教法与学法,说学情,说教学流程,说教学反思等。说课,其实就是说理,把教学说明白。新媒体新技术环境下的说课主要具有两个特点:①隐性认识显性化。教师将教学中的思考、设想、预设、理念等对本学科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隐性认识外显出来,使听者了解并明白教学者的设计意图。②显性行为隐性化。教师将教学中一系列教学行为、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手段等显性行为加以解释与说明,给出理由,说清教学设计背后蕴含的理念及技术支持下的课堂带来的教与学的改变。因此,新媒体新技术下的说课既要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同时也要体现技术在教学环节中的作用,关注技术在教学中的“结合点”。

二、 新媒体新技术环境下的说课策略

围绕中央电教馆“创新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教师在现场说课活动中想要脱颖而出,说课说出精彩,需不断提升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信息化教学的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教育教学理解能力。要将说课说到位,说得好,对于说课设计应有一定的策略,体现“三个有效”。

(一) 有效设计主线:细致解读教材,厘清说课思路

教学设计能体现说课者对一节课的深度理解与独特思考。一节精彩的说课需要教师细致解读教材,确定教学设计主线,厘清说课思路。

笔者以小学美术“好大的雨”(静安区闸北实验小学 王颖)为例,阐述这节说课的设计思路。王老师在说课中,对教材与学情作了如下解读与分析:本课选自书画版美术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二单元“五彩的线”中的第二课。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能用各种常用的线条,大胆地表现多样美丽的焰火和雨滴等。本单元侧重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大胆想象与表现的能力。在之前“编织的线”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对线条有初步的认识。学生较难理解抽象内容,对表现人物的画却充满兴趣。因此本节课只要求他们大胆表现,掌握画人物的主要过程。本班学生活泼好动,善于想象,在信息技术素养方面具备一定的实践基础,能在平板上进行简单操作。基于以上教材与学情、教材与课标的细致解读与分析,王老师确立本课教学目标,落实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说课的设计主线与思路也自然清晰呈现:① 趣味分类,引发回忆; ② 思维导图,发现特征; ③ 情景表演,感受动作; ④ 多视频同步,激发创意; ⑤ 投屏展示,课堂总结(图1)。

图1 “好大的雨”设计思路

王老师在说课前3 分钟内,围绕“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说明白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让听者知晓教师的教学设计意图。在说课主线的“串联”下,整个说课思路清晰流畅,也为后续的说课流程提供了依据。结合希沃白板的趣味活动、思维导图、投屏批注等媒体技术与美术课堂“碰撞融合”。

(二) 有效构建亮点:关注学习体验,契合说课媒体

新媒体新技术下,如何使说课避免千篇一律,彰显特色,其中合理设计PPT 说课媒体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即“亮”媒体。PPT 说课媒体应做到画面美观、主题明确、条理清晰、版面布局合理等,良好的PPT 设计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笔者建议说课PPT 中可概括与提炼2~3 个教学实施中的亮点,结合文字、图片及教学视频片段进行阐述。

一节精彩的说课,除了媒体设计有亮点外,教师在说课中应紧密围绕教材与课标,契合说课媒体,关注学生学习体验,有效构建说课亮点,即“亮”设计。说课流程不仅要体现教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更要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体现技术支持下“以学生为中心”“学与教”方式的变革。笔者以静安区互动教学团队两节说课课例为例进行分析。

1. 资源辅助,自主阅读,提升英语学习的多元

小学英语“A visit to Ocean World”(静安区闸北成功教育实验小学 曹艳)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在语境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是理解课文并完成小组的故事汇报。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在朗读与文本的理解上两极分化较为明显。针对学生学习差异,曹老师在学生平板中提供学习资源,可以实现逐句朗读、实时翻译、点读与录音回放等功能。在说课新授环节,学生先在平板中自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相比传统教学的课本自读,学生可以方便地利用这一学习工具,解决生词与句型朗读的难点,初步理解课文中的故事。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还可借助点读功能实现反复学习。

此外,教师在平板中还预设与储存了本课海洋动物的拓展学习资源包。结合学习任务单,学生在分组讨论与交流中最终完成小组的故事汇报,实现英语学习中“学、讲、练”的过程。显然,本课说课亮点是平板电脑中学习资源对学生英语阅读学习的辅助与支持。多样的网络学习资源,提升学生英语的语言习得能力,增进对文本的理解,促进语言的输出。技术俨然成为学生学习与认知的工具,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2. 动态展示,直观感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高中数学“三视图”(上海市回民中学 徐洁岚)一课的教学重点是会画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教学难点是对空间图形与三视图关系的理解。教学授课对象是高三学生,部分学生在学习空间图形时,缺少空间想象能力。在说课的新知探索环节,聚焦核心问题——什么是三视图?徐老师先运用希沃白板的几何功能,即时画出球、圆柱、长方体等简单几何体。随后,教师再次使用几何功能当场旋转长方体,呈现长方体在三个互相垂直平面上的正投影,得到长方体的三个视图,由此学生直观地获得三视图的概念。依据学生的学习认知,教师运用白板中的拖曳功能,一步步演示动态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演示过程中观察、比较与体验,并自然地获得三视图“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结构特征(图2)。学生也更好地理解了三视图中线段与原几何体之间的关系,突破了教学难点。

本课中教师活用希沃白板功能,创设直观动态的教学场景。学生在教师导引下,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数学知识的自我建构,在直观感知中进一步提升想象素养。相比传统数学课“精讲精分析”, 教师在说课时找准技术与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构建说课中的亮点。

图2 三视图结构特征

(三) 有效整体表达:推敲说课文稿,锤炼语言精华

说课,是说如何上课的,不是简单介绍上课内容,更不是上课给人听。想要说课新颖有特色,说课文本即说课稿的整体设计尤为重要。说课稿应锤炼与推敲短短10 分钟的语言精华。说课稿文本语言的设计,要比教案更为精心,需要教师对前期教学进行二次反思与梳理优化。笔者以小学语文《颐和园》(静安区闸北实验小学 王彦)一课为例,分析“说课稿”的艺术。

1. 说课主线清晰,过渡语衔接流畅

王老师在说课时,首先准确把握与分析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依据学情确立教学目标,并由此落实《颐和园》说课的主线“由文本说开去”。① 基于文本:走进文本,体会字里行间的美感;② 基于学情:读写结合,学习游记作文的写法;③ 基于教材:敢于质疑,落实整个单元的目标。说课主线清晰明了,说课稿中的过渡语串场总结也很流畅:“在此过程中,我充分发挥新技术的相关功能,找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落脚点,提供更多学生参与学习与自我展示的机会,在达成目标的同时实现了一篇传统课文的全新蜕变。”说课稿中过渡语的设计成为吸引听者的关注点,很自然地提升听者后续聆听的兴趣。

2. 说课流程简明,教学环节渗透理念

说课中的教学流程应详略得当,讲清楚教学环节的设计理念,要针对重难点说明白为什么这样教。听者能从理论依据中听清说课者对教材的理解及教学的认知。王老师在《颐和园》说课稿中围绕“由新技术带来的改变”,做到了:①直观性地突破了课堂的重难点;②交互性地展现了学生的主体性;③高效性地提升了课堂的趣味性。将希沃白板与学生平板App 学习资源“百度地图”“弹幕”“Explain Everything 电子笔记”等有效融合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讲清用了什么技术的同时,更阐明为什么用的道理。

王老师的说课稿没有按照常规说课流程进行模块化阐述,而是选取学生学习的视角,将说课板块重新整合。说课稿中教师用精练的语言讲清技术的“妙”用:“新媒体的引入,使得作者的抽象表达更符合学生的感性认知,课堂重难点就这样取得了突破。而这一策略也可以运用于其他同类游记文章的教学,实现了由一篇文章掌握一类文章的教法。”技术的应用不只体现在一节课上,更体现在对学生后续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语文思维的养成上。精练的说课语言呈现技术背后所蕴含的学科特性。

3. 教学效果与反思,结合实际谈感受

说课稿既要讲明怎么教的,又要陈述实践后的启发与思考。《颐和园》说课稿教学效果与反思部分围绕“由一堂课引发的思考”展开与总结:“从最初平平无奇的PPT 版本,到借助希沃白板以及各种App、小程序呈现的最终版《颐和园》,新技术与学科的‘遇见’,让每个孩子更为专注地学习,也让教学目标的落实变得更为高效,从而让这样一篇‘古老’的课文散发出全新的活力。”说课稿中的反思部分结合多媒体手段(图3),说课更具艺术性与鉴赏性。教师并没有借鉴或照搬网络内容泛泛而谈,而是实践体验后去真实地思考,体现了其对教学设计的再梳理、重构和反思能力。

图3 《颐和园》说课反思

三、 新媒体新技术环境下的说课建议

通过说课活动,教师梳理教学过程,明确怎么教,更重要的是明确为什么这么教。当前,部分教师的说课往往只是“一味模仿”,模仿他人的说课案例,按照说课环节,努力将课堂教学过程展示给听众。如何避免说课中的模式化、流程化,笔者给出如下说课建议。

(一) 把握说课重点,切割说课时间

限时10 分钟说课,既要把握说课的重点,又要体现说课环节的完整性;不能面面俱到,要有重点。短短10 分钟能否抓住评委与听众的眼球,说课时间的合理化“切割”尤为重要。笔者建议采用“352”原则(表1),即时间分配上为3∶5∶2。其中“背景介绍”包括说教材、说目标、说学情等。

表1 说课设计“352”原则

(二) 积累说课经验,提升说课艺术

说课,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建议教师学习与借鉴优秀的获奖案例,结合自身学科特点在教学中开展总结与反思,积累说课经验。此外,学习说课的基本技巧,提升说课语言的美感。语言的表达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说课的成效。教师应打磨说课稿,确立适合自己的演讲风格,语言自信有激情,顺畅表达,呈现说课的重点与亮点。在教学实践、试讲和说课稿修改中,不断提升说课艺术。

信息化2.0 时代,教师不仅要会上课,更要提炼信息化说课的设计能力。在不断地学技术、用技术的教学实践中,找准技术与学科的平衡点。“技术”是利器,“学科”是最终目标。坚持学科特性是信息化说课的基础,从学科的角度演绎说课艺术,方能推进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形”与“神”。

猜你喜欢

三视图教材设计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借助长方体巧解棱锥的三视图问题
一种解决三视图问题的方法——镶嵌法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三视图题型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