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护理在孤残儿童康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2020-12-30张群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34期
关键词:康复患儿差异

张群

孤残儿童作为社会中存在的较为特殊的弱势群体,其心理状态存在着复杂性,和正常儿童相比其心理和生理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而出现严重扭曲的心理状况等[1]。而临床常规护理只注重对该群体生理的护理,缺乏对其连续且系统的心理护理,影响孤残儿童的康复。心理护理是护理学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在护理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对患者心理活动进行护理的干预方式,或许该方式在孤残儿童康复中会取得较好的干预效果。基于此,本研究将其应用于孤残儿童康复中,并对其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将本科2017 年2 月~2019 年11 月收治的40 例孤残儿童为研究对象,按照简单随机化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20 例。其中对照组女10 例,男10 例;年龄3~8 岁,平均年龄(6.21±1.34)岁;干预组女12 例,男8 例;年龄3~8 岁,平均年龄(6.19±1.3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配合度好;②自理能力部分缺陷;③沟通能力正常。排除标准:①依从性及配合度差者;②合并先天性疾病者;③智力不健全者。患儿家长均同意参与本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入院后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予以其舒适的环境,制定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打造优质康复环境:适当用卡通画装饰病房墙面,床单及被套使用卡通人物或是暖色,以打造较为轻松的环境;病房内放置音乐机(火火兔),每天定时开音乐或听故事使孤残儿童身心愉悦。②建立信任关系:由于大部分孤残儿童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所以在与其交流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控制自身情绪,语气温柔,态度亲切并仔细倾听患儿诉求,并予以语言暗示的方法与患儿交谈,了解患儿心理状况并在各方面尽量尊重患儿自己的选择,以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便于患儿主动配合后续的康复治疗。③掌握心理变化情况:孤残儿童由于在生理和心理上较正常儿童有所差别,故不轻易表达自身情绪。护理人员应掌握患儿具体的心理变化,并开展心理诱导,需采用循序渐进的心理诱导方式鼓励患儿将埋藏在内心的情绪慢慢的抒发出来。在平时沟通交流过程中,对患儿提出的问题及遇到的困难问题予以正确且及时的回馈,让患儿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且看到生活的希望。④予以精神支持:巧用语言艺术予以患儿精神上的支持,让患儿了解到自身的处境,并鼓励其以正确的态度积极面对目前状况,消除其负面情绪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并积极开展娱乐活动,以消除其自卑感,逐渐建立其自信的态度。⑤多“抱抱”,孤残儿童缺少母爱式的抱抱,平时跟孤残儿童交流中尽可能多抱抱,不仅能增进彼此的信任,还能让孤残儿童心里感受到母爱的温暖。两组均连续干预3 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连续干预3 个月后,对比两组干预效果,干预前、干预1 个月、干预3 个月的MASC-C 评分及孤独症行为评分。①干预效果:显效:患儿不良行为及认知功能改善显著;有效:患儿认知能力加强,能够认识不良行为有效;无效:患儿认知功能及行为均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②焦虑情绪:采用由王美芳等[2]修订的MASC-C 量表评价患儿焦虑情绪,共33 个条目,包括分离焦虑、躯体伤害恐惧、社交恐惧、强迫-冲动障碍和广泛性焦虑5 个因子,总分117 分;得分与焦虑程度成正比。③孤独症行为:采用由KRUG 于1978 年编制的孤独症行为量表(ABC)[3]评价孤独症行为,包括运动能力、语言能力、感觉能力、自我照顾能力及交往能力5 个方面,总分100 分,得分与孤独症行为严重程度成正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效果对比 干预3 个月后,干预组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干预前、干预1 个月、干预3 个月的MASC-C 评分对比 干预前,两组MASC-C 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3 个月后,两组MASC-C 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干预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干预前、干预1 个月、干预3 个月的孤独症行为评分对比 干预前,两组孤独症行为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3 个月后,两组孤独症行为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干预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干预效果对比[n(%)]

表2 两组干预前、干预1 个月、干预3 个月的MASC-C 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干预前、干预1 个月、干预3 个月的MASC-C 评分对比(,分)

注:与本组干预前对比,a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对比,bP<0.05

表3 两组干预前、干预1 个月、干预3 个月的孤独症行为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干预前、干预1 个月、干预3 个月的孤独症行为评分对比(,分)

注:与本组干预前对比,a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点对比,bP<0.05

3 讨论

孤残儿童相比正常儿童来说缺乏正常家庭组成结构,大部分孤残儿童存在身体及心理上的障碍。然而儿童在发育过程中,心理的发展与其对事物的认知、情绪的控制等方面密切相关,若长时间处于不良的心理状态将会成为其情感障碍及社会交往障碍的重要因素,故对其实施合理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临床实施的常规护理没有将孤残儿童生理和心理的护理作为整体,仅仅只注重对其生理的干预,而忽略了其心理方面的因素,导致干预效果欠佳,患儿的临床症状不能有效的改善。故对孤残儿童实施心理护理十分重要。

心理护理是在护理过程中,通过予以患者支持及安慰,稳定其心理状况,鼓励其抒发出内心的不良情绪,进而促进身体及心理康复的干预方式,使其能以乐观、积极地态度面对生活。

儿童本来心智发育不成熟,当遇到其生理或心理的严重创伤时,会对周围环境包括人、物等产生极度畏惧和不信任感,而自行闭锁内心,以沉默的方式来保护自己避免受到第二次伤害,但长期的不交流会造成社交恐惧,导致其社交能力下降甚至失去社交能力,最终发展成心理疾病而影响其正常生长。苏虹媚[4]的研究中,对福利机构孤残儿童采用心理护理可提高其干预效果。本研究中,干预3 个月后,干预组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心理护理应用于孤残儿童康复中可提高护理干预效果。究其原因:常规护理缺乏针对性,无法应对患儿交流能力下降的情况。而心理护理可及时根据患儿状况进行合理的心理干预,以有效应对患儿交流能力下降情况的出现。心理护理的核心在于与患儿积极交流沟通。在护理干预过程中,护理人员以朋友的形式介入患儿的康复过程中,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并对患儿周遭环境进行相应的改造,使其处于较为温馨的环境中,消除了其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和不适感。在语言和行动上予以患儿鼓励,并开展各种活动,调动患儿参与的积极性,进而使其打开封锁的内心世界,使干预效果提高。

大部分孤残儿童存在较为明显的社会交流能力障碍,在实施康复过程中,患儿可能会因为无法用言语准确地表达自己当前的状态,导致护理工作无法有效的开展,进而对疾病的康复造成一定影响,提高临床治疗难度。相关研究显示,孤残儿童康复中如果患儿能始终保持健康且乐观的心态对其康复具有很大帮助[5]。MASC-C 评分是目前临床用来评价焦虑情绪的量表。本研究中,干预1、3 个月后,两组MASC-C 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干预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心理护理应用于孤残儿童康复中可改善患儿焦虑情绪。究其原因:护理干预在现代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孤残儿童由于是比较特殊的群体,更需要专业、合理的护理措施对生理及心理进行干预,心理护理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儿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其通过各种方法诱导儿童进行主动交流,并在其中予以语言、行为的暗示,让患儿能树立信心且能够将内心的想法准确的表达,建立其信息交流的桥梁。从而有效改善患焦虑等不良情绪。

本研究中,干预1、3 个月后,两组孤独症行为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干预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心理护理应用于孤残儿童康复中可改善患儿孤独症行为[6]。可能是因为,在心理护理下,孤残儿童能够勇敢的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体验到重视、关爱感,并且在温馨的环境中抒发自己的情感,逐渐地向外界打开自己的心扉,让自己融入这个社会,减轻孤独症行为。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应用于孤残儿童康复中可提高干预效果、改善其焦虑情绪,促进其人格发展。

猜你喜欢

康复患儿差异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相似与差异
维生素D联合GnRHa在特发性性早熟患儿中的应用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唇腭裂患儿家长围手术期的心理需求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关于中西方绘画差异及对未来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