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理论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2020-12-30杨丽
杨 丽
(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辽宁 辽阳 111000)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巨大改变,空气污染问题变得突出,空气中粉尘、烟雾、有害气体、细菌等均为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提供了可能[1]。尤其是中老年人群,因年龄的增大,机体功能衰退,机体抵抗力、免疫力下降,且部分人群有长期吸烟及不良生活习惯等,导致近年来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病率逐年升高[2]。通常情况下,在温差较大、秋冬季节交替时,慢性支气管炎更容易发生,该病具有发病慢、易反复、病程长、治疗难度大的特点,患者主要以气急、咳痰、咳嗽及喘息等症状为主,清晨及温度较低时症状可加重[3]。为了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更好的进行治疗,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应用非常必要。本次研究观察层次理论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12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时间为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中,男∶女=31∶25,年龄42~73岁,平均(58.60±4.70)岁,病程2~10年,平均(6.40±1.40)年;观察组中,男∶女=32∶24,年龄43~75岁,平均(58.90±4.50)岁,病程2~11年,平均(6.60±1.30)年。所有患者均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排除肝肾疾病者、心脏疾病者、意识不清者及精神疾病者。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如健康宣教,加强对患者疾病加强了解,给予患者生理护理,通过健康教育让患者对自身疾病加强了解,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每日协助患者翻身,为患者拍背等。
1.2.2 观察组 本组患者在层次理论指导下给予患者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生理需求护理。在住院环境层面,为了确保患者能够得到良好的休息与睡眠,护理人员需为患者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病区内严禁吸烟,每日定时打开病房门窗通风,保持病房内空气清新,在病区内可布置绿色植物,对病房内卫生定时进行打扫。在饮食层面,结合患者的饮食喜好、病情等因素,对患者的饮食进行合理指导,保证饮食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饮食以新鲜水果、蔬菜、鸡蛋、牛奶等维生素、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为主,确保患者能够从食物中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在睡眠层面,严禁在病区内大声喧哗、快跑等,确保病区整体环境安静,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在睡前,可指导患者服用止痰、止咳药物,提醒患者睡前必须泡脚,有利于机体血液循环通常,对提高睡眠质量有促进作用。②安全需求护理。患者在入院之初,由于对病区、病房内环境比较陌生,在心理上容易产生不适感,易导致不良情绪产生,对医护工作的顺利开展产生不利影响[4]。因此,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应热情、积极的对患者进行接待,并对医院情况、病区环境及患者病情情况向患者进行介绍、讲解等,严格依据医院规章、流程开展护理工作,仔细核对患者姓名、床号、疾病及相关信息,让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关怀,增强患者住院安全感,可有效缓解患者不适感。③心理需求护理。慢性支气管炎疾病由于病程相对较长,在疾病长期困扰下,且患者的治疗费用较高,增大了家庭经济压力,患者容易产生愧疚心理,在治疗期间也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导致治疗依从性下降[5]。所以,在护理中,护理人员需通过患者多进行沟通交流,准确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根据患者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适时对患者开展心理干预,期间与患者沟通时保持语气平和、态度和蔼,给予患者充分的尊重与理解,尤其是针对患者的隐私、宗教信仰等应给予保护与尊重;要求家属应对患者多关心、多支持,在生活中多给陪伴患者,让患者感受到温暖和关怀,对其负性情绪缓解有促进作用,使患者在治疗期间能够保持积极乐观心态。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护理效果。显效:护理后患者睡眠、饮食均正常,情绪稳定,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或明显改善;有效:护理后患者睡眠、饮食好转,临床症状、体征减轻,但停止护理后,患者喘息、咳痰、咳嗽等症状复发;无效:护理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无变化或加重。②护理前后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评估表(Quality of Life,QOL)评估,包括心理状态、躯体症状、自理能力,各指标总分4分,分值越低表示生活质量越好。③采用医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估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3个等级。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用%表示。
2 结果
2.1 护理效果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中显效34例、有效1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07%(51/56);对照组中显效19例、有效22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73.21%(41/56),观察组高于对照组(χ2=9.527,P<0.05)。
2.2 生活质量 两组护理前心理状态、自理能力、躯体症状等生活质量指标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护理前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表1 护理前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注:与同组护理前对比,aP<0.05;与对照组对比,bP<0.05
2.3 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中非常满意、满意、不满例数分别为39、16、1例,满意度为98.21%(55/56);对照组分别为22、25、9例,满意度为83.93%(47/56),观察组高于对照组(χ2=7.443,P<0.05)。
3 讨 论
呼吸道疾病中,慢性支气管炎发病率比较高,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黏膜上下充血、水肿及上皮细胞空泡样变性、鳞状上皮生化等,如果治疗不及时,病情迁延,则炎症加剧,周围组织发生感染,且感染可扩散至肺泡,破坏肺泡组织,诱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对患者生命可构成威胁[6]。
现阶段,临床中对慢性支气管炎治疗时,主要采用止咳、平喘、抗感染及止痰等药物治疗为主,由于该病容易反复发作,所以在治疗期间还需配合有效的护理措施,对疾病进行有效控制[7-8]。以往常规护理措施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护理中应用已经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9]。而层次理论在护理工作中应用,是从患者的实际需求出发,在对患者需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阶梯化的对需求进行整理,在护理工作中,从低层次逐层向高层次针对性的采取护理措施,对患者的需求进行满足[10]。所以,护理过程中更注重对患者需求全面的了解,包含生理、社会、心理等层面的需求,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应用,使患者需求得以满足,不但有利于疾病的恢复,也有利于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11]。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护理后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层次理论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护理中应用,对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有促进作用,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对护理服务质量有明显地提升作用。
综上所述,层次理论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护理中应用,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明显,护理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