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
2020-12-30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实验幼儿园潘少红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实验幼儿园 潘少红
3—6 岁是幼儿个体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养成健康饮食习惯的重要时期。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能促使幼儿身体均衡吸收各种营养,从而健康成长;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导致幼儿营养不均衡,抵抗力下降,过度肥胖或瘦小,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家园共同有效促进幼儿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是幼儿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本文将从以下几点进行阐述。
一、幼儿饮食习惯中常见的问题及根源
(一)寻找幼儿饮食习惯中常见的问题
幼儿饮食习惯中常见的问题有:一是偏食、挑食、厌食,有的只吃白饭,不吃有配料的饭;有的只吃肉,不吃蔬菜、菌类、黑木耳、葱、萝卜;还有的看到饭菜直摇头。二是动手能力差,很多幼儿不会独立进餐,不会正确使用汤勺、筷子,经常吃得满桌满地都是饭菜;三是咀嚼吞咽能力弱,吃饭速度慢,有些幼儿把饭含在嘴里却吞不下去,边吃边玩,许久都吃不完一碗饭。
(二)分析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根源
我们发现幼儿的饮食习惯与家长的喂养行为方式及家长自身的饮食习惯有很深的联系,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根源有以下几方面。
1.家长缺乏科学的营养知识。许多家长的营养知识来源于传统认识及从书本上获取的知识,对一些有较高营养价值的食物认识不足,或是因为家庭多年积累的营养误区,认为孩子只要多吃食物、吃“好的、贵的”食物就有营养,食物以鸡鸭鱼肉为主,而蔬菜、豆制品较少,食物单一,荤素搭配不合理。
2.家庭溺爱、包办多。在家里,只要孩子能把食物吃到嘴里,家长就不惜用喂、哄、吓等方法一味地迁就孩子,或者是让孩子边吃边玩、边吃边看电视,孩子的注意力在玩具、电视上,自然会忽视食物的美味,对进餐不感兴趣,影响了进餐速度。
3.喂养方式不正确。家长喂养太细,准备的食物过细、过精,把食物切得又细又小,甚至打成泥状或碎状,孩子不需要咀嚼,只需要吸就能毫不费力地吞下食物,长此以往,当然就吞咽不下有颗粒的食物,青菜、肉、豆子等就更吃不下了。而幼儿园提供的饭菜相对于幼儿家庭的食物显得更“粗”,青菜不会切得小小细细的,肉也不会打成肉沫煮,豆子也是一粒一粒的,不会搅拌成糊状,这就使得一些幼儿无法咀嚼、吞咽食物,满嘴食物却吞不下去,一碗饭要吃很久。
4.家长不良的饮食习惯。家长不良的饮食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饮食习惯。有的家长爱吃零食,孩子自然也跟着吃零食,零食经过多种添加剂的加工,比饭菜更有味道,更有吸引力,孩子吃了零食就会影响食欲和食量,甚至有的以零食代替主食;有的家长对个别食物有偏好,爱吃的多吃,不爱吃的就少吃或不吃,家庭食谱品种单一,受其影响,幼儿也对食物挑剔,少吃或习惯不吃某类食物,慢慢地就出现了偏食、挑食现象。
二、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促进幼儿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
教师可以通过对幼儿的饮食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幼儿中普遍的不良饮食习惯,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应幼儿健康饮食的指导方法,使幼儿从“要我吃”转变为“我喜欢吃”,愉快进餐,不同程度地促进幼儿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为其今后的“健康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形式多样的指导方法
1.餐前诱导法。教师可在餐前正面诱导幼儿对食物产生兴趣,将当天的食物拟人化成“宝宝”“小精灵”,把其名称、颜色、营养知识编进童话故事、儿歌里,使幼儿从情感上接受并喜欢食物。
2.情绪感染法。幼儿对教师的语言、表情、举动是非常敏感和关注的,教师亲切的微笑、和蔼的言语都会引起幼儿愉快的情绪反应。教师扮演幼儿所喜欢的动物角色,表现出对食物的极大兴趣,感染幼儿,幼儿会更爱吃,吃得更多、更香、更好。
3.榜样示范法。在进餐时,树立正面的榜样去感染和教育幼儿,使他们愿意学习模仿身边同伴的健康饮食行为。
4.表扬鼓励法。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进餐时的情况,对幼儿的微小进步及时进行表扬鼓励,如口头表扬、微笑鼓励、竖大拇指肯定等,使幼儿明白什么饮食习惯是正确的,巩固好习惯。
5.游戏法。“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教师利用幼儿幼稚的心理,采用游戏或游戏口吻指导幼儿愉快进餐,如:“吃豆干——‘咬一口豆干像什么?’”“吃蘑菇——兔妈妈先将蘑菇吃到肚里,让兔宝宝来找;兔妈妈闭上眼睛,请兔宝宝把蘑菇也藏到一个谁也看不见、找不到的地方。”幼儿在游戏中愉快地吃起了食物。
6.心理暗示法。幼儿对教师的关注是十分敏感的,我们对喜欢留长头发、扎辫子的女孩,可以告诉她吃了某种食物,头发会长得更黑更漂亮;对喜欢被人夸奖帅的男孩,可以告诉他吃了某种食物,会更聪明更帅,像个男子汉,让幼儿的心理有满足感,产生愉快、轻松的心理,愿意接受这种食物。
7.音乐疗法。在幼儿进餐时,放一些优美、轻松、柔和的音乐,通过音乐的调节,让幼儿保持一个轻松、愉快的就餐心情,消除心理上的紧张、疲劳、不安等,促进消化腺分泌,增进食欲。
(二)幼儿一日活动中渗透健康饮食习惯的指导
1.创设良好的进餐环境和心理氛围。“心理环境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对幼儿影响最大、最直接的是教师创造的心理氛围”,教师轻声善意地指导、帮助幼儿掌握进餐的技能,在同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下,幼儿逐步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形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教师如何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进餐环境和心理氛围呢?在就餐的教室里,放些小花,将环境布置得温馨;就餐前,组织安静活动,克制自己的情绪不去批评孩子,让幼儿带着愉快的情绪就餐;进餐时,播放一些轻松柔和的音乐,消除幼儿心理上的紧张、疲劳、不安等,促进消化腺分泌,增进食欲。教师要轻声、耐心地指导幼儿正确进餐,即使餐桌上又脏又乱,也要轻声提醒,正面引导,避免幼儿产生逆反心理,排斥食物。
2.在游戏中渗透健康饮食的指导。“游戏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幼儿由于年龄小,缺乏知识经验,语言发展较差,在游戏中可以自然地暴露其内在的心理冲突以及用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情感,在游戏中幼儿能自由、轻松地感受和学习健康饮食的行为和习惯,从而得到良好的心理体验。教师可创设“美味餐厅”与“宝宝超市”等游戏环境,让幼儿在无拘无束的游戏环境中自由选择角色,进入配餐、购买食物的游戏情境中,选择食物、合理配餐。幼儿在教师的引导和同伴的影响下,逐步养成健康饮食态度和习惯。
3.在主题教学中渗透健康饮食的指导。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开展“蔬菜真好吃”“水果宝宝”等健康饮食的主题教学活动,收集蔬菜、水果图做成拼图、挂饰,打扮水果、蔬菜宝宝,形成营养教育环境,采用唱歌、儿歌、表演、课件教学形式对幼儿进行健康食物的学习与教育培养,还可以带幼儿到菜地、超市参观,品尝食物的各种做法。在这样的主题活动中,幼儿不仅能知道食物中有各种营养,提高对健康食物的认识水平,而且会从心理上自然地接纳这些食物,愿意尝试吃,开始喜欢吃。
4.在生活中渗透健康饮食的指导。在吃点心、水果前,趣味性地介绍点心及水果的营养价值及作用,激发幼儿吃点心、水果的欲望。
三、家园密切配合,积极促进幼儿健康饮食习惯的养成
“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针对幼儿不良饮食习惯的问题及原因,幼儿园可以通过家长会、宣传栏、微信等多种方式向家长宣传科学的喂养理念,进行健康饮食教育,使其逐步认识到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科学的家庭喂养行为在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积极配合幼儿园,共同帮助幼儿逐步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1.了解科学的营养知识。幼儿生长发育快,需要全面、均衡、充足的营养。每样健康食物都有营养价值,家庭提供的食品要健康、新鲜、自然,种类要多样,粗细交替,荤素搭配,有干有稀,软硬适中,给幼儿多种选择,让其有机会吃各种食物,幼儿从中摄取各种营养,能促进身体健康成长。引导幼儿少吃油炸、辛辣、过酸、过咸等刺激性食物以及饮料、甜品,正确对待零食,零食里的营养和能量不如正餐均衡、全面,不能代替正餐,介于两餐之间可以吃点零食,但要严格控制量,不能让孩子吃个不停,也不要将零食作为奖励。
2.率先养成健康饮食习惯。在家庭的健康饮食中,家长要注意言传身教,在孩子面前做好表率,正确引导孩子认识、选择健康食物,不以个人对食物的喜好、口味影响孩子对各种食物的兴趣。抓住时机,对幼儿进行食物有营养价值的正面引导。比如家庭围坐在一起进餐时,当发现幼儿对某样食物表现出排斥或拒绝,家长可带头先吃,吃的时候表情夸张些,表现出对食物的喜爱与赞美,顺势鼓励幼儿模仿自己尝试着吃一小口,但不强求,反复多次,幼儿逐渐能从排斥转变为尝试接受。
3.改变喂养方式。家长要培养、鼓励、放手让幼儿自己动手吃饭,不溺爱、不包办,开始的时候饭菜装得少些,耐心地教孩子正确使用汤勺筷子,引导孩子专心吃饭,不边吃边玩,要细嚼慢咽食物,讲究卫生。一段时间后,幼儿自然能够自己独立、顺利进餐。在餐桌上,家长要和孩子谈论今天食物的色香味、营养价值等,听听孩子的意见,尊重孩子想法,以增加幼儿对食物的认知,增进亲子关系。家长不要在餐桌上进行各种教育,以免影响幼儿的食欲,干扰幼儿进餐的情绪与速度。
4.适量的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是生活的“兴奋剂”,家长每天与幼儿进行适量的体育活动,能促进孩子身体的新陈代谢,使之心情愉快,增进食欲。
我们相信,家园联手,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共同帮助幼儿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有利于幼儿逐步习惯、适应、喜欢健康的饮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