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背景下的风景园林学科对接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探索

2020-12-30西南交通大学风景园林系

亚太教育 2020年13期
关键词:风景园林园林学科

西南交通大学风景园林系 宗 桦 陈 蛟

一直以来,“三农”问题始终影响着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这是由于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尽管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城乡之间的差距却越来越大,二元结构鸿沟难以抚平。因此,中央于2017 年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付诸实施,体现出“以城统乡”思路的积极转变,要重塑城乡关系、拉近城乡差距、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构建乡村发展新格局。

一、风景园林学科参与乡村振兴的现状

事实上,作为在资源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学科,风景园林具有经济、社会、景观、生态与文化等多重特征属性,能精确支撑乡村振兴20 字方针中多个板块。但遗憾的是,国内目前研讨风景园林学科辅助乡村振兴的成果极少,以乡村振兴和风景园林为主题搜索到的期刊论文仅有23 篇,硕博士论文共计37 篇,且主要围绕风景园林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和如何助力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展开。农林院校中的风景园林专业,更容易与农业相关领域擦出火花、顺利对接乡村振兴。在已有的60 篇成果中,农林背景的风景园林高校发表了成果42 篇,建筑背景的高校仅发表了18 篇。

二、风景园林学科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效途径

(一)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是核心。虽然在产业振兴板块中,风景园林学科很难直接参与到主要农产品的培育中,但可以在其辅助板块,如园林植物良种繁育基地和特色园林产品优势区建设与提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板块中发挥作用。并借助园林产业基地的建设与提质,充分开发园林植被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提升价值链,建立各类形式的产销联合体,发展产销对接的新型流通业态。还可通过加速新理念、新技术向乡村融合渗透,推进风景园林与旅游、文化、森林康养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风景园林+旅游”“风景园林+康养”“风景园林+文创”等产业融合模式,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培育一批乡村旅游强县强企,推动园林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此外,风景园林学科还可投身强化农业科技支撑项目,与各级园林局、林草局形成产研合作关系,加大优质园林品种的培育、选育和引进,参与培育竞争力强的种业龙头企业,提高园林品种源头创新供给能力,推动优势区域打造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创新高地。

(二)助推乡村生态振兴

在生态振兴板块,风景园林学科大有所为,是助推乡村生态全面振兴的主力军。风景园林学科能结合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顺应地形、植被、水体等自然因素,整治田水路林、参与旧村改造、开展环境整治和文化传承行动。提升农村建筑风貌和庭院环境品质是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的关键,也是发挥风景园林学科优势的热土。可通过园林学科的介入,科学使用乡土植物,推进农户房前屋后、河塘沟渠、道路两侧闲置土地见缝插绿;开展村口、路侧和滨水地带绿化,并充分协调乡村绿化与庭院经济、经济林果的关系。结合道路硬化工程,辅助增设或改建乡村绿道,把部分省道、县道、村道、农林道、登山道提升为绿道,以绿道为平台,促进农村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风景园林学科在开展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过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不仅能积极投入各地生态屏障建设,同时也是矿山迹地、工程创面、灾损区域林草植被恢复的主力军。四川省“8·8”九寨沟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办公室分别从自贡市、泸州市和成都市抽调了3 名高级园林工程师支援景区的修复工作,超过援建专家总人数的1/7。此外,学科还可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和开展脆弱地区生态治理,在乡村采用“湿地+”模式,推动湿地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计划到2022 年,四川省新增湿地保护面积7.5 万亩,恢复湿地面积5.1 万亩,湿地保护率达到56%。此外,风景园林学科还能有效支撑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和保护地基础设施建设和标准化建设,辅助提升部门的保护和管理能力。

(三)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风景园林学科能有效支撑乡村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双重振兴。从物质文化层面而言,风景园林学科可直接参与传统村落基本格局、乡村文物古迹、传统建筑、园林、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以及民间文化活动场所等的保护和开发,辅助当地政府深入挖掘乡村非物质文化。在四川地区,可借助巴蜀园林和建筑的调查参与到巴蜀文化、农耕文化、川菜文化、川茶文化、川酒文化、传统民居文化、家训和家书文化、乡土文化的研究保护传承工作中,借助乡村旅游开发参与到四川红色文化、水利文化、盐文化、竹文化等研究保护工作中,借助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巴山新居和乌蒙新村建设,促发四川藏、羌、彝等少数民族民俗文化、茶马古道文化、南方丝绸之路、民间艺术、手工技艺和民俗活动的传承保护力度的挖掘和保护。最终,借助创意设计,把民族民俗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盘活区域性、民族性特色文化资源,推动乡土文化活态传承,不断激发乡村文化的活力。

(四)助推乡村人才振兴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五大振兴都离不开人才的重要作用。引导风景园林学科的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就业,能有效提升乡村环境质量,促进乡村农旅、文旅融合发展。风景园林学科可以通过加快培育园林科技、科普人才,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笔者连续两年针对西南交通大学风景园林毕业生(94 人)做了有关乡村振兴的问卷调研,问卷显示,只有20.21%的本科学生有毕业后工作的打算,有44.68%的学生明确表示不会去乡村工作,且城镇生源中愿去乡村工作的比例高于农村生源。此外,对于引导大学生创业而言,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有创业意愿的仅占25.53%,大部分学生(46.81%)仍倾向于在设计院任职。近三年无一人申报大学生村官或参与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总体而言,建筑背景的风景园林学生返乡就业的积极性不高。

三、建筑背景下的风景园林学科如何调整学科体系支撑乡村振兴

(一)建筑背景下的风景园林学科参与乡村振兴的优劣势分析

建筑背景下的风景园林学科长期依托成熟的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学科开展学科建设,在物质空间规划方面能力出众,具有鲜明的工科学科的特点。同时,学生在宗教、历史和文学等方面的综合素养较好,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能迅速参与到小城镇规划、美丽乡村规划设计和风景名胜区设计中去。然而,建筑背景也为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桎梏。与农林院校中的风景园林学科相比,建筑背景的风景园林学科缺乏资源与环境的整体思维,尤其是缺乏生态学的相关知识体系。因此,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极少能有底气介入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以及园林产品的开发与提质中去。另外,由于缺乏对农业的认识,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板块中呈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

(二)建筑背景下风景园林学科本科课程体系的优化建议

1.加强人居环境相关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

在乡村振兴的大势驱动和城市资源环境的危机之下,风景园林学科在塑造和谐可持续的城乡人居环境方面责任重大,应根据国家和社会需求调整学科培养目标,依照乡村人居环境设计需求增设相关课程,如植物学、土壤学、地理学和气象学等,用完善的理论体系支撑景观生态学,铸成风景园林学科坚实且科学的生态理念,有助于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更好地协调整合参与其中的众多自然学科的需求与优势。

2.丰富核心设计课程内容

打破设计课程的“城市”壁垒,在高年级的设计课程中增设乡村专题,通过设计实践引导大学生关注乡村、了解乡村和研究乡村。此外,适当增加宗教、历史和文学内容,让设计能更好地体现当地的文化和地域性特征,留住真正的乡愁。通过了解乡村,激发学生对乡村研究的兴趣,唤醒乡土设计情怀,转变大学生看待乡村的视角,辅助萌生去乡村就业的理念,真正调动学科人才往乡村流动。

3.不断扩大专业学科的内涵

风景园林学科的专业内涵与外延非常丰富,且随着时代的演变不断地变化,因此在学科课程设计中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但可以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划出单独的板块增设学科前沿讨论课程,通过政策研讨、国内外文献的学习和专业特色的挖掘,为学生拓宽学科实践方向、完善学科理论体系埋下启迪的种子。

综上所述,在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提到新高度的时代背景下,风景园林学科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承担锦上添花任务的配角,而是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和人才振兴的重要引擎。建筑背景下的风景园林学科应当甩掉建筑学带来的“城市”桎梏,专注于社会的需求、国家的需求,转变服务理念,完善生态类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扩大学科的内涵,优化学科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大的力量。

猜你喜欢

风景园林园林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欢迎订阅2023年《风景园林》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清代园林初探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风景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中常见问题思考
GIS相关软件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
探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