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华落尽见真淳
——谈初中作文教学的本色回归
2020-12-30无锡市钱桥中学
无锡市钱桥中学 谢 龙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当今的作文教学,现状令人忧心:部分教师的作文教学无系统、无计划、无章法;作文指导流于形式,没有深入、细致、实用的指导;作文批改千文一面,评语公式化;讲评敷衍了事,蜻蜓点水。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大多数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作文没有内容,也没有素材;要么不会写,要么只会写假话。
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1.教材本身重视阅读而轻视作文。以苏教版语文教材为例,各年级教材中只有部分作文指导,而且缺少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梯度,且理论性较强,缺少事例的支撑,指导不够。2.师生均存在很强的功利性,将目标集中在提高考试成绩上。教师在教学中,对课文力求讲深讲透,而对写作,则注重向课文学习写作技巧,以传授写作知识为主,严重忽视了学生的写作实践。
鉴于此,笔者认为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应摆脱以“阅读为本”的格局,重新定位写作教学的重要性,让写作教学回归本真,重构写作教学训练体系,重积累、重真情实感,要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一、初中作文教学的体系训练应合理、有序
七年级,可以侧重于写实的记述性文体。写人叙事的文章是七年级学生作文教学的基本内容,这是大家的共识。学生在写实的基础上,学习事情发展变化和人物行为的细节描述,学习对人物的外貌、言行、生活片段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反映某件事的独特意义,或反映人物的思想品德、精神面貌等。学生有了写人叙事的能力,其他文体的写作基础就打好了。
八年级,侧重于学练“笔记体”。主要指“阅读笔记”和“生活笔记”等。“阅读笔记”,包括仿写、续写、改写等。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训练仿写句子、片段等。这样做既可帮助学生学习、积累表达的形式方法,又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生活笔记”,这里指在读书以外,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的记录。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在写景时,既可以粗笔勾勒,也可以工笔细描;可以虚实结合,也可以动静结合;可以固定观察,也可以移步换景。但都必须通过独特的观察,发现景物独特的美。这样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描写能力和写景抒情能力。
九年级,侧重于学写“论述体”。这里的“论述体”是指观点鲜明,充分表达主观情感、态度与看法的以议论为主的文章体裁,包括书评、影评和调查报告、实验报告以及小议论文等。九年级学生对人或事一般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占有详实的第一手材料,然后分析、鉴别,确立明确的主题,经过论证或阐述,得出结论。这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问题、整理材料、思考总结等能力。
二、初中作文训练应回归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现在的初中生普遍觉得学校生活单调沉闷,课余又有许多学生沉迷于电视、网络,致使精神世界贫乏甚至荒芜。用张志公先生的一句话来形容: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点。因此,我们教师就有义务、有责任引导学生从单调的校园生活回归到丰富的集体生活中来,从虚幻的世界回归到真实生活中来。具体来讲,可从三个方面着手:
1.鼓励学生热爱生活。古人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文本是富有情感的活动。可是,现在不少学生,对新事物不热情,对弱小、不幸者缺乏同情心,社会责任感淡薄,这也是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的最根本的原因。要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就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人格,鼓励学生热爱生活。首先应让他们树立起对父母、兄弟、朋友、师长乃至集体、社会、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心。在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这些人生要旨,给学生以感化、熏陶,让学生的内心世界丰富起来,增强他们的责任心,引导学生的从生活小事中或经典文学作品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去感受世界的美好。
2.鼓励学生观察生活。“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富,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 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人和事,拓宽阅读视野。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做到“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比如,经常与亲人交流,尽可能多地浏览报刊,多留意街头的变化,学会倾听自然的声音,听听音乐,参观艺术展览,从观察中获取活生生的写作材料,引发无限的联想。只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体会生活,尽可能多地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就会达到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境地。
3.鼓励学生思考生活。每个学生的生活都是与众不同的,只有学会思考生活,生活才是“自己”的,才能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个性作文。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写随笔之类的小作文,没有主题和体裁的限制,可以是自己对生活小事的看法,也可以是对书本的评论,对社会热点的讨论……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时,作文的内容也会越来越丰富和深刻。
三、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回归自我
时下许多学生的作文充满了模仿的痕迹,其原因是各种优秀作文汇编充斥市场,不少同学也对学写这些习作乐此不疲。到了自己写作时,脑子里浮现的都是一篇篇范文佳作,写出来的则往往是七拼八凑的东西,丢掉了自我。没有了自我,所谓的作文不过是他人的传声筒。而真正的好文章是靠作者那支无矫情、不造作的笔,靠真真切切的话语抒发的那份真情。
具体来说,第一要充实自我。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阅读中外名著、名人名言,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素质。通过大量阅读,让学生获得丰富的间接生活经验和信息,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让他们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下笔如有神”。
第二要表达自我。初中学生随着心理的发展和受应试模式的制约,大多不善长表达自己。引导和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我,让他们表达对生活的所思、所悟、所感,同时自己决定表达的方式、技巧以及内容等,享有充分的写作自主权。让作文成为思想的跑马场、心灵的宣泄地,学生在勇于表达自我的同时,也享受自我。
四、作文教学应回归有效的评价与反馈
许多作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好文章不是写出来,而是改出来的,修改作文是写好作文的一项基本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作文评议非常重要。
1.教师批改示范。在作文讲评课上,教师可以选择几篇有代表性的作文,从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甚至错别字、语病等方面,有侧重地示范讲评。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评选择一篇尝试评改,教师再指导、点拨。
2.自评自改。教师可以规定修改的顺序,第一步,默读文章,评价自己的文章主题是否明确,选材是否恰当,条理是否清晰。第二步,轻读文章,修改文章的语言,看语句是否通顺,用词是否恰当,段落是否分明。第三步,朗读全文,从读者的角度整体审视文章的内容与语言。通过自评,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文章的优缺点,以利于今后的写作。
3.互评互改。教师可以根据某次作文训练的内容、重点和要求,拟定评改的标准,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标准去评判同学的作文。学生通过互评互改,不仅能鉴别同学作文水平的高低,也加深了对自己文章的整体认识,写作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作文教学应回归本色,应少一些功利,多一些质朴。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回归真实,踏踏实实积累,表达真情实感,真正做到“我口言我心,我手写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