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后30%学生”消极心理的探析与对策研究
2020-12-30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西滨中心小学张冬丽
福建省晋江市陈埭镇西滨中心小学 张冬丽
2019 年6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出:“要坚持面向全体,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名学生;坚持知行合一,让学生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总是会有一些例外。尤其是“后30%学生”,对于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比较容易找到解决方法的,他们会比较容易融入课堂,但是大多数时间他们游离在班级的边缘,对于课堂教学所知甚少,经常“一问三不知”,在学习上很难达到教师、家长的要求,渐渐地对学习没有了兴趣和信心,导致跟其他同学的差距越来越大。
在上述背景下,笔者提出论题“对‘后30%学生’消极心理的探析与对策的研究”,通过探析“后30%学生”的心理状况,找到合适的心理解决对策,提高“后30%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班级的各种活动,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
一、“后30%学生”普遍存在的消极心理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每个班级都有“后30%学生”,他们大部分智力是正常的,但是各方面的原因导致他们在平时的学习中与其他同学有一定的差距。笔者在班主任及心理教师的岗位上,通过平时的接触、了解、分析,发现“后30%学生”普遍存在一些消极心理,这些消极心理不仅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甚至会影响班级的氛围。本文就“后30%学生”的消极心理进行探索,并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自卑心理
对“后30%学生”来说,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自卑心理。笔者遇到过几个这样的学生,每次在回答教师或家长的问题时,总是战战兢兢,害怕自己回答错误,即使是自己会的问题也是如此。这类学生由于经常经历失败,在经历了被批评或者家长的训斥后,心态逐渐变得消极——不信任自己的能力,害怕自己再次失败,总是对自己持否定的态度。久而久之,对学习的热情就慢慢消退了。
(二)厌学心理
“后30%学生”通常都有厌学心理。在平时的教学中,这部分学生对学习以外的活动总是充满激情,一回到学习中,整个人立马就蔫了。因为这类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的失败多于成功,好不容易的一次成功,教师和家长却不以为然,长期下去,学生就会形成一种消极的自我意识。有的学生会觉得自己不受待见,在群体中是特殊人物,渐渐地对自己、对学习、对周围的认识产生了偏差,最终变得不喜欢学习,甚至反感学习。
(三)反叛心理
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习较好的学生经常受到教师、家长的表扬和关注,“后30%学生”也习惯了教师对他人的表扬和关注,反观自己,获得的关注和肯定几乎没有。为了“表现”自己,“后30%学生”会出现做小动作、开小差,插话等现象,以此寻求教师和同学的关注。如此一来,他们的心理就能得到暂时的满足和平衡,可是教师的批评少不了,最终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求关注—表现自己—心理满足—受批评—求关注”……这就是人们平时经常听到的“学习较好的学生越来越好;学习较差的学生不仅学习不行,还各种问题”。
(四)消极的归因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把成败归结为六种原因,即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情况、外界环境。笔者发现“后30%学生”总是习惯用一些消极的归因模式,将每次考试及任务的失败归因于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比如自身的智力、能力因素或者考试知识的难度,因为在他们看来事情的成败跟自身行为毫无关系,他们无需对自己的成败负责任,因此学习动机不高,学习成绩自然也不会很好。
俗话说:“心病还须心药医。”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后30%学生”的这些消极心理,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使用心理疗法,帮助学生渡过难关。
二、教育对策
(一)家校合力,培养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
自信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后30%学生” 渴望得到家长、教师的信任和关注。因此不管是家长还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多采用鼓励的方法,对他们提出适当、合理的要求,对于他们的进步及时给予认可、肯定。
笔者见过一些被转变的“后30%学生”,其都有着相似的经历——被信任。他们有的被教师委以重任,管理班级的某个小事务,比如班级小小卫生员,有的负责管理班级的绿化植物,有的负责整理粉笔等,通过“小小官”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而且可以让他们在学习之外的场景表现自己,学生因此获得成就感。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成就感不断得到满足,自信心就会建立起来,他们会越来越喜欢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班级,从而渴望参与班级的活动,尤其是班级的学习活动,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乐学感,如此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兴趣被调动,学生学习要进步就不是大问题。同时,家长、教师也要多给予“后30%学生”学习策略方法的指导。
(二)巧用心理暗示,助他一臂之力
在心理学中,暗示是潜意识中形成的一种心理倾向,它可以支配个人的行为或思想。0—13 岁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很容易受暗示的影响,教师有意无意的行为都会给学生很强的心理暗示。那么对于“后30%学生”该如何通过心理暗示帮助他们呢?笔者觉得可以运用以下几种做法。
1.适度表扬,形成语言暗示
儿童阶段的孩子对自己的评价都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定,当教师对“后30%学生”说“你今天的字比昨天的字更好看了,老师很喜欢你的字”,学生会觉得教师是在肯定自己,赏识自己,自身会更认可自己的字,在书写方面会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尤其是年龄小的儿童,这样的语言鼓励对他们更有效。
2.无声胜有声,形成表情暗示
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孩子都渴望表现自己,尤其是在面对教师的提问时,“后30%学生”总是不够自信,担心自己回答错误,这时候教师的一个点头或者微笑,都是在鼓励他们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因为教师的点头和微笑在无形中暗示学生“没错,你是对的,老师相信你”,久而久之,学生的自信心会有所增强。当然,教师也可以借助表情提醒他们不良的行为表现,比如皱眉、安静凝视,以此来减少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
现在网络发达,有各种各样的表情包,可以尝试在学生作业上贴上相应的表情包。学生在作业完成得不理想时,贴上一张“声泪俱下”(配上表情包),完成得理想时,贴上一张“书写十分舒适”(配上表情包),有字有图,通俗易懂,学生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认识到自己的作业完成情况,这也会给学生形成一种心理暗示:我今天做得不好,我明天要更好;或者我今天做得很好,我要继续保持。这种方式也是一种师生互动的方式,学生觉得新鲜有趣,兴趣也较为浓厚。
3.教会自我暗示,助他自助
“后30%学生”总是有些消极情绪,教会他们自我暗示的方法,可以帮助他们更积极地面对学习。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这些学生经常会给别人加油鼓气,但是却很少给自己加油鼓气。教师要引导这些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多鼓励自己,把对别人的鼓励也用在自己身上,比如“我一定可以的”“我也很不错”“我会进步的”这类言语鼓励。在学生受挫时,这样的自我暗示可以给他们一定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三)师生都要学会正确、积极地归因
及时而正确的归因能够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作为教师,应该意识到正确归因的重要性。在每次小测验、考试后要和学生一起分析,不能只关注那些学习较好的学生,更应该关注“后30%学生”,要了解这些学生失误的原因,引导他们从各个角度找原因,杜绝“一刀切”的分析,如“我就是很笨”“我不会”等原因。尤其是发现学生有这种错误的归因习惯时,教师要及时纠正,不能任由发展,这样会助长学生错误归因的坏习惯。那么该如何正确引导这些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呢?
首先,对于有进步的“后30%学生”,教师应该引导他们认识自己进步的原因,除了一些不可控的因素,也要考虑自身可控制的因素,如自己的努力程度,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加深学生学习的努力程度。
其次,对于一些成绩不理想的“后30%学生”,教师要先从自身教学找原因,想想是否是自己上课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听不懂或不能接受,从而导致学生的失误。除此以外,教师也要引导学生不要片面地归因于自己的智力、试卷的难度、自己的家庭环境等,这些因素不是我们能控制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多问问自己“这次我有足够努力吗?我有认真对待吗?”,当“后30%学生”把自己的关注点转移到这些可控制的因素上,他们的学习才会更有方向性。
(四)开展积极、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活动
在学习生活中,很多时候“后30%学生”并不是真的不行,而是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有的学生把自己看得太低,有的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太高。因此,笔者觉得当“后30%学生”出现各种消极心理时,适时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为了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正确认识自己,笔者开展了针对“后30%学生”的“相信自己,我能行”的心理辅导课,帮助这些学生更加正确地认识自己。
三、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转变“后30%学生”是一项艰巨、持久的任务,教师要坚持不懈、反复地进行教育。不仅要摒弃“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更要常怀爱心、耐心、恒心,正确面对学生的消极心理,充分运用心理学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顺利度过学习中遇到的每个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