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研究

2020-12-30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高级中学董川

家长 2020年23期
关键词:内心心理健康德育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高级中学 董川

一、高中阶段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高中阶段,在高考沉重的压力下,学生家长和学校都对分数给予了屈服的姿态。学校与家庭从高考出发,从分数出发,一切的教育变成了以高考为中心的分数教育论。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学校关于人的教育理念已悄然发生重大转变,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严重缺失,乃至消失不见。另一方面,学生背负了家庭、学校教师的厚重期望,心理承担着想象不到的压力,内心充满着苦闷和彷徨。他们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不自觉地将自我的价值实现和自我认同感片面地归结于分数在试卷上的呈现与个人名次的排名,对于自身品德和人格的修养并未给予关注。由此,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品德培养问题日益凸显。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融合的积极意义

随着新课改教学理念的深入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行,应试教育也正逐步迈向素质教育的康庄大道上。我国的教育现状也不再是只注重知识能力的掌握,将更多的关注点放置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心理素质的强化上来,力图适应21世纪的综合性人才和为祖国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有效融合能共同有效促进高中生心理素质的完善和正确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从而符合新世纪人才的建设培养目标。其次,受制于高考压力,德育很难进行有效开展。而心理健康教育则能成为德育开展的有效助力器。心理健康教育主张教师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走进学生的内心情感世界、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距离,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教师在了解到学生的内心真情实感和想法见解后,能在心理层面上给予正确而有效的根源性指导,促成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如果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融合,即能有效站在学生的思考角度,从学生的心理层面出发,对学生润物细无声地开展德育,从而以一个学生易于接受的角度,有效地完成了熏陶学生的心灵世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目标。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策略

(一)改变灌输式教育课堂,推行自主化学习模式

第斯多惠曾说过:“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去发现真理,而不只是传授知识。”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能动与自主创造性,对于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教师要积极意识到学生自身主体的学习探索性,不能一味地将课堂变成一人的演讲舞台,对学生进行大段大段的理论灌输。在教学中,教师多推行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如自主讨论交流会,学生个人演讲发言等以学生为主要课堂参与者的活动方式。教师作为课堂管控者、导航者,积极地在开展的过程中进行指导,让学生的自主探索路程不偏离育人目标。以自主讨论会交流模式为例,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自己近期的心理情绪状态等等。然后,讨论完,教师让学生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发言。教师以一个亲切耐心的态度对学生的问题做一个总结归纳,然后给予一定的理论方向上的指导以启发学生。教师再在课后布置一个小作业即让学生思考以后遇到类似的事情要拥有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去处理,要养成怎样的一个品质来克服、战胜它。

(二)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立足于学生的个人角度

教师在进行指导时,要多以学生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问题,深入理解学生的思维模式、观点、想法世界。只有在教师透彻地了解到学生内心的心灵世界,才能立足于学生的个人角度进行一个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譬如在教师进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时,要多从学生的实际日常生活出发,以学生中最常见、最为细枝末节的事情中入手,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与建议。例如有的学生因过于内向和内敛而不善于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导致在人际相处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在内心产生否定自我价值的悲观心理状态,对于人格的健全和合作精神团结互助品质的培养产生一定的阻力。在此时,教师先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对这类学生给予充分的理解与鼓励,然后耐心积极地开导这类学生,纠正他们不正确的认知与减少他们的负面情绪。教师再进行逐步引导,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小建议与方法,以慢慢树立学生的正确价值观,改善不善交流的性格特点,以此最终促进学生团结互助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建设。

四、结语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与开展相互成就,共同促进我国素质和综合人才的培养。除了教师对于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与关注,家庭与社会的支持关注也是不可缺少的。教师与家庭社会要共同重视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共同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做出努力。如此,学生才能更好地成长,更好地为祖国做贡献。

猜你喜欢

内心心理健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