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父母要远行
2020-12-30李书霞
■李书霞
我是家里最闹腾的孩子,也是最受宠爱的那一个。我话多,幼时汇报上学见闻,大了汇报工作事件,交友、恋爱和结婚等事项都会和母亲分享。饭桌上,常常出现这种场景:我兴冲冲地讲述,父母笑眯眯地倾听。要是有一天,我默默吃饭,他们就会担心我不开心。而随着父母年事变高,他们开始逐渐对我的分享不感兴趣了。往往是我讲得兴致勃勃,父亲意兴阑珊,母亲敷衍点头。有一次,母亲送我出门到电梯口时,竟然叮嘱:“别说太多话了,你爸需要安静。”
走到底楼,我抬起头,于无数阳台中找到父母所在,仰望着母亲种植的吊兰,泪水慢慢浸湿了眼窝:父母原本不是这样的。
父亲有做豆腐的手艺。他常常取了豆子,到机房磨成豆汁。回家后,父亲把豆汁放在灶上,用大火煮开,再把沸腾的豆汁装进豆腐箱子里。父亲系着围裙,在客厅看会儿电视,又踱进厨房,查看豆腐箱子,观测到合适的时机,把准备好的胆巴水点进去。在胆巴的催化下,热腾腾的滚水豆汁产生了神奇的反应,变成了豆腐。父亲留了一部分,不点胆巴,只是稍稍沉淀,变成豆花。饭桌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就着佐料吃豆花。父亲则站着,瞅着谁面前空了,就添上一勺,还再三再四地嘱咐:走的时候,不要忘记带上豆腐。
母亲从小在河边长大,烹鱼的手艺极为突出。我最喜欢吃她做的清蒸鲫鱼。她把鲫鱼挤出内脏,洗干净,装进鱼盘里,上屉蒸熟,浇上浇头端上桌。浇头极富个人特色,母亲在小碗里倒上醋,加一勺白糖,搅一搅,尝尝味,觉得合适了,再加辣椒面、花椒面、姜末、蒜蓉,再拌一拌。锅里烧着水,待水开了,就把这一碗佐料倒进去,水滚上两滚,勾芡,关火起锅,撒葱花,一气呵成。这佐料酸酸甜甜的,浇在鲜嫩的鱼肉上,美味极了。
爸爸不再做豆腐,他脑梗了,再也搬不动沉重的豆腐箱子。妈妈不再做清蒸鲫鱼,她不能准确辨出咸淡,酸甜适口的味道无法再现。
自从过了70岁生日,父母就开始无意识地做着远去的准备。最先发出信号的是牙齿,他们嚼不动我花费三个小时卤出来的猪头肉,只能吃些炖得烂烂的东西;接下来是舌头,灵敏度降低了,尝不出我精心烹制的麻婆豆腐;然后是耳朵,听不清我的谈笑风声;眼睛也不甘落后,看不清女儿脸上的小酒窝;现在是脑子,反应迟钝,讨厌芜杂的信息,希望世界缓慢而安静。
以前,我常常要诉委屈,父母总会一个劲儿地安慰我,给我出主意想办法。现在只要我开口,他们就轻描淡写地岔开话题。我悲伤地意识到:父母与我连接的通道正在变长变窄,直至关闭。以后我人生中的所有麻烦,他们都不会再过问。
夏天,母亲忙着做全家人的毛线鞋子。她身穿一件深蓝底子撒白花的棉麻褂子,底下一条深蓝色棉布裤子,趿拉着鞋子,端了小方凳,去到阳台上,就着天光上鞋底。“家里每个人都有三双以上的毛线鞋子,你别那么赶。”我劝她。母亲抬起眼睛,深深地看了我一会儿,说:“我眼睛不行了,得抓紧时间。我怕以后……”她停顿了一下,“你们没有毛线鞋子穿。”说毕,又低下头去。
我蹲下来,从后面搂住母亲,把脸贴在她宽厚的背上,深情地摩挲着。岁月啊,你慢些走,慢些再慢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