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贝类增养殖学》融入“慕课”教学的改革与探索——以北部湾大学为例
2020-12-30白丽蓉喻达辉
白丽蓉,喻达辉
应用型本科高校《贝类增养殖学》融入“慕课”教学的改革与探索——以北部湾大学为例
白丽蓉,喻达辉通信作者
(北部湾大学 海洋学院 广西北部湾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重点实验室,广西 钦州 535000)
《贝类增养殖学》课程是水产养殖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分析了该课程理论教学的现状,从课程内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两大方面详细解析了《贝类增养殖学》课程的突出问题。同时,指出了慕课在《贝类增养殖学》课程中的应用前景。最后,从《贝类增养殖学》融入“慕课”后的课程教学设计方面探索了教学改革的途径,通过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创新理论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优化考核模式等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培养水产养殖学专业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提供支撑。
贝类增养殖学;慕课;教学改革
慕课,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是“互联网+ 教育”的产物,正在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1]。慕课由加拿大学者Dave Cormier和Bryan Alexander于2008年提出[2],随后慕课在世界范围内快速传播。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在2013年率先在教学模式中导入了慕课教学模式,从此,慕课在全国各大高校掀起了一股新的讨论和实践热潮[3]。在开放共享知识核心理念的指导下,慕课从根本上革新了传统实体课堂教学的方式和局限,迎合了当今互联网学习、终身学习、碎片化学习的时代趋势,较好地实现了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及最大化效益[4]。慕课通过互联网将学生所学课程、学习体验、学习效果、学习进度、师生互动等多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与传统意义上“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相冲击[5]。
《贝类增养殖学》是水产养殖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是强化和加深水产养殖学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主干课程。目前,国内高校水产养殖学及海洋科学等相关专业均开设了《贝类增养殖学》或《贝类学》等类似课程,高校教师对《贝类增养殖学》的教学和试验进行了积极探索,以适应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但如何利用慕课对传统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还较少,因此以北部湾大学为例,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借助慕课进行“贝类增养殖学”教学改革,以期培养出适应我国水产养殖学专业需求的高等应用型人才。
1 《贝类增养殖学》课程现状分析
1.1 《贝类增养殖学》课程涵盖内容广
《贝类增养殖学》是水产养殖学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包括“贝类学”的基础知识,同时还涵盖了重要经济贝类养殖与繁育的基础内容和技术,课程涉及内容较为广泛,包括贝类各纲动物外部形态特征、内部解剖结构、栖息生长、生态分布、分类鉴定、人工养殖、繁育和经济价值等,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贝类隶属于动物界,软体动物门,种类繁多,仅次于节肢动物门(100万余种),至今已分类鉴定记载的约有12万余种,为动物界第二大门类。贝类按其外部形态及解剖特征可分为7个纲,依次为无板纲(Aplacophora)、多板纲(Polyplacophora)、单板纲(Monoplacophora)、双壳纲(Bivalvia,也称瓣鳃纲)、掘足纲(Scaphopoda)、腹足纲(Gastropoda)和头足纲(Cephalopoda)。纲阶元之下又分为亚纲、目、科、属、种(含亚种)。按其栖息的环境可分为两大类:水生贝类和陆生贝类,其中水生贝类按其生活的水体盐度,分为淡水贝类和海洋贝类,陆生贝类大约近3万种,水生贝类9万余种。贝类按其经济价值及与人类的关系还可分为医学贝类、药用贝类等。《贝类增养殖学》教材包括的内容较多,各章节编制的系统性不强,分篇内容有重叠,知识点多而零散,部分内容易混淆,无法提纲挈领式记忆,使学生难于把握理论教学的框架结构,找不到课程的兴趣点,学习效率普遍不高。部分种类如石鳖科、锉石鳖科、帽贝科、笠贝科、钥孔科等贝类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少见,学生缺乏对它们的感性认识,这也限制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1.2 《贝类增养殖学》传统教学中的问题
1.2.1 教学模式局限
在《贝类增养殖学》课程教学中长期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教学大纲缺乏变化。讲授的内容均为课本知识,对贝类增养殖最新的研究进展及研究成果、先进技术、行业发展动态等关注较少。教材内容与行业发展缺乏紧密联系,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关注度不够。课程设置内容在论文实践、毕业实习环节中无法发挥指导作用,不能适应整个行业对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要求。目前,《贝类增养殖学》理论课时为32学时(2学分),由于课时的削减、学分的降低,导致原本讲授1学年的课堂内容需要在32学时内完成,因此,教师授课基本以PPT课件讲授为主,课堂信息量成倍增加,PPT页面频繁切换,1学时展示50~70页幻灯片,讲课速度过快,不断向学生灌输大量知识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被激发,完全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对所学知识难以消化吸收,对课程内容无暇思考、总结。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基本只拍照,不记笔记,对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的把握和理解不到位,课后时间被繁多的作业占据,无法及时复习和消化课堂所学内容。长此以往,课程的学习不以未来应用为导向,而以考试为导向。因此,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学习能动性差,缺乏对《贝类增养殖学》完整知识体系的掌握,对教学内容的思考、总结、凝练不够,对课程的精髓点把握不足,在学习过程中找不到兴趣点,学习效率低下。
1.2.2 教材单一
目前,我校选用的《贝类增养殖学》课程教材为常亚青编写的《贝类增养殖学》(2007年出版),以及李豫红编写的《贝类增养殖技术》(2015年出版)两本。理论教学内容以教材涵盖的贝类形态、生态、繁殖发生和分类等传统内容为主,有关贝类学研究的新成果、新进展并没有纳入课堂教学中,科研进展与教材内容没有有机融合。《贝类增养殖学》是一门内容多、覆盖范围广的专业基础学科。随着贝类研究技术的发展,社会对贝类认知度的提升,贝类相关的生长、繁殖、生态作用等多方面研究不断深入,《贝类增养殖学》的研究领域逐渐扩展,除传统的外观形态、栖息地、繁育、基础分类和种苗工程外,基因及细胞领域也成为贝类研究的热点,并取得较多高水平科研成果,如贝类的基因组学[6-8]、蛋白质组学[7, 9-10]、基因克隆[11-14]、免疫[15-18]、细胞工程[19]、基因育种[20]等。而目前《贝类增养殖学》课程的传统教学内容远落后于贝类生物学领域新知识和新成果的发展,教学内容局限,缺乏与时俱进,不适应新时期水产养殖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1.2.3 考核方式不科学
课程考核可以有效地检验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与应用能力,也能一定程度上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贝类增养殖学》理论课程考核评价包括课堂出勤率、平时成绩(含作业成绩)和期末闭卷考试成绩3个部分,其中课堂出勤率占10%,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占50%。平时成绩的评定主要依据课堂上学生就某一个或两个知识点进行的PPT讲解,讲解时间较短,涵盖内容有限,部分学生直接下载网络上的PPT使用,或者扫描教材上的内容、照搬百度上的内容,没有自己的思考和提炼,这种考核模式无法最大化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习过程的考核比较欠缺。此外,《贝类增养殖学》的期末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由负责授课的几名教师共同出A、B两份试卷,然后由教务处抽取其中一份试卷作为学生考试试卷,另一份作为补考试卷,这种固定人员命题模式导致不同年度试卷的重复率偏高,对贝类增养殖学的前沿内容、文献知识等考核不足。与此同时,试卷的批改一般均由授课教师分工流水批阅,形成了授课、命题、阅卷相对固定的模式,无法避免教师主观因素带来的影响。理论考核的内容主要是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点,重要名词的解释,贝类外形、测量、解剖的常规知识,及贝类的基本分类常识等。就题型分析而言,客观试题占比60%,比例较大,整个试卷需要简单记忆的内容偏多,综合阐释分析型、论述型试题比例偏少,缺乏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总体而言,这样的考核模式强调教材理论知识的记忆,忽略了实践能力的运用,重结果轻过程,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创新思维、创新人才培养。
2 慕课在《贝类增养殖学》课程中的应用前景
慕课的主要特点是改革课堂的主体,将主动权交给学生,即翻转课堂。这一变革彻底地改变了课堂上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将课程内容划分为多个小的知识单元,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21]。此外,每个视频在讲解完知识点后,会设置3~5个测验题,主要测验学生对视频内容的掌握情况。在测验结束后通过数据统计获得学生对视频讲解内容的掌握程度,快速检测出学习效果,使教师在下一堂课更有针对性地讲解。此外,慕课平台的在线交流功能可使学生间、学生与教师间的沟通交流随时进行,这一模式显著提高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性[22]。根据目前的行业特点,将慕课与教学完美融合,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创新性、应用性,其创新模式特点对新形势下《贝类增养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如下。
2.1 视频录制简洁方便
《贝类增养殖学》作为水产养殖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录制视频时可以把零散的知识点按内容结构整合为多个部分,每个小视频只讲解1个知识点,同一门课程的内容可以设计多个小视频,由几个授课教师分别录制。几个授课教师共同录制一门课程能够将各自最擅长的部分展现出来,提升视频的质量;由不同的教师讲解视频还能增加学生的新鲜感,增强学习兴趣。此外,视频可委托专门的公司制作,重视课件的美化,提高视频的可观赏性。
2.2 主体转变,变被动为主动
传统的课堂授课均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学生的学习是跟随讲授内容被动抓取的,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不高。而慕课则能改变课堂的主体,通过翻转课堂将学生放在主导地位,教师主要起到重难点剖析、引导和答疑的作用,学生进行主动性的学习,其学习效果显著提高[23-24]。
2.3 教学改革方面的优势
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我校也由钦州学院升格为北部湾大学,向应用型高校迈进,因此,培养水产养殖应用型人才尤为重要。通过教学改革,凸显专业教育以人为本的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学改革融入慕课后能更好地突出重点知识、理论结构,夯实学生的专业功底,通过慕课讲解及实例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对课程总体框架及关键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4 平台建设容易实现
慕课的建设和维护相对简单,操作方便,且能与手机结合,在课堂上能将学生的手机转换为学习工具,杜绝上课玩手机的陋习,教师可以随时监控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在慕课视频结尾设置练习题的方式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平台还可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3 《贝类增养殖学》融入“慕课”后的课程教学设计
为更好地解决《贝类增养殖学》传统教学中的问题,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需求,对将“慕课”应用到课堂中进行了多样化的探索和实践。
3.1 教学模式主导方改变,课堂教学翻转化
传统教学中,基本是教师按教材章节内容逐章逐节讲述,学生被动听讲,甚至不记笔记,只简单对老师指出的重点内容用手机拍照,这种教与学的模式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无法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这种教学结构,构建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助讲解的教学模式,慕课教学模式最好地体现了这种学生为主导的课堂。
慕课教学模式中,以学生为主导,授课教师由“主演”变为“导演”,在课前教师先布置预习内容,包括授课章节、内容、重点和难点、目的和要求,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自行预习课程内容,对难点、重点内容先行查阅资料,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成为教学的主演者。这就要求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中国知网等文献资源,在课前自主学习[25]。在慕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研讨式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性。例如,在讲授贝类分类鉴定章节时,可将学生4~6人分为1组,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公园、月亮湾等滨海湿地、校外红树林区域、水产品市场等地进行贝类分布、栖息地等调查,并采集贝类带回实验室,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查阅动物志、分类图鉴、图谱等文献资料,分组讨论鉴定贝类品种、了解贝类生态习性、分布规律和繁殖特点等,这种探究式的教学实践可培养学生自学、团队协作、动手等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这些原本由教师讲授的知识变成了自学,大大节约了教师的讲授时间,为实现慕课翻转课堂提供了必要条件。在良好预习调查状况下,授课教师不需花太多时间讲解章节内容、重点及学习要求,可依据学生课前测验情况,选择性地讲解部分重点、难点问题,使学生逐渐成为课堂“引导者”。当学生遇到问题可直接解决,也可以引导他们自主创新,通过查阅资料、分析验证等方法解决问题。更加注重和学生交流,实现翻转课堂,从而更深层次培养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
3.2 创新理论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
《贝类增养殖学》课程理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软体动物门动物的基本生物学知识、理论概念和实践技能,了解我国及其他主要水产养殖国家贝类增养殖的发展历史、养殖现状及科研动态,获得贝类养殖相关科研技能和实践技术,为后续学习其他水产养殖学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贝类增养殖学涵盖的内容丰富,知识体系庞大,信息量大,知识点零散,有一定的记忆难度。因此在《贝类增养殖学》理论教学过程中,如果单纯追求内容的完整性,苛求讲解全部的知识点,需要较多学时,不利于课程整体体系的构建。此外,我校水产养殖一流学科(培育)的立项获批,进一步推动了我院水产养殖学科的发展,目前该学科已成为我校的重点优势学科,为了加快建设水产养殖一流学科,进一步匹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战略,对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均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升级,其中一项就是压缩学时,调减学分,《贝类增养殖学》由3学分48学时压缩为2学分32学时,学时数减少了,但教学范围变大了。为实现用较少的学时讲解较多的基础知识,需要对教学大纲进行调整、优化。腹足纲、双壳纲、头足纲贝类中有大量与人类养殖、捕捞、加工相关的种类,这3个纲的内容应作为教学重点,在学时分配上占60%;多板纲和掘足纲也有部分有药用价值的种类或与人类活动相关的敌害种类,在学时分配上占10%;无板纲和单板纲现生种类较少,且不易采集,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剩余30%的学时主要分配给学生进行课堂PPT讲解,教师点评。此外,还应加强对教学内容的设置和精简,突出重点和难点。对于贝类增养殖学的基础内容如贝类外部形态特征、内部解剖结构、生态习性、摄食机制、分类鉴定方法等,讲解时应结合贝类苗种繁殖、遗传育种、人工养殖技术等生产实践,加深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力求学以致用。教学内容应提倡与时俱进,对近年新开发研究的贝类养殖新品种,如缢蛏、太平洋潜泥蛤、方斑东风螺、钝缀锦蛤、彩虹明樱蛤、海月、瓜螺、管角螺等以专题讲座或学生自学后讲解PPT的形式重点讲解。
贝类增养殖学是一门实践应用学科,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近年与贝类增养殖学交叉的前沿学科发展较快,如贝类分子育种学、贝类分子分类学、贝类免疫学、贝类生态学等,在教学中应适时地将相关交叉学科的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优化,实现基本知识点、实践操作、研究动态等全面覆盖,以期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性、发掘性学习。
对于慕课的录制,授课教师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自制微视频,内容主要涵盖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原理、详细内容、生产实践、科研进展及学科前沿等,按讲解内容分节录制,每节视频在15 min内。对于内容的选取,首先是重点章节部分,其次是难点及易混淆的知识点,再次是教材上没有的文献内容,力求用简洁的语言讲解知识点。慕课的上线方便学生按课程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地进行单元化学习,化整为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还可通过慕课交流平台与教师或学生交流互动,将理论教学由低效被动模式提升为高效主动模式,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加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3 建立合理的成绩评定模式
在传统的《贝类增养殖学》教学模式中,主要依据学生课堂讲解1、2个小知识点、出勤情况及期末考试3种考核方式综合给出学生的课程成绩,这种评价方式很难客观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理论课程的成绩应包括预习笔记、课堂学习效果、课堂知识点讲解、思考题、出勤率、课后在线测评及学习反馈、期末考试,据此对学生理论课程进行综合考评。而慕课在为教师提供实时查看学生网上学习动态、学生课后反馈情况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随时查阅教师评价结果,实现考核结果的公正、透明。不仅能促进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反馈的情况,及时调整课程教学与安排。
4 结论
《贝类增养殖学》被列为我校水产养殖学及海洋科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在涉海类高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中有着重要作用。慕课教学模式的融入必将改变传统课堂,作为涉海专业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使学生不仅掌握基础知识,还了解学科前沿动态。采用启发式和研究型教学理念,混合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打破以教师为主导、课堂为依托、教材为主线的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能动性,通过设置课题—研究课题—完成课题,让学生主动参与课程,提升教学效果。从多个层面让慕课在信息化课堂发挥最大作用,助力应用型本科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
[1] 李锋,王永丽,李大鹏. 基于慕课视角的高校食品化学实验课程教学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13):306-307,309.
[2] 张鸷远. “慕课”(MOOCs)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6(2):116-121.
[3] 何国平,杨云帆,陈嘉,等. “慕课”在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与展望[J]. 中华护理杂志,2014,49(9):1095-1099.
[4] 刘和海,张舒予,朱丽兰. 论“慕课”本质、内涵与价值[J]. 现代教育技术,2014,24(12):5-11.
[5] 孙缦利,李文娟,张文静. “慕课”背景下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27):2-3.
[6] Plohl M,Cornudella L. Characterization of a complex satellite DNA in the mollusk Donax trunculus:anlaysis of sequence variation and divergence[J]. Gene,1996,169:157-164.
[7] 马嵩,孙中响,陈葵. 双壳类功能基因和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J]. 天津农学院学报,2009,16(2):41-45,50.
[8] Wei J,Liu B,Fan S,et al.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immune-related genes in hemocytes of the pearl oysteragainst allograft based on transcriptome analysis[J]. Fish and Shellfish Immunology,2017,62:247-256.
[9] López J L,Marina A,Vázquez J,et al. A proteomic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the marine musselsand[J]. Marine Biology,2002,141:217-223.
[10]López J L,Marina A,Alvarez G,et al. Application of proteomics for fast identification of species-specific peptides from marine species[J]. Proteomics,2002,2:1658-1665.
[11] Waite J H,Quin X. Polyphosphoprotein from the adhesive pads of[J]. Biochemistry,2001,40:2887-2893.
[12] Mitta G,Vandenbulcke F,Hubert F,et al. Involvement ofin mussel antimicrobial defense[J]. Biol Chem,2000,17:12954-12962.
[13] Boutet I,Meisterzheim A L,Tanguy A,et al.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and expression of the gene encoding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from the Pacific oysterexposed to environmental stressors[J]. Comp Biochem Physiol,2007,140:69-78.
[14] Li H,Bai L,Dong X,et al. SEM observation of early shell formation and expression of biomineralization-related genes during larval development in the pearl oyster[J].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Part D,2020,33:1-10.
[15] Jenny M J,Ringwood A H,Lacy E R,et al. Potential indicators of stress response identified by expressed sequence tag analysis of hemocytes and embryos from the American oyster,[J]. Mar Biotechnol,2002,4:81-93.
[16] Gueguen Y,Cadoret J P,Flament D,et al. Immune gene discovery by expressed sequence tags generated from hemocytes of the bacteria-challenged oyster,[J]. Gene,2003,303:139-145.
[17] 韩卓然,孙敬锋,刘军锋,等. 毛蚶血细胞分类及吞噬功能研究[J]. 天津农学院学报,2017,24(3):50-54.
[18] 刘亚娟,周胜杰,胡静,等. 水产动物环境胁迫研究进展[J]. 天津农学院学报,2018,25(4):70-76.
[19] Guo X,Allen S K. Viable tetraploids in the Pacific oyster(Thunberg)produced by inhibiting polar body 1 in eggs from triploids[J]. Mol Mar Bio Biotech,1994,3(1):42-50.
[20] 黎火金. 合浦珠母贝选育家系的生长性能与BLUP遗传评定[D]. 上海,上海海洋大学,2013.
[21] 文正勇,邹远超,覃川杰,等. 浅谈慕课在水产养殖专业课程中的应用前景[J]. 教育教学论坛,2017,(45):135-136.
[22] 陈吉荣. 国外慕课研究最新发展述评[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6,48(1):118-127.
[23] 易庆竑. 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及其教学结构研究[J]. 现代教育技术,2015,4(25):94-100.
[24] 田瑞芳. 微课应用在农业院校课程信息化改革的SWOT 分析及对策[J]. 天津农学院学报,2018,25(4):101-104,108.
[25] 韩卓,马龙,许晖. 基于慕课背景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食品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 农产品加工,2019(5):105-107.
Exploration on the Model of MOOCS incourse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y: Taking Beibu Gulf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BAI Li-rong, YU Da-huiCorresponding Author
(Guangxi Key Laboratory of Beibu Gulf Marine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Ocean College, Beibu Gulf University, Qinzhou 535000, Guangxi Province, China)
The theory course ofis a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for aquaculture in mar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teaching status of the theory teaching ofcourse have been analyzed in this study.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ory teaching were reviewed from two respects, including the teaching contents, disadvantages in traditional teaching. Moreover,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MOOCS in the course ofwas pointed out in this paper. Finally, teaching reforms oftheory course were explored from teaching design with MOOCS, including improving the teaching mode, innovating theory teaching content, optimiz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perfecting the examination methods.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improve quality of teaching, enhance learning interest, so as to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application type, innovative, compound quality aquatic talents.
; MOOCS; teaching reform
1008-5394(2020)03-0107-06
10.19640/j.cnki.jtau.2020.03.025
G642.0
B
2020-03-25
2018年度广西高等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8JGB334);2018年度广西北部湾海洋生物多样性养护重点实验室自主项目(2018ZB05);钦州学院2020年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No.18)
白丽蓉(1980-),女,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水产养殖与遗传育种。E-mail:bailirong1152@163.com。
喻达辉(1963-),男,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水产养殖与遗传育种。E-mail:pearlydh@163.com。
责任编辑:张爱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