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

2020-12-30中共河北省委教育工委委员教育厅党组成员教育厅副厅长张春生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学校

中共河北省委教育工委委员,教育厅党组成员、教育厅副厅长 张春生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发〔2020〕7号,以下简称《意见》)文件下发后,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经过研究,制定了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政策措施,在我省全面实施。

一、深刻认识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党中央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对劳动教育作出重要论述。他曾在不同场合中多次强调要重视劳动教育。比如,2013年10月在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座谈会上,他强调“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教育,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蔚然成风。”2015年国际劳动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表彰大会时指出,“要教育孩子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练意志、提高自己。”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现在,最突出的问题是中小学生太苦太累,办学中的一些做法太短视太功利,更严重的是大家都知道这种状况是不对的,但又在沿着这条路走,越陷越深,越深越陷!”在基础教育中,人们突出重视智育,智育当中又突出重视考试,考试当中又以高考为指挥棒,突出重视高考中的那几门应试学科。其实,即使是智育,也包含着很多方面。比如,逻辑思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创新性思维等,现在重视都不够。目前,衡量一个学校办学质量好不好,人们往往看一个学校的尖子生考得怎么样。这些教育功利化倾向都需要改变。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

扭转过去一段时间淡化劳动教育的做法。我国现行的《教育法》第五条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条款中没有提到劳动教育,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认识程度不足。目前很多孩子缺乏劳动锻炼,有的到了初中还不会系鞋带,有的不爱惜粮食,甚至有的不尊重劳动者,这些情况都不利于我们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认真学习文件精神,正确认识劳动教育

贯彻落实《意见》和我省有关政策措施需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意义和时代特征,正确认识劳动教育。

关于劳动教育目标。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劳动技能水平。劳动技能是最基本的,让孩子们具有自理能力。比如,系鞋带、擦桌子、扫地等;二是劳动精神面貌。要让孩子们热爱劳动,相信劳动能够改变生活,而不是厌烦劳动、躲避劳动;三是劳动价值取向。要引导孩子们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产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要注意,劳动教育三个层次目标是随年龄增长逐渐递进的,如小学低年级学生更多地处在第一层次。

劳动教育不等同于劳动。劳动教育是指以劳动为形式,达到育人的目的。劳动教育中切忌只见物不见人,只见劳动不见教育。要通过劳动形式增强学生的获得感、成就感、荣誉感,要让学生思想上产生变化,要让家长们看到学生的变化,这是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比如,我们可以把劳动课与作文联系在一起,学生劳动之后通过写作进一步提炼他的感受;也可以在劳动课后举行主题班会,鼓励同学们分享交流,这些都增强了育人效果。选择劳动课教师,不仅要看他的劳动技能水平,更要研判他的育人能力。

劳动教育要寻找合适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劳动内容、劳动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过去很多繁重的体力劳动随着科技进步,现在已经用不到了。有一种看法是劳动“一代不如一代”,其实这也是历史的进步。1926年陶行知先生写过一篇文章,说:“从前科举时代虽然考的是八股文章,但因为考举要在考场里好多日子,自己不会煮饭就要饿肚皮就要挨饿,并因为要在路上旅行很长久的时间,对于好多别的技能如骑马、打拳、舞剑、缝纫等等都要在家里学会,父母才放心给他们出去。所以科举时代,秀才们所会的不仅是八股,还要掌握许多日常生活的本领。如今,学堂里的学生只注重学习文化知识,而忽视了日常生活中常识常能的学习,岂是国家办学的真意吗?”可见过去就有这种类似看法。

我们要认真研究学校劳动教育的载体。如今,孩子们电脑、手机操作很厉害,他们如果帮老师打印一篇稿子,帮爷爷奶奶学会如何使用手机支付,这算不算劳动?学校劳动教育要寻找合适载体,应当与学生当前的家庭生活需要,与未来成长的需要,与他们可能的就业技能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劳动教育课程的综合性。一是各学段贯通。《意见》中提出每个年龄段的教育内容不一样。小学低年级要注重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自理,感知劳动乐趣,知道人人都要劳动;小学中高年级要注重围绕卫生、劳动习惯养成,让学生做好个人清洁卫生,主动分担家务,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到劳动光荣;初中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普通高中要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中等职业学校重点是结合专业人才的培养,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高等学校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二是整合各方力量。劳动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协同,发挥不同作用。家庭劳动教育是基础,要日常化,学生应当有适度的家庭劳动教育作业,目前很多科目都有作业但劳动教育没有。学校劳动教育要课程化、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重在开拓视野。三是要“五育”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劳动教育可以树德、可以增智、可以强体、可以育美”。判断是否是高水平的劳动教育,可以从“五育”有没有结合好来判断。比如,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对学生今后学立体几何就会有很大帮助。再比如,劳动教育课上学习陶艺,学生可以做一个花盆,设计花纹的环节就是美育;花盆做好了种上花,可以学习生物知识;花开了以后,建军节时送给退伍军人家庭,这就融入了德育、国防教育;如果就这件事,学生再写出作文,或者在班会上分享,或者举行演讲,把这些环节相互结合、融会贯通,就可以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效果。劳动教育能不能得到全社会,特别是家长的支持,关键要看育人效果能否站得住。

因地制宜开设劳动教育课程。《意见》中提出“坚持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各地在工作中要发挥创造性,劳动教育课程不太可能是完全通用的教材,需要根据各地实际,发挥各学校、老师的创造性,设计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形式应当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能达到育人效果,大城市、小城市、城镇、农村的课程设计可以不一样。

三、抓住重点工作,全面推进劳动教育实施

课程化原则。课程是育人的核心环节。《意见》提出对课时的要求“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职业院校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大中小学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高等学校也可安排劳动月,集中落实各学年劳动周要求”。建议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可以几节连排,因为1课时太短,如可以隔周上课,连续上2节课,或者每4周采用四节课的连排。劳动周或者其他劳动实践,没有必要把课时分散到整个学期、学年当中,应当相对集中来组织,从而提高效率。

劳动实践场所建设。这既是工作的重点也是突破点。现在不少学校没有劳动实践场所。劳动教育不仅仅靠老师授课,还要依托于校内、校外的劳动实践场所。其中要以校内为主、校外为辅,毕竟校外活动存在风险,如交通等意外事故可能性要大一些,而且也增加了组织成本。校内要建设劳动教育教室,如家务室、厨艺室等,也要建设劳动实践场地,如开辟一块菜园,学生们每年去施肥、浇水、采摘等。我省政策措施要求“有条件的学校要在步行可达的距离范围内建设1个劳动实践基地”。要优先建设农业劳动实践场所,学生可以学习种蔬菜、学园艺,让学生体会农业劳动在人的生活当中的基础性作用。按照我省文件规定,学校可以采取租赁土地的方式来建设劳动实践场所,如果学校能够抓住契机,建成自有基地就更好了。

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河北省关于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总体原则是专兼结合,以兼为主。一是由学校内部其他任课教师兼任,特别是小规模学校编制有限,配备专职劳动教育教师较为困难,如学校某位老师有烹饪特长,即可以动员他来上厨艺课,也可以由美育课老师兼任。二是聘用学校内部其他教师。比如,后勤人员、食堂师傅等就可以聘用,前提是他能讲出来、讲得好,可以适当做一些辅导培训,这样也促使学生对劳动者更加尊重。三是聘请校外优秀人员。比如,可以聘用退休人员或者社会上的劳动模范,也可以包括学生家长。总之,是在保障师德师风的前提下,发掘一切力量,充实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创新课程设计。虽然我们现在征集了一些劳动教育课程的成熟案例,但是还需要不断提升。可以尝试设计2课时的烹饪课,内容是做一些简单的家常菜,如西红柿炒鸡蛋。那么,西红柿从哪来?鸡蛋从哪来?哪一个菜更适合学习?炒菜是要用煤气罐,还是用电磁炉?安全问题如何保障?最后怎么考核?这些问题都应在课程设计时考虑清楚。爱因斯坦三个小板凳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三个小板凳做得都不好,但他已经很努力了。考核要更多地从劳动态度上考核,学生最好是从劳动成果本身得到激励。

做好安全保障。劳动教育必然涉及到场所、材料、工具,存在一定风险,因此安全保障很重要。除了做好劳动教育课程的安全工作以外,还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要请家长签写风险告知书,告知家长存在什么样的风险。这样做家长可以对孩子课前进行提醒,即使出了事故后也相对容易得到家长谅解。二是用好校方责任险。三是鼓励或者要求家长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不买不能参加这个课程环节,只能参加其他风险较小的劳动教育活动。

与家长沟通。学校在召开家长会时,要注意讲明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争取获得家长的理解和认同。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参加劳动教育前要和家长细致沟通,掌握学生具体情况,获得家长支持。现在存在一个现象,教师和家长的沟通少,教师家访少,总担心家长会对教师提出各种要求,担心学校做不到,因此有意无意地减少了与家长的接触。针对这个问题,可以与家委会建设结合起来,由家委会出面做好宣传,组织团购保险等工作。

开展试点校建设。全面加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我们应不断探索劳动教育形式,各县要在不同的学段建设试点校。通过试点校辐射周边学校,从而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要针对如何创办试点校出台文件,试点校建设工作要多交流好的经验做法。教育系统是知识型组织,学习型组织,要经常交流,促进共同提高。

建设劳动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就是推动劳动教育工作不断迭代更新,不断提升质量,起到示范作用,推动上下沟通;指导委员会每年要编写工作指导手册,评选优质课程、优秀教师;开展培训也是委员会应当发挥的主要作用。省、市、县三级都要成立。

四、抓紧部署安排,推进劳动教育全面启动

出台配套文件。7月份,我省按照中央文件要求出台了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政策措施。截至9月中旬,张家口市、保定市已出台配套文件,请其他12个市抓紧制定。希望各市在文件中提出明确要求,今年各学校工作要开始起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先开设课程,明年秋季学期时全部落实完成。

组织培训。市、县、学校要组织培训会。可以参考省厅此次培训班的形式,准备好会议资料、明确好基本要求、传达好上级会议精神,推动贯彻、落实,统一大家的思想。

选择试点校。要根据学校的代表性来选择,特别要选择有思想的校长,对劳动教育有感情的校长。试点校的创建要求综合性很强,如果能够把握机遇,统筹创新“五育”工作,充分提升育人效果。

组建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立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可以把劳动教育授课教师组织起来。委员会相当于一个学术组织,可以经常聚集在一起研究讨论劳动教育,给大家提供一个思想碰撞的平台。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学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学校推介
他们用“五招”育人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