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脑心肌炎病毒病的分析诊断和治控措施
2020-12-30许亚非关海燕
许亚非,关海燕
(河南省上蔡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 上蔡 463800)
猪脑心肌炎病毒病(EMC)是由猪脑心肌炎病毒病毒(EMCV)感染引起的一种对仔猪致死率极高的自然易源性传染病。该病毒的宿主范围广,在多动物均有发现。人也可感染,但大多数不出现任何症状。本文阐述了EMC的病源、流行、症状、病理、诊断、治疗及控制。需要强调的是,目前该病尚无特效药物和有效的疫苗进行防控。
1 病原和发病
脑心肌炎是一种猪和哺乳动物的重大病毒性传染病,是由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心病毒属的病毒所引起,并广泛分布于世界很多地方。到目前为止,相关研究人员已分离到40多个EMCV毒株,由EMCV感染引起的疫情对全球养猪行业都是一个极大的威胁。虽然所有出现过的EMC病毒均为单一血清型,但不同地区的病毒致病性和毒力不同。对EMCV野毒株的分离鉴定及对其全基因组序列分析研究可为研制该病新型高效疫苗奠定理论和物质基础。
任何年龄的患病猪,可能因为心力衰弱或近期流产、木乃伊胎、繁殖障碍出现突然死亡。A型病毒导致猪的繁殖障碍,而B型病毒则导致心力衰竭。大部分EMC病毒感染的暴发均与养猪场、灵长类动物研究中心和动物园中的圈养动物有关。动物的突发死亡常常是病毒感染的首要特征。在美国、澳大利亚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动物园中,很多种外来动物因EMC而死亡,如非洲象、犀牛、河马、树懒、马驼、各种羚羊和很多种非人灵长类动物。据报道,美国一家动物园的狮子因为食入感染了EMC的非洲象而死亡,EMC病毒几乎不感染人,且在其他很多物种出现的亚重心肌炎和急性致病性病毒感染并没有发生于人。然而,血清学调查表明,人的EMC病毒感染在世界的很多地方都很普遍,大部分无症状或未被发现。
2 流行特点
脑心肌炎病毒是小的无囊膜病毒,大部分常与啮齿动物有关,其他哺乳动物的感染则归因于鼠类感染病毒的传播。推测其他啮齿动物通过排泄吻和尿液排毒,污染大型哺乳类动物的食物和饮水而传播该病。食入已死亡或因EMC病毒死亡的啮齿动物,可能是另外一种病毒传播的途径。实验室条件下,猪在感染的头3 d内通过鼻分泌物和排泄物排毒。在这个短暂的时期内,病毒可以通过直接接触而传染给其他的猪。脑心肌炎病毒对不利的环境因素有抵抗力,且在有利的情况下可持续感染数周至数月。
3 症状和病理
该病毒因为在实验鼠的感染中偏向损害CNS和心血管系统,且可以鉴定出亲脑灰质病毒和嗜心性病毒而得名。然而对于猪和动物园动物,急性和亚急性病毒感染死亡常归因于病毒对心肌层的损害,造成心肌功能不全、肺水肿和呼吸道的泡沫状渗出。感染动物常因自身的呼吸道液体而窒息。其他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厌食、精神沉郁、战栗、步履蹒跚、呼吸困难和瘫痪。断奶仔猪的死亡率接近100%,但是大龄猪的死亡率会下降。EMC毒株的作用目标是胰腺且可以导致实验鼠患糖尿病,但对于其他哺乳动物并不显著。
从因晚期流产(妊娠期的第107~111天)、死胎或木乃伊胎而导致繁殖障碍的病例中可以发现,EMC病毒可通过猪胎盘感染。感染病毒2~3月的猪群和所有受感染的经产母猪可发生繁殖障碍。
4 诊断
因为苍白的坏死性心肌病变既可能出现在致病性EMC感染中,也会出现在脓毒症或维生素E或硒缺乏中,所以需要病毒的分离鉴定。病毒分离鉴定的样本可取自突发死亡动物或流产胎儿的心脏、肝脏、肾脏和脾脏。因为EMC病毒非常稳定,所以也可从冷冻组织中采样。
病毒的血清学诊断主要有中和作用、血凝抑制试验或ELISA,样本则为急性感染和恢复期收集的血浆,由于EMC病毒亚临床感染,流产母猪单一血清检测几乎没有价值。对于胎儿感染来说,死胎或大的木乃伊胎的EMC病毒抗体检测很重要。这是因为母源抗体并不会通过猪的胎盘。
5 治疗与控制
目前我国以这方面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和疫苗,各级猪场可通过综合性防制措施加以预防。目前无针对EMC特异的治疗手段,但是可以通过避免危险期动物的应激和刺激来降低死亡率。当啮齿动物数量很高时,病毒较易以其为媒介感染猪或动物园动物。所以控制啮齿动物对于降低易感动物的感染率很关键。迅速而恰当的处理感染动物的尸体也很重要,被污染的圈舍场地应以含氯消毒剂彻底消毒。综合提高猪场生物安全措施,定期更换、使用消毒剂可以灭活EMC病毒,防止发生畜传人事件。
可以防治断奶仔猪的灭活疫苗已申请专利,但除了自家苗外,在美国不再有商品化的疫苗。通过基因工程已成功研制出用于灵长类动物、猪和动物园蹄类动物的弱毒疫苗。基于国内家畜现状,商品化EMC病毒疫苗生产,由于需求过少而受到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