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的监测与防控措施
2020-12-30时云朵
孙 豪,时云朵,蔡 瑶,王 萍,李 敏
(1.雅安市农业农村局,四川 雅安 625000;2.四川省水产学校,成都 611730)
1921年,非洲猪瘟(ASF)在肯尼亚被发现,因其临床症状与传统猪瘟高度相似,且首次发现于非洲而被命名为非洲猪瘟。此后,ASF一直流行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1957年,ASF首次从非洲传出,陆续传播至西欧和拉美国家[1]。2007年,ASF传入高加索地区,在东欧多个国家和俄罗斯暴发、扩散和流行[1],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全球ASF疫情复杂严峻,多国通报发生ASF疫情,2018年8月以来,我国先后在辽宁省、河南省、江苏省等地区发生ASF疫情150余起,严重威胁生猪产业发展。为全力做好疫情防控,现就ASF的病原及流行病学,诊断和防控措施等进行概述,以期为ASF的监测防控提供参考。
1 病原及流行病学
1.1 病原
ASFV属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至少分8个血清型,是可在网状内皮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胞浆内复制的带囊膜的唯一一种双股DNA虫媒病毒[2]。ASFV呈20面体对称,直径为175~215 nm,核心与核衣壳被内膜分隔;线性双股DNA分子长度为170~190 kb,具有末端交联和反转重复区,不同地区ASFV分离株的基因组长度存在特异性,至少分24个基因型,其中基因1型、2型、8型毒力最强,我国首次发现的ASFV毒株(SY18株)属于基因2型[3-4]。ASFV在尸体中可存活1年,粪便中可存活>11 d,干火腿、香肠、4℃保存的带骨肉中可存活>5个月,冷冻肉中可存活数年,半熟肉及泔水中也可长期存活;在低温暗室保存的血液中可存活6年,室温中可存活数周,而55 ℃(30 min)或60 ℃(20 min),即可灭活ASFV[1],且苯、苯酚、去污剂、次氯酸、碱及戊二醛等多种脂溶剂和消毒剂均可将其灭活[5]。ASFV经胞吞进入靶细胞浆,病毒基因组经复制、转录、翻译、合成、组装,通过微管转移到胞浆膜,以出芽的方式分离到胞外并获得囊膜[2]。ASFV能在自然宿主软蜱和野猪体内复制,而且弱毒株能引起猪的持续性感染,提示该病毒具有逃避宿主防御系统的有效机制。如前所述,ASFV编码许多调节宿主细胞对病毒感染应答的蛋白,其主要策略是调节感染巨噬细胞的信号传导途径,从而干扰大量免疫调节基因的表达。
1.2 传染源及易感动物
ASFV的传染源包括各种发病猪和带毒猪(欧洲野猪、疣猪、丛林猪、巨林猪、患病家猪、康复家猪等)或带毒物(猪血、组织、分泌物和排泄物及饲料、垫料、泔水、设施设备等)和钝缘软蜱[6-7]。猪科的所有物种均系ASFV的易感动物,但其仅对家猪、野猪和欧洲野猪致病,非洲野生猪科动物是ASFV的无症状携带者和储存宿主。
1.3 传播途径
ASF的传播具有高度接触性特点,传播途径主要有直接接触、间接接触和媒介蜱传播3种方式。各品种、各年龄段的猪一旦在患病后直接与健康猪接触,均会导致猪群感染,有研究表明野猪在ASF的直接接触传播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8];饲喂感染性肉制品的废弃物、污染的饲料和泔水,非法调运、购入、处理感染猪、污染的垫料或粪便,消毒不严或不更换污染针头的疫苗接种和药物注射等间接方式均可引起传播感染[1];钝缘软蜱是ASFV的自然宿主和传播媒介,猪被带毒的蜱等媒介昆虫叮咬也存在感染ASFV的可能性[4,9]。消化道和呼吸道是ASFV的主要感染途径。动物及动物产品的移动或接触、饲喂泔水是主要的传播方式[10]。发生于意大利撒丁岛和我国部分地方的ASF疫情最初均是因饲喂泔水引起的[11]。
2 发病机理及症状
2.1 发病机理
ASFV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猪体,首先与易感细胞表面受体(如p12蛋白受体)结合,经动力素依赖性和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机制侵入单核-巨噬细胞等靶细胞,利用其囊膜和内吞泡膜的融合机制将病毒释放到细胞浆之中[12]。病毒核心聚集在宿主细胞核周围,利用自带的酶和蛋白因子进行早期mRNA的转录和翻译,为病毒复制提供DNA聚合酶等物质。在ASFV感染3~4 h后病毒DNA复制在细胞核中启动,产生小的复制型中间体,随后转移到细胞质,形成大的中间体,并在细胞质的“病毒工厂”中成熟[13]。
病毒蛋白修饰宿主细胞内质网膜作为病毒粒子内膜,P72蛋白装配到病毒粒子中,同时被酰基化后的多聚蛋白P220连接到病毒粒子衣壳内膜上,接着结构蛋P49表达并组装形成二十面体病毒粒子,随后多聚蛋白P220和P62经S273R酶分解加工为结构蛋白,形成病毒核衣壳和有感染性的病毒粒子,最后病毒DNA嵌入及核心蛋白浓缩,形成成熟的病毒粒子[14-15]。成熟的病毒粒子依靠宿主细胞微管蛋白系统中常规驱动蛋白转运到细胞膜,以出芽的方式从宿主细胞中释放出来,造成细胞凋亡,损害宿主免疫系统,进而表现出相应的疫病特征[12]。
2.2 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16]。临床表现从感染7 d之内急性死亡,到持续几周或几个月的慢性感染不等。以高热、皮肤发绀、全身内脏器官特别是脾脏出血肿大,肾脏、淋巴结、胃肠黏膜等广泛出血为主要特征[17]。致死率取决于毒株的毒力,高毒力毒株的致死率可高达100%。
2.2.1 最急性型
最急性型猪只的主要症状是高热(41~42℃),食欲不振和精神沉郁,1~3 d内可能发生突然死亡,无明显的症状和剖检病变[18]。
2.2.2 急性型
ASF病潜伏期4~7 d,之后出现明显症状,高热(40.5~42℃),精神沉郁,厌食、打堆。耳朵、腹部、后腿出现青紫区和出血点(斑点状或片状)。受外伤后流血不止。6~9 d内死亡,一些中等毒力株感染后11~15 d出现死亡,死亡猪伴有口鼻流血(同群死亡猪常仅有1~2头该特征症状)。剖检脾脏出血肿大、脆化,边缘颜色变深;淋巴结肿大、出血,形似血块;肾脏包膜斑点状出血[20]。
2.2.3 亚急性型
亚急性型猪只不同程度发烧,精神沉郁和食欲不振。关节肿胀、积液。个别猪有呼吸困难和肺炎症状。通常在7~20 d死亡,致死率30%~70%,部分猪可能在一个月后耐过,恢复健康。剖检主要是血管出血和水肿[19]。
2.2.4 慢性型
慢性型猪只感染后14~21 d开始轻度发烧,皮肤出现红斑、凸起、坏死,伴随轻度呼吸困难,关节肿胀。通常死亡率<30%。剖检肺部伴干酪样坏死肺炎,纤维性心包炎[18]。
3 诊断和检测
ASF易与猪瘟为主的其他病毒性疾病、细菌性败血症、中毒性疾病引发的出血等发生混淆。目前,ASFV的检测方法主要有ELISA、病毒核酸检测、免疫印迹、病毒分离、红细胞吸附试验、直接免疫荧光、间接免疫荧光、动物接种等方法。其中,普通PCR、荧光定量PCR和ELISA操作简单,是监测ASF传播流行首选的方法[21]。另外,开展ASFV检测需在具备检测资质的实验室进行,而病毒分离需在国家允许的实验室进行。
3.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是采用抗原抗体免疫反应来定性和定量检测的方法。ASFV进入猪体内,7 d后就可诱导产生较高的IgG抗体,因目前尚未使用ASF相关疫苗,因此只要血样中抗体检测阳性,便可确诊为ASFV感染。但急性病例中需结合其他检测方法进行确诊,因为机体可能尚未产生抗体便已死亡[10]。此外,前期采用的试纸条快速检测方法,因其敏感性低,不能用于屠宰场、调运等生猪的ASFV检测。
3.2 普通PCR技术
PCR是OIE官方推荐的检测方法,ASFV感染8h,便可从血液中检测到其核酸物质,因此针对ASFV保守区域设计引物,对采集的血液或组织病料等相关物质进行DNA提取,进行PCR反应,可对其进行快速准确诊断。同时多重PCR能够快速地区分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相似的病例。然而引物和病毒靶基因之间核苷酸的不匹配,可导致常规PCR法敏感性降低。
3.3 荧光定量PCR技术
荧光定量PCR技术是通过荧光染料或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探针,标记跟踪PCR产物进行实时监测反应,计算待测样品模板的初始浓度,整个反应在1 h内完成,更加敏感、准确。目前,屠宰场主要采取猪血液作为样本,直接进行检测,但因ASFV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进入猪体,加之采血技术要求较高且成本高,推荐使用猪唾液作为检测样本。
4 主要防控措施
ASF是高度接触性传播疾病,而高温、消毒剂可以有效杀灭ASFV,所以做好生物安全防护,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是防控ASF的关键。
4.1 强化消毒灭源
加强重点场所和环节的消毒措施,确保消毒灭源实效,可建立轮流停休制度,重点做好生猪养殖场(户)、生猪屠宰厂(场)、无害化处理场、病死动物收集点和生猪运输车辆,肉品加工厂、冷库、生猪产品交易市场(农贸市场),餐厨剩余物运输车辆、容器、暂存点、餐厨剩余物无害化处理厂等重点场所的清洁消毒工作。消毒药品要选用不同类型的交替轮换使用,防止产生抗药性。在消毒前清除污物、粪便及垫料,保证消毒效果。消毒要坚持制度化、日常化,并做好个人防护。
4.2 强化疫情监测排查
疫情监测排查是防控ASF的关键措施,要建立完善制度,强化对辖区内所有养殖场(户)、生猪屠宰场、交易市场、无害化处理场的监测排查,做到不漏场、不漏村、不漏户、不漏畜,力求疫情早发现、早报告、早确诊、早处理,严防疫情扩散蔓延。此外,要强化宣传引导,畅通举报渠道,让广大群众参与疫情监测排查,让养殖场(户)积极配合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疫病监测排查。
4.3 严禁泔水喂猪
我国发生的多起ASF疫情均与饲喂泔水有关,泔水主要源于各餐馆和企事业单位食堂,其中含有清洗污染了ASFV的冻肉等的污水,或含有未经煮熟的受污染食材,当猪食用后就会感染发病。因此要严防餐厨废弃物流入养殖环节,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禁止使用餐厨废弃物喂猪,建立餐厨废弃物产生、收集、运输、存储、处理等全链条登记制度,实行统一收集、密闭运输、集中处理、闭环监管。
4.4 严格生猪调运
频繁的生猪调运和简易的运猪车辆,是疫情长距离扩散的主要风险因素,要加强产地检疫和运输检疫,优化生猪调运机制,充分依靠省市县三级“点对点”调运指挥办公室,科学设置检疫点,严格落实省际间活猪(种猪、仔猪按规定调运)禁调规定。加强规模养殖场到屠宰场调运监管,完善生猪运输车辆备案管理制度、生猪指定通道运输制度,加快推进生猪运输车辆清洗消毒场所建设,推行车辆凭消毒单据运输制度。同时,要加快生猪调运装备的改造升级,提高生物安全水平,实现可监管、可追溯。此外,要强化病死猪运输车辆监管,严防交叉感染。
4.5 严格屠宰环节自检
严格落实屠宰企业派驻官方兽医制度和ASFV自检制度,配齐配强官方兽医,将ASFV自检能力列为申办屠宰企业的必须要素之一。屠宰企业对进场的生猪采用PCR技术进行ASFV快速抽检,对待宰的生猪实施批批自检,严禁带毒生猪流入屠宰环节。同时,强化宰前检疫和同步检疫,加强肉品检验,对检疫不合格产品,禁止出场,并进行无害化处理。此外,要推进屠宰企业转型升级,加强肉品冷链物流建设。
4.6 强化加工流通环节抽检
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对冻库、农贸市场、肉品加工企业等的监督检查,依法依规组织对生猪产品和猪肉制品开展抽检。实施加工经营主体检查检测制度,监督经营者严格履行进货查验和记录责任,严格查验动物检疫合格证、肉品品质检验合格证和ASFV检测结果(报告)或合法的入境检验检疫证明。严防未经检疫合格的猪肉以及未附有合法的入境检验检疫证明的进口猪肉进入市场流通和生产加工。
4.7 强化饲养管理
生猪养殖场要选址布局合理,养殖场(户)要改善生猪饲养环境和生产设备设施,为猪只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尽可能封闭饲养生猪,采取隔离防护措施(如修建围墙),尽量避免与野猪、钝缘软蜱接触。可以参照人类传染病防控措施,建立小区域联防联控组织。
4.8 强化防控技术攻关
由于ASFV基因组大,免疫逃避机制复杂,要加强ASF防控技术科研攻关,重点推进检测技术、专用消毒剂、疫苗创制等研究。基于目前ASFV分子免疫学和疫苗研究现状的分析,利用天然分离或毒力基因敲除的ASFV致弱毒株开发减毒活疫苗前景较为乐观,但安全性是影响ASFV弱毒活疫苗实际应用的重要因素。
5 小 结
ASF是养猪业的“头号杀手”,但同时也为提升生物安全水平创造了契机,生物安全是一种理念或态度,要将这一理念最终落实到具体的防控措施中。根据防控经验,ASF的防控和根除将是一场艰苦的持久战,需要各方积极参与和协作,要依靠法律、依靠科学、依靠人民,改进防控策略,并针对当前ASF防控技术需求,开展联合攻关,为打赢ASF防控持久战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