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正的教育,发生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之后……

2020-12-30茅卫东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20年4期
关键词:理智批判性个体

■茅卫东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八个字估计每个上过学的人都耳熟能详,如果再加上“授之以渔、导之以行”,可能许多人会认为,这就是对教育最简洁的概述。

个人以为,这十六个字只是对传统教育的概括。

我所理解的中国传统教育,是指通过学校和社会的引导,让人——不仅仅是学生——知晓社会通行的规范,顺从社会既定的秩序。相对现代教育对个体价值的重视,传统教育强调的是教育的社会属性。教育的社会属性强调的是个体对社会规范的遵从,教育的个人属性强调的是个体对自我的认知。这几年,不少家长和老师讲的“让孩子成为他自己”“遇见最好的自己”其实已经包含了教育的个人属性这层意思,只是许多人并不十分清楚其意义之所在。

传统教育强调的是个体与社会的一致,现代教育则直面个体与社会的冲突;传统教育通过引导个体去适应来达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现代教育则引导个体批判性地看待自己与社会,鼓励个体通过自己的理性思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与社会共处的模式。

换言之,传统教育告诉学生:这个社会是这样的,你如何去适应。现代教育则告诉学生:这个社会是这个样子的,你愿意选择以什么样的方式和它共处?你能够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好吗?为此,你要做哪些准备?

传统教育还是一种“思考”缺位的教育。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授之以渔、导之以行”当然没有错,但所有的这些做法都只是告诉学生已有的东西,然后让学生理解接受进而身体力行。传统教育缺少对社会的反思,缺少对个体存在意义和价值的省察。

由此观之,我们的教育缺少批判性思维训练、缺少哲学启蒙,这是需要学习的。

有句话叫“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存在即合理”在黑格尔那里的完整表述是:“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这里有“存在即合理”的意思,同样还有“合理的东西终会成为现实”的意思。

比如,让学生在知晓社会规范的同时学会思考,学会批判性地看待这个社会,看待自己的存在与发展,这,应该是现代教育的应有之义,因为这是“合理的”。现代教育,应让孩子们从学习机器这一状态中解放出来。

认真想一想,人真是一个奇妙的物种,既能探究包括自身在内的宇宙万物的起源,又能能动地对万物作出是非善恶的判断,还要为自己必将终结的生活赋予意义,那么,不会思考,没有思考的习惯,以自身物质利益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其实就是没有脱离动物状态。这样的人,很容易只为了一己之私而活。为了活下去,有的人没有了底线。活下去又是为了什么?没有为什么,就是活着。这种状态,余华的小说《活着》有非常生动的刻画。

从这个角度说,经常使用“存在即合理”来解释生活的不如意,然后选择无所作为的人,或许可以被理解为自我终结者——他们自动选择了停止思考,只为了让肉身安心活下去。

这两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已经被改造为:“再好的教育也比不过受教育者的自我启蒙。”

当然,依然有太多的父母、老师不以为然。他们考虑的是:“考试怎么办?”“想那么多干嘛?”他们把深层次思考看成是多余的。

所以,在我看来,当务之急,与其说孩子需要什么样的哲学启蒙或者说世界观、人生观的引导,不如说是为人师者、为人父母者自己如何完成自我启蒙。

历史上的所谓启蒙运动,是指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上面这段文字是对启蒙运动的一个经典解释。我同意“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但不十分赞成人的不成熟状态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这样的分析。我认为,长期浸淫于传统教育的人,如果没有新的思想资源介入和刺激,很难自我启蒙。这不只是没有勇气,更是没有意识运用自己的理智。

教育,不能只是职业培训。它最为重要的是要培养人独立思考的能力,包括对教育本身的质疑。

传统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所谓的教学相长,无非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增长了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了技能。或许,现在才是真正到了教学相长的时候,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一起,通过平等对话、独立思考,共同以批判性眼光看待所学知识、看待自己和社会,在相互的思维碰撞中完成对自己的启蒙。

猜你喜欢

理智批判性个体
失眠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以《新文化运动》一课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How Cats See the World
青春有梦理智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