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高校学生民族体育文化自信的重塑与对策分析
2020-12-30
(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每一年,国内国外大大小小的体育赛事,都会引起很多民众的关注。在社会精神文明进程的发展过程中,“体育”不单纯只是一种个人活动,它还是一种蕴含文化、社会意义丰富的群体行为。一手抓经济,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者共同进步,才是和谐社会的美好局面。在云南省各个城市、在大街小巷、在居民区、在公园等随处可见的健身场地、健身器材,以及乐在其中的健身人群,都彰显出云南省注重民族体育文化建设的风采。同样,在高等院校,在这样培养和孕育高级人才的重要场所中,为了更好地应对日新月异的信息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培养出更多不只是理论知识好,同时身心健康、积极乐观的有为青年,大学体育课程的民族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现阶段,在我省的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仍然有部分学校不够重视培养学生对民族体育文化的理解和学习,或者说学校教师还没有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去重塑学生的民族体育文化自信,因此,在高校体育文化的教学上,学校和教师还需要不断研究,找到适合高校“特色体育文化”的发展道路,创造健康的高校体育文化氛围,这也是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
1、云南省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
1.1、云南省高校体育社团的基本情况
目前,省内各个城市的高等院校体育社团项目分布,主要集中在十几个单项运动中,分别是羽毛球、乒乓球、蓝球、足球、排球、健美操、体育舞蹈、网球、游泳、跆拳道、田径、瑜伽等。通过对部分体育社团活动参与者的调查,学生们愿意加入体育社团的因素很多,其中,丰富大学生活占据首要因素,促进人际关系排到第二,最后才是“强身健体”。从丰富大学生活占据首要因素可以看出,学生们对体育社团的需求不仅仅只是为了做一些常规运动来提高身体素质,他们更希望从体育社团中找到快乐的生活方式、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高等院校的各种体育社团并没有注意发掘学生内在的真实需求,没有系统地在社团活动中有计划地组织这一方面的实践,而是大多遵循传统的社团模式,足球社团的学生踢足球,篮球社团的学生打篮球,游泳社团的学生游泳……学校教育缺乏对这些运动项目内在文化的启蒙和引导。除此之外,大部分高校体育社团缺乏一些活动场地、活动器材,尤其是室内的社团活动,像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由于场地有限,学生们参与其中的机会并不多。而一些户外的社团活动,如篮球、足球等,往往社团人数会比较多,因为他们的活动场地都是户外公用的篮球场、足球场,可以基本满足学生们活动的需要。在不少高校里,受到场地、器材的限制,会令一些社团形同虚设,大大阻碍了学生们的兴趣培植。
1.2、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不注重发掘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
对学生兴趣的启发,精神层面的引导,往往需要学校和教师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认真探究,形成一套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体系。然而,在我省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现状上来看,普遍的教学方式还是很传统,除了在固定的课时数内组织学生参与一些体育项目的实践,没有设置一些体育文化的学习环节,学生在课上主要就是进行体育活动,下了课就结束体育活动,没有在课后做更多衍生性的学习或思考。
导致以上现象的原因:第一,教育导向没有明确目标,虽然我国的教育体制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但落实到各个院校里,许多教师还是会在教学中让学生感觉“成绩好”是最重要的,应该把大部分精力都用来攻克理论知识的学习;第二,体育教学没有让学生感受到趣味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面对的课程很多,有专业课,有公共课,如果学生在体育课程中只是做一些体育活动的锻炼,很难体会到课程深层次的乐趣和意义,自然不会在课后投入精力去探究。总体来说,我省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上缺乏目标性、娱乐性,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是高校整体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只有不断提高体育文化建设水平,尽可能多的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让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才能实现体育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战略意义。
1.3、高校体育文化教学成效评估体系不健全
近年来,国家大力扶持教育事业,云南省的各项教育工作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效,在各项高校教育工作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加大了对学校办学环境和硬件设备的投入。但是,由于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不同,拥有的教育资源也不均衡,仍然会有很多高校忽略体育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导致这种忽略长期得不到改善的核心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体育文化教学成效评估体系。简单来说,学生在体育文化课程的学习上,没有一个明确的考核标准,教师在体育文化的教学上,也没有一个科学的评判依据。学生没有考核标准就会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没有评判依据就很难自主提升这方面的教学质量。
如何科学检验高校体育文化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成效、教师的教授能力,这一直都是一个难点和重点。举例来说,目前大多数学校的体育考试,都是在户外进行某一方面的体育活动,如,投篮球。通过学生投篮的数量来制定一个及格线、不及格线、优秀线,这样的考核形式虽然简单统一,易于操作,但对于学生的体育文化培养没有太大促进作用,对于平时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即使一堂体育课都不参与,也能轻松过关,教师在考核中的启发教学能力、引导教学能力等也得不到体现。
2、云南省高校体育文化发展方向探析
关于云南省高校体育文化教学水平的提升,虽然在实践过程中会有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并非完全得不到改善。针对云南省现阶段大部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现状,学校和教师仍然可以在多方面去寻求解决方案。为了让传统、单一的体育课程升级成丰富多彩的体育综合课程,渗透体育文化知识的讲解和考核,可以有计划有重点地在以下几个方面尝试突破。
2.1、趣味教学 丰富体育社团活动内容
告别千篇一律的体育社团活动内容,开创一些新颖、有创造性、能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活动内容。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所谓的“告别”并不是完全不让学生参与到篮球、足球、兵乓球等活动中去,而是在保持这些健康的体育活动的同时,增加一些吸引学生参与的兴趣点。如:“乒乓球背后的故事探究”、“跳水艺术性鉴赏”、“我最喜爱的篮球明星”等这些附加活动可以让体育运动变成一门立体的课程,学生在体育活动的同时,也能领会到体育文化的魅力,体育精神的强大。
另一方面,学生是一个很大的群体,不同学生的性格不一样,喜欢的事物也不尽相同。对于那些平时不太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通过激发他们对体育文化的兴趣,让他们爱上体育运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这也是一项践行全民运动的重要举措。当学生在学习体育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自己的体育运动习惯时,他们的身体素质也会越来越好。未必每一个学生将来都会是优秀的运动员,但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是有益于祖国,有益于人民,有益于自身的,是将来投身于建设祖国事业的基础。
2.2、情怀教学 融入体育文化相关理念
“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范畴,也很容易变得抽象。在号召加强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时,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其实,先进的文化理念往往是与时俱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具体到高校体育文化教学中,就是要把体育的竞技精神、平等精神、爱国精神、团结精神、坚持精神等,深入浅出地贯穿到实际场景里。要让学生感受到,体育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输赢”,还有超越输赢,比体育竞技更重要的情怀。
举例来说,学校在进行一些篮球比赛、足球比赛,或者田径赛跑时,教师既要对第一名的学生给予充分肯定,也要看到比赛过程中涌动的那些真挚情怀,对那些关心队友,谦逊有礼的学生,同样予以表扬,鼓励大家向他们学习。这也就是体育文化中很重要的“和谐文化”,在这样的体育文化氛围熏陶下,体育竞技不再成为只是争论输赢的赛场,而是促进彼此情感交流的纽带,这正是高校体育文化未来想要发展的积极方向,也是我国教育体系真正想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的初心。
2.3、特色教学 结合自身教育资源展开
即使在同一个班级里学习,由同一个老师授课,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不一样的,更何况在不同的高等院校里,每一个高等院校拥有的教学场地、教学器材和师资团队的优势都不一样,不必在体育文化的教学上寻求统一标准,要百花齐放,要充分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学校实际情况,便于学校教师开展的“特色”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控体育文化教学的宏观方向。
有些院校的篮球场设置比较多,学生形成的篮球氛围比较好;有些院校的乒乓球场馆比较先进,有很多学生喜欢乒乓球运动;有些院校每年有固定的游泳比赛,涌现出很多优秀的游泳精英等。这些院校各有特色,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体育教学资源的优势,挖掘这一类的体育运动内涵,形成学校的特色体育文化,比较成熟后还可以与其它学校展开一些交流、座谈的活动,将学校的特色体育文化优势发扬光大。
3、结束语
高校体育课是一门很灵活的课程,把控不好就会变成没有太大意义的纯娱乐性课程。但如果重视体育文化的渗透和教学,这门课程会对培养新时期国家发展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大多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对他们的教学要强调趣味性、情怀性、特色性,要让学生真真正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内在魅力,自发地喜爱上这门课程。从这个角度出发,学校和教师对体育文化知识的重视是第一步,学生需要先感受到体育文化知识应有的尊重和重视,然后才能有使命感、有幸福感地去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