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课内外融合”模式实证研究
——以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为例
2020-12-30林晓鹏
林晓鹏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 山东 威海 264500)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体育“课内外融合”教学的效果分析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该校学生120名为调查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课内外融合”教学相关的文献,搜索“课内外融合”教学模式的应用解析,并以此作为研究的辅助资料。通过对中外文献资料的查阅,能够更好的为本次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该体育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中的发展以及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解决依据。并为本次研究奠定了基调以及研究的方向。
(2)问卷调查法。
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对“课内外融合”体育教学模式在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实施前后的一系列教学效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能够更好的准确的获得比较可靠的数据型依据,但是同时调查问卷法目的性较强,不够客观,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也较为宽泛。此时调查相关专家,对教学效果进行专业性的总结,能够更好的对该体育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的实际教学效果进行全面客观地分析。
(3)个案研究法。
(4)专家访谈法。
根据本研究的需要,通过分析、借鉴相关学者的观点,制定出了关于本研究的专家访谈提纲。本研究除了面对面的向专家进行访谈,还借助新媒体的力量,通过打电话或是邮件的形式向专家学者进行访谈。访谈结束后,对专家给予的宝贵见解进行仔细分析、归纳、整理,为论文的写作思路以及论文结论与建议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1.3、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关于高职院校体育“课内外融合”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以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作为例进行分析,能够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并且为同等水平职业院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作用。现阶段高职院校体育“课内外融合”模式研究未能体系化,很难科学的指导教学实践,因此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2)实践意义。高职院校的体育课,一节体育课结束大部分同学只能掌握所学体育项目的皮毛动作,并且课下继续进行体育锻炼的同学甚少,单纯依靠体育课上的教学很难完全调动学生对于体育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我们运用“课内外融合”模式的教学,既能让学生在课上掌握某项体育技能又能让他们在课下主动参与体育锻炼。高质量工作效率需要高水准技术技能的同时,更需要高水平的身体素质。想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优质人才,让其掌握一种甚至多种促进身心健康的体育项目尤为重要,这种有效培养,需要教育者更好的掌握“课内外融合”的教学模式。纵观当下的职业院校能实行体育“课内外融合”模式的少之又少,这对于促进学生学会体育爱上体育并且坚持终身体育是无益的。
2、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体育“课内外融合”模式实施现状
2.1、体育教学实施现状
通过调查,山东外事职业大学的体育课采用了选项课的教学模式,学校开设了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网球、武术等12个项目供学生进行选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喜欢的项目进行上课。由于课程都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的,学生对教学内容有较好的预见性,同行上课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好保证,上课效果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时,也能增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同时更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对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2、体育课外情况实施现状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要求,大一新生每天早上6点进行早操,随着早操的不断规范化,每天清晨学生跑步以及嘹亮的口号慢慢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在日常的早操管理中,校学生处和学生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每天对各个班级的学生进行点名签到,以保证学生的出勤率,同时辅导员按照要求必须每天跟操,保证了跑操的质量的同时,很好的做到了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形象。通过跑操,对学生课余体育运动以及全民健身意识的养成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学校下设了十几二十几个体育社团提供学生进行选择,并由体育教研部统一进行管理和指导,保证体育社团的规范化以及活动的质量,保证了学生体育运动的频率,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有着积极的影响。
学校体育教研部每年都会按照惯例,定期举行校篮球比赛、排球比赛、校运动会、趣味运动会以及冬季越野比赛,同时每年该校会不定期的承办各种省比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的同时,对体育运动的传播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一系列的校内外比赛不仅活跃学校体育文化氛围,同时也对大学生的体育观念、体育风尚、体育道德等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为学生身体锻炼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2.3、体育保障工作实施现状
该模式的顺利开展也离不开学校对体育工作的保障作用。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和活动中,该校制定了较为完备的规章制度,保证所有的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都有规可依,为学生的体育活动和赛事的顺利举行保驾护航。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过程中,该校非常重视学校内部各直属办公室以及各二级部门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保证了体育教学活动和学校的基本教学任务不出现冲突。该校还非常重视校内外的资源共享,促进学校的整体体育教学的发展,使该教学模式更开放。
3、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体育“课内外融合”模式效果分析
3.1、体育教学效果分析
该教学模式下的选课制度还较为传统,不能做到科学公平,还需不断的去完善,使每一位学生都能选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项目,这也是该模式能科学顺利的开展下去的基础。同时,项目的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的制定缺少特色,较为传统,没有很好地与时俱进,不能适应现代学生个性的全面需求。在日后的教学中应不断增加教学项目,积极推动学生感兴趣的瑜伽、游泳、跆拳道等项目的顺利开展。同时不断的优化各项目的教学内容,充分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主动性,挖掘学生的运动潜力,增强学生自主锻炼的能力,促进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更好的做到因材施教,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该模式也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该教学模式下,体育教师在掌握技能上更为扎实,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革新也较为彻底,同时在课程评价上更为科学合理。教师不仅顺利的适应了新体育教学模式的在教学观念、教学手段上的变化,更是在上课角色的转换上更为自如,即把握好了教师的主体责任,又能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的教学理念,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的能力。该教学模式同时能更好的规范教师和学生的基本行为规范,使教学计划顺利的实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2、体育课外活动效果分析
军事化的早操制度,多样化的体育社团组织,全面化的体育赛事的承办,以及专业化的体育运动训练,所有的这些都保证了体育课内外融合模式在该校的顺利实施。自从引进早操制度以来,并进行军事化管理以来,学生的精神面貌有了焕然一新的感觉,对学生的一天学习状态有着积极作用。多样化的体育社团组织,为学生在上课之余提供了更好的体育锻炼的平台,不同的社团组织,为学生提供了更加自由开放的体育锻炼的机会,对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以及更好的完成体育课的课程目标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对培养学生自主、有效锻炼的行为习惯起到了促进的效果,为该教学模式的顺利开展发挥了关键作用。在课内外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该校承办的各级体育赛事都更加专业、科学,教师和学生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机会,得到了很好的成长,同时体育运动训练也会更加规范化,在各级的省市比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得到了各级领导的一致认可,为学校争光添彩。
3.3、体育保障工作效果分析
该教学模式下,对后勤保障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同时,也优化整合了后勤职能部门的相关任务安排。各个后勤部门能够更加合理安排自身任务,合理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保证了该教学模式能在合理合规的情况下顺利实施开展。同时,加强了校内外体育活动的联系沟通,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了新信息手段,使校内外的联系更加便利。在该模式开展实施以来,管理者以及教师逐步摒弃了原有陈旧的体育教学模式,使体育教学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做到因材施教,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健身意识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4、山东外事职业大学体育“课内外融合”模式经验总结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顺利开展实施体育“课内外融合”教学模式以来,学生在体质健康以及体育文化方面有着积极的改变,为该模式在其他院校的实施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实施的课内外融合的教学模式坚持树立协同育人的创新理念,逐步形成了体育教学合力,通过社团以及举行各级各类的体育赛事,为该模式搭建了协同育人的有效平台,形成联动教育系统。在实施的过程中,体育教学部门也和学校有关部门加强了联系,建立了沟通渠道,也创建了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形成有机融合整体,最后,课内外教学模式也不断完善协同育人教学制度,促进了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为学生以后养成体育锻炼习惯起到了积极地影响,也是阳光体育教学理念的良好展现,同时也是对校内体育课程的很好的补充,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5、高职院校体育“课内外融合”模式设计
从山东外事职业大开展学实施体育课内外融合模式中可以得出,该模式和原有的体育教学模式有相似和共通的地方,同时也会有显著的差别,在教学目标,教学手段的制定以及教学评价等都会存在着理念和实践的不同。高职院校实施体育“课内外融合”教学模式,需要构建有力协同的保障制度,在此基础上还要搭建体育教学创新平台,逐步形成相互渗透的教学模式,实现全方位联动机制,为该教学模式在高等职业院校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高职院校体育的终极目标是要培养既能适应社会发展快节奏,又有健康的体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优秀的人才,同时使学生能够养成终身体锻炼意识的好习惯。而“课内外融合”教学模式在课程目标的制定,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方法的创新,以及课程评价的科学性上都极大的满足了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需求,真正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