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创新驱动机制的路径研究

2020-12-30孟欣欣吴立娟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年18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产品思维

孟欣欣 吴立娟

(大理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云南 大理 671003)

体育产业在“互联网+”概念的加持下迅速发展,形成一片竞争市场中的蓝海。“互联网+”不仅仅是为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打造线上经营平台,对体育产业来讲,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对以往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的革新。互联网与体育产业之间的跨界融合,需要在技术、信息、思想、制度等多个方面建立创新驱动机制,实现内涵式发展和跨越式增长,才能助推体育产业整合重塑与全面升级。

1、体育企业管理文化创新

创新是“互联网+”技术的核心所在,在此基础上促成了传统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与以大数据、云计算、虚拟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创新融合。在这个背景下,互联网已经不仅仅提供平台和渠道,而是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配置在发挥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互联网+”的出现是对传统企业管理理论、管理思维与组织文化的部分颠覆。技术进步带来思维领域的创新,也改写着企业管理文化与组织方式的构建。

企业文化积累过程相对比较缓慢,而互联网介质的出现,则加速了企业文化塑造与积累的过程。新技术的出现促进了新思想、新思维与新观念的形成。社会多元文化共融,企业员工的价值观也更加丰富,人员流动速度加快,因此要形成相对稳定且具有凝聚力和影响力的企业文化,对体育企业管理者来说是一项崭新的课题。

我国幅原辽阔,区域间体育产业发展极不平衡。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在一定程度消弭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差异,管理环境更加透明,管理观念更加先进。以往相对闭塞的体育管理圈层壁垒被打破,信息渠道进一步拓宽,体育传播方式更加趋近于网络化。但同时,互联网使得企业员工对激励手段的要求更高,人才流动加速,员工的企业忠诚度有所下降,需要企业管理者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的同时,尽量规避互联网带来的管理风险,创新管理思维,更新组织文化,提升企业凝聚力。

2、体育产业融资体系创新

体育产品具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双重属性,其投资主体根据项目性质不同而分为政府投资与企业投资。体育产业投融资体系是在国家的金融政策和法规的范围内,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以提高本行业的造血功能为目标,将资金使用在体育产业内私人投资不足的领域,通过专业化的资金运用和管理,在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的前提下,促进该领域的发展。

2014年以前,我国体育产业规模有限,体育消费需求不够旺盛,缺乏相应的政策保证,因此,体育产业投融资手段单一,投资渠道也主要以政府为主。企业对体育项目投资缺乏热情,投资规模较小,投资项目范围也相对较窄。2014年以后,在“46号文件”的激励下,社会力量投资体育的热情空前高涨,以往比较单一的投资渠道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体育投资主体的需求。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为融资需求与投资主体之间搭建了连接的桥梁,打通了投融资主体之间的沟通壁垒。

在私人投资领域,基于大数据的小额贷款平台、天使投资平台、P2P网贷平台以及众筹融资等途径构建互联网时代新的体育投融资体系。而在公共投资领域,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公私合作模式)模式引人关注。2019年3月7日,财政部发布了《关于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指出,“优先支持基础设施补短板以及健康、养老、文化、体育、旅游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领域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在体育领域,多地通过社会融资渠道,建设了各类小型多样的运动场地设施,“10分钟健身圈”初步形成,进一步丰富了大众参与全民健身的场地供给。

3、体育产业供给渠道创新

体育经济学认为,在体育产业中,体育服务产品以体育竞赛表演产品和健身培训娱乐产品为主分为两大类。从本质上看,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并没有在产品性质上实现更大的突破,也没有催生全新的体育服务产品类型。体育产品的交易与信息收集可以通过互联网完成,但真正的产品生产与消费仍然需要在线下实现。互联网对体育服务产品的创新更多地集中在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产品供给渠道层面。

“互联网+体育”是互联网与体育产业跨界融合的产物,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能够对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与消费偏好进行有效地抓取和解读,为企业进行用户数据的深度分析,从而通过信息端口为用户提供诸如赛事直播、深度报道、健康咨询、技能传授、体质评估、运动处方、数据监控等全方位个性化的体育产品服务。

另外,参差杂芜、数量庞大的体育资源(包括体育人力资源、体育场馆资源、体育赛事资源、投融资项目资源、科技服务资源等)通过现有平台、手机应用、小程序等渠道进行有机整合,精准定位用户需求,大大减少了产品供应端与输出端(用户)的中间环节,提高了产品供给效率,也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体育需求。

4、体育产品用户需求创新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对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学习习惯、工作内容乃至价值观念都产生了持续性的深远影响,移动支付、自媒体、虚拟社交、碎片式学习、视频日志(Vlog)、网红直播等全新的网络生活理念与生存方式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走向。人们利用自媒体和直播平台展示自我,同时向公众传递着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在“互联网+”时代,文化的多样性前所未有地展开。

受此影响,体育产品受众群体的消费需求也日益多元化,比如更加个性化的健身需求、更高水平的科学指导、小众赛事的选择偏好、泛娱乐化的粉丝经济、去性别化的消费品味、场景式的消费习惯等等。无论是体育赛事产品还是健身娱乐产品,消费者都表现出比以往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社会分工的变迁,体育消费也开始转型升级,消费者从单一追求数量和外在评价的“买得着”转向更加注重质量和自我满足的“买得好”。

消费者需求的多元性势必会带来消费群体边界的模糊,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品牌和平台在品类设计与经营战略方面需要从以往的精准投放改为去性别化和去标签化的全新操作理念。如何重新定义消费需求、平衡用户市场、创设消费场景,是“互联网+”给体育企业提出的新的命题。

5、体育产业思维模式创新

对于当前的体育产业来说,“互联网+”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体育企业需要引入互联网思维来实现内涵式发展。需要利用这个契机,引入更多国内外的龙头企业与投资公司,孵化扶持壮大一批中小微体育创新创业企业,助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继续坚持培育市场主体,提供资金扶持,不断整合资源,提升体育产业发展内涵,在坚持打造品牌赛事与活动的同时,推动社会力量发展体育产业,让体育产业更上一层楼。

“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全面渗透,以及体育产业的广阔发展前景,让“互联网+体育产业”深度融合成为未来主导的发展方向。2015年,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定义为互联网与体育产业深度融合的元年,从全民健身、竞赛表演、场馆运营到体育用品的制造和销售,互联网元素已经渗入到了体育产业各个细分领域中,在为消费者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为整个体育产业发展带来更多的活力与创新思维。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以“互联网+”为标志的新一轮创新发展浪潮已经到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与云计算成为未来各领域创新发展的核心。以突破性思维、开放性思维、整合性思维、多维性思维以及创新性思维为指导,通过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迎合体育参与者的个性化诉求,促使体育智慧化发展。

6、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创新

传统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体系主要依托院校培养,进入到互联网时代,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渠道愈加多元,以高校培养为主,同时结合校企合作、企业孵化、项目对接等方式创新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互联网+”为体育产业创新发展开拓了广阔空间,同时也对新型体育产业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以服务于社会体育需求为宗旨,以创新实践为导向,同时具备国际化视野和信息化技术水平的复合型体育产业人才将是未来的生力军。

互联网时代打破时空限制、超越物理距离、连接一切的本质特征实质加深了全球化的发展,更多的国际化投融资渠道,体育品牌的跨国跨界合作日益加深,体育媒体的全球化报道,顺势而来的是对体育产业国际型人才的需求。

信息化管理是互联网时代重要的管理手段之一,也是衡量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匮乏是当前体育产业信息化水平提升的最大瓶颈。因此,体育产业信息化人才成为时代的主要需求。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产品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关于建立中国体育产业交易所的思考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我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6-2008年体育产业统计
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