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头可以这样精读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推进活动的实施
2020-12-30台州市第一中学浙江台州318000
范 蓉(台州市第一中学,浙江台州 318000)
笔者尝试开展的《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推进活动,基于高中语文“名著节选课教学向原著阅读整体拓展”的活动开展策略,以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中的《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作为阅读切入点进行实施。实施路径包括课堂和课外两个层面:课堂教学层面,采用的是“以点带面,引发阅读兴趣”导读课和“生生共读,拓展阅读宽度”“师生共读,丰富阅读体验”的推进课;课外活动层面,利用“课前阅读分享”“阅读沙龙开动”“读书评论汇总”等各种形式的交流分享,让学生获得阅读体验。
一、教学实施
第一阶段:《林黛玉进贾府》阅读导读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活动目标】
1.激发《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兴趣。
2.明确本次《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切入点(既是《林黛玉进贾府》课内教学课,又是《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导读课)。
【教学环节】
1.听蒋勋讲《曹雪芹与〈红楼梦〉》前五回,明了《红楼梦》作为长篇小说创作的神奇之处:前五回明示人物命运结局和主要人物基本性格特征。
2.结合文体特征,落实基本教学内容:贾府的典型环境,宝黛相逢的经典情节,主要人物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首次亮相。
3.结合课题研究方向,以赏读主要人物作为任务驱动,激发《红楼梦》整本书阅读兴趣点。
核心提问:曹雪芹笔下“与众不同”的林黛玉和王熙凤,各自以何特点引人注目?作者的落笔点有何不同?
分析引导,得出如下结论:
共同评价:与众不同。
不同特征:(1)林黛玉——着意的是“形容”,也就是人物肖像中的“容貌”部分,而非“服饰”部分。从“罥烟眉”到“含情目”,从“泪光点点”到“娇喘微微”,只着意黛玉的气韵神情,而对其“穿戴竟无一字提及”,“虚多实少,绝去形摹”。原因很简单,黛玉的非凡魅力,本不在其外部妆束,而在其精神气质——书卷气,灵秀气,孤傲气。其外在形象、芳华气度,也恰与凤姐的“俗”气形成鲜明的对照。(2)王熙凤——着意的是“打扮”(即服饰)。由“头上”而“项上”而“身上”而“下着”,这“通身的气派”(凤姐赞黛玉语),非“珠光宝气”不能槪括,给人的总体印象是“俗不可耐”。文中固然也有“三角眼”“吊梢眉”“粉面”“丹唇”等容貌方面的描绘,却无论如何也无法抢过她全身珠宝的风头。
结论:同为贵族女子,她们两人却以迥乎不同的东西来引人注目。一“形容”一“打扮”,点滴之笔极尽两人性格。
第二阶段:阅读推进课
【课时安排】
5课时+课外。
【活动目标】
充分赏读人物形象。
【具体安排】
《红楼梦》人物命运结局和人物性格特征先定性的写作特点,为以人物为导引指导《红楼梦》阅读提供了可能性。针对《林黛玉进贾府》里首次出场的人物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请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选取相关章节阅读,要求每周完成一个任务阅读,并利用一周一次的阅读课作点评导引,由点及面地拓展阅读宽度。同时,启动小组共读共研模式,为下阶段的交流分享作好准备。
【各环节阅读任务】
第一环节:利用目录阅读法梳理相关人物的章节,确定深度阅读内容(1课时)。
第二环节:深度阅读,细读人物(2课时)。
1.建立人物信息档案。
2.撰写人物传记。
第三环节:精读(2课时)。
1.摘抄3~5处精彩片段,圈点批注。
2.画人物赏析思维导图。
补充推荐红学专家脂砚斋、张爱玲、刘心武、周汝昌、蒋勋等的相关材料。
第三阶段:阅读交流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活动目标】
分享阅读收获,拓宽阅读体验。
【教学内容】
共聊红楼你我他——《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成果分享会。
二、教后反思
本次《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推进活动为期两个月(利用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开展教学),回望过去,颇多感慨!
教学体会 11:落实推进课至关重要
导读课的激情引导固然重要,然而能够让名著整体阅读落到实效的还要靠阅读推进课。推进课的重要使命是关注学生的阅读反应,及时疏解阅读困惑,指向阅读重点,探讨阅读主题,促进学生读思结合,有效地进行深度阅读。成功的阅读推进课不仅能提供学生感受文本所需的知识、阅读理解的方法和技巧,同时能帮助学生有阶梯地提升、扩展阅读能力,从而让学生打通思维,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正是因为有了阅读推进课带来的阅读广度,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不再局限于课堂的片言只语,而是能畅所欲言,说出基于原著的独到的人物解读。如有学生说“我要为王熙凤正名”,一反常人对王熙凤作出的“刁钻圆滑”的评价,并结合她生活的时代和家庭,说出了她作为女人的无奈,进而认为“熙凤强大自我是必需的行为”。又如有学生读完《红楼梦》后,指出贾宝玉叛逆的不彻底性以及造成这种不彻底性的原因:“无奈其叛逆之风深受时代局限,无出处可寻;其妄图摆脱社会桎梏,而又离不开贵族阶级。其乃矛盾共同体,于封建主义之背叛不可能彻底。他绝望又无可奈何,一种孤独感和人生转瞬即逝的破灭感、沧桑感,透着诗人气质,散发出感伤的气息,弥漫着虚无主义。这就决定了《红楼梦》注定的悲剧结局。”
阅读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思想,是阅读的主产品。当我们撇开教辅用书的一家独言,“我以我心读名著”,阅读的体验就会不断丰盈,自己的思想就会不断成熟。
教学体会 22:给学生充分展示的舞台
大数据时代,教师的角色不应该是信息的搬运工,应该是一个思维的引导者!当引导工作结束,教师完全可以“退居二线”,把讲台交给学生!两个班两场阅读分享会,四位主持人,十二位阅读小组长,八十多位参与其中的阅读者,每个人都会读出不同的感受。通过悦读沙龙畅聊读后感受,借助读书评论再现深层感悟,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收获、自己的感悟、自己的发现,分享读书的快乐。阅读的乐趣不仅仅来自阅读作品本身,还来自于阅读后的分享与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