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营养学教学的思考
2020-12-30刘雨薇何更生
刘雨薇,何更生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上海 200032)
近年来,全球疾病负担日益加重,中国人群的营养与健康也面临双重疾病负担,城乡及区域个体的差异显著。精准医疗,即根据每位患者的个人特征制订个性化治疗方案,在新的健康背景下逐渐受到关注[1]。营养学作为研究膳食对健康作用机制的学科,在精准医疗的理论研究和科学实践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医学院校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世界范围内,医学生的营养学教育依然落后,不能满足现代疾病防治的需要[2]。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中国营养学会及时发布了新冠肺炎防治营养膳食指导建议[3],然而,群众营养知识缺乏为新冠肺炎膳食指导实践带来挑战。探索如何培养医学生,使他们在医疗实践,特别是在疾病大流行期间,更好地完成实施精准营养策略的任务,对促进我国及世界精准医疗事业的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1 国内外营养学教学现状
在全球背景下,尽管医学界对营养学科日益重视,营养学教育的广度及深度仍然不能满足临床预防、治疗疾病的需要。根据2019年Crowley等对全球医学生营养学教育情况的调查,医学生的营养学知识严重不足,对营养学知识的临床运用信心不足,对所接受的营养学教育的数量及质量不满意[4]。研究者认为,全球营养学教育落后的原因有学生兴趣不足、营养学课程质量不高、临床案例不足等[4]。
在我国高校中,营养学相关课程主要开设于医学类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为预防医学专业的二级学科。在开设食品科学或食品安全专业的部分农业院校中,营养学也是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本科教育中,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是预防医学专业的必修课,医学院校普遍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八版《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该教材首次将“分子营养学与营养流行病学”作为独立章节列出,重点讲授营养素对基因的调控作用及其相互作用对疾病的影响。由于精准营养学概念较新,故教材中尚未系统论述。此外,医学类院校还为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开设了营养学相关课程。许多高校,特别是有医学院的高校,为本科生开设了食品与营养、营养与疾病、公共营养学等选修课,精准营养在此类课程中甚少涉及。研究生教育中,医学类高校陆续开设了分子营养学、遗传营养学、暴露组学和营养流行病学等高阶课程。虽然针对精准营养策略的课程鲜有开设,但遗传营养学及相关课程的开设为高校实施精准营养学教学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2 精准医疗和精准营养的特征
精准医疗以个体基因组差异为基础,应用现代组学、生物信息及数字影像技术,结合患者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实现精准诊断,制订个性化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案[5]。精准医疗的4个基本要素为精确、准时、共享和个体化[1]。
作为精准医疗的重要分支,精准营养一般指基于个体特征,应用遗传学、代谢组学和微生物组学技术,结合个人的体力活动及生活环境,制订膳食干预策略来预防和管理疾病的发生发展[6-7]。与其他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学科方向相似,科学界对精准营养的准确定义和范围尚未达成共识。例如,精准营养与个性化营养在学科内涵上具有相似性,在某些论述中混用。但通常认为,相较于个性化营养,精准营养是对个体信息的科学化程度和复杂性要求更高的营养策略[8]。
3 大健康背景下营养学教学方法探索
医学教育目标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促进健康为中心”转变。精准医疗符合医学发展趋势,其分支精准营养是未来营养学发展的方向。对精准营养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处于初级阶段,其学科本身仍需不断完善。在营养学教学中,精准营养策略的授课更是刚刚起步。为满足精准医疗的发展需要,急需对其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探索。
3.1 完善教学体系和内容
精准营养策略的科学技术基础可分为两部分。(1)个体组学部分,即基因组、表观遗传组、微生物组、代谢组等生物信息的组合。(2)个体环境部分,即膳食、体力活动、生活环境、健康史等信息的组合。传统营养学教学对第二部分,膳食摄入评估、体力活动评分以及常见环境暴露因素评估等在食物营养、公共营养等教学模块中均有所涉及,而对于第一部分,组学相关的生物技术与数据分析方法并没有涉及。这就要求在以精准营养为导向的相关课程中,重点补充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相关芯片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法;代谢组学相关的质谱及核磁共振分析原理及技术;微生物组学相关的肠道菌群基因分析技术;生物信息学相关大数据分析方法。将补充后的教学内容与传统营养学的原理、方法紧密结合,帮助学生整合各项生物信息,引导学生制订适合个体的营养干预方案,为学生日后从事精准营养相关工作提供完善的知识体系。
3.2 理清教学层次
传统的营养学综合了食品科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临床医学、流行病学及生物统计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技术方法,而制定、实施精准营养策略还需要具备分子生物学、色谱化学和微生物学等基础理论知识,以及掌握相关组学、生物信息等进阶分析技术。在目前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下,要求所有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理论知识,并在限定课时内熟练掌握相关高级技术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的知识基础及学习目标分层次教学,明确精准营养教学的目的。对于营养专业研究生,通过学习精准营养相关课程,应能在理解精准营养理论,掌握信息技术,熟练分析环境因素影响的前提下,针对个体独立进行膳食设计,创新性制订营养干预策略;对于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学习相关课程后,应能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提出针对个体特征的膳食干预方案;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学习相关课程后应能从精准营养的角度,理解制订膳食策略的指导思想、基本原理。理清教学层次后,针对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目标,合理安排教学进度,设计教学方案。
3.3 创新教学模式
我国的营养学教育着眼于以群体为中心的公共营养,强调为社区服务,而精准医疗的兴起,掀起了营养策略向个体化迈进的风潮。实现由群体向个人的转变,需要教师和学生转变思维,从探讨群体的普遍规律转向研究不同个体的特征,基于不同问题,提出差异化解决方案。在学习了基本理论、技术后,以案例教学为主要模式,以具体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分析、计算和讨论,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提升学生操作能力。以新冠肺炎为例,在疾病大流行期间,针对轻症或重症患者、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一线工作者或一般健康居家人群的不同营养需求,给出差异化的膳食指导。在疫情结束后,可通过全球数据共享,分析不同特征(性别、年龄、基因型、基础疾病等)患者对营养的需求差异,总结膳食干预经验,为类似流行病的个性化营养指导提供科学依据。
精准营养学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其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日新月异。应积极采用翻转课堂,引导学生查阅国内外最新文献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运用最前沿的数据采集方法、组学分析技术解决问题,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4 教学展望
随着精准医疗的快速发展,精准营养学也迈入发展的黄金期,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高等院校营养学教学中,精准营养相关内容的课时比例与教学质量亟待提升。应转变思维,整合现有资源,完善教学体系,调整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以适应我国精准医疗事业的发展,培养满足社会需求,引领、推动科学进步的营养学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