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内涵、难点与对策

2020-12-30刘林山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6期
关键词:高水平产教职业院校

刘林山

(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1)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以来,国务院办公厅、教育部等六部委相继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特别是2019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要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引发职教研究者和实施者聚焦实训基地内涵的变化,分析推进过程中会遇到的难点以及怎样进行建设的思考[1]。

1 实训基地内涵的“三个转变”

2006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6]15号)第一次提出“布局合理、技能含量高、面向社会提供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服务”实训基地(公共)概念。2017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的通知》(发改就业规[2017]1937号)进一步将实训基地(公共)称为由政府主导建设、向城乡各类劳动者以及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企业等提供技能训练、技能竞赛、技能鉴定、创业孵化、师资培训、课程研发等服务的公共性、公益性、示范性、综合性职业技能实训场所。《方案》则表述为“资源共享,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政策指向实训基地内涵的“三个转变”。

1.1 向高水平转变

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应是培养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急需、技艺高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地;应是紧密结合区域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技术技能创新服务的平台。高水平体现在:一是建设等级的高端,面向高端、新职业,开发企业和培训机构难以开展的高新技能项目。二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高素质和技能高新,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培育具备“工匠精神”的劳动者,养成严谨专注、敬业专业、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品质,实训基地的实训项目侧重高素质的培养。技能训练和鉴定应注重长周期技能、前瞻性技能、新职业和新技能研发和试验[1]。三是建设质量的高标准,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就需要提供高质量的实训技能,高标准建设,凸显职业教育发展特点。

1.2 向主体多元共建转变

整体看,我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已有政府主导、职业院校主导以及企业主导三大类型[2]。《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由政府举办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具体措施是积极吸引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表明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的主体是多元的,注重统筹人才资源、资金资源、技术资源、设备资源,共同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

1.3 产教融合转变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诉求,《方案》首次将实训基地定义为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这一概念增加一个定语,意味着实训基地内涵的质变,与《意见》《办法》所称产教融合型企业相呼应,这充分说明通过实训基地载体,政校企共同促进实现产教融合共同目标。

2 难点

2.1 实践教学过程与企业真实生产过程不对接

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应给予职校生真实的生产环境以获得职业体验。事实上,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立项的产教融合项目,大多数由职业院校负责申报、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批准立项、验收,企业参与度低或者完全没有参与规划、设计[3]。实质上职业院校更多的是由专业教师来完成立项申报、设备采购、项目验收,而专业教师普遍缺乏生产一线工作经验,不清楚实训计划与生产计划的差别、实训目标和生产目标不统一,因而“教学”与“生产”不对接在所难免[3]。

2.2 与德技并修相脱节

实训基地的基本功能在于实践教学,培养职校生实践能力。当前,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质量不高已然是事实,大多数学生不具备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需要及时引导。实践能力不仅仅局限于技能训练,还包括职业素养的培育。《方案》强调“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已有实训基地往往更加关注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对工作规范、工作制度、安全生产、文明素养的要求,存在德技并修脱节的问题。

2.3 实践教学、资源共享方面利用率低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中央财政专项、省级财政专项使得职业院校实训条件大为改观,实训基地规模与先进程度发展迅速。然而,学生与实践的距离却越来越远。表现在:先进的实训设备由于较贵重,大多数是用来展示而非用于实践。实训项目没变、实训要求没变、实训指导教师没变。设备与专业、课程的不对应,实训指导教师能力的不具备、实训项目开发不及时都造成设备的利用率低,存在巨大的资源浪费。

2.4 对职业教育支撑力度不够

实训基地实训室数量多、项目多,随着企业岗位技能不断变化,社会培训数量大、任务重,设备维护、升级、管理都需要很大的经费投入及人力资源投入,管理运营模式不足以满足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

3 对策

3.1 政府统筹规划、制度顶层设计

从供给侧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就是提升供给质量,化解过剩产能。职业教育建设高水平实训基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提升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发挥政府统筹规划作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布局,统筹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统筹专业与产业转型对接[4]。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主体是政府,区域实训基地的布局、规划以及制度顶层设计需要政府担负主要责任,职业院校、企业属于实施主体,负责实训基地建设的方案拟订、实施和运行管理。从制度角度,政府是供给方,校企是需求方,重点解决建什么样的实训基地;从社会角度看,校企是供给方,社会是需求方,重点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是适应供给侧改革的必然要求,化解“教学”和“生产”不对接问题,需要职业院校充分考虑企业生产需求,主动邀请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全过程。提高实训基地设备利用率,需要职业院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开发实训项目满足立德树人的需求。提高管理运营水平,需要设计科学合理的制度满足管理人员、实训指导教师、企业员工参与实训基地建设的需求。

3.2 依托职业本真创新产教融合模式

高水平实训基地的本真是职业教育,核心是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建设的模式是产教融合。建设主体多元,创新产教融合模式需要跨界的理念、整合的理念指导[4]。实现路径:在机制层面,产教融合机制是多元的,是保证实训基地建设规则、运行和方式不可或缺的,包括组织融合机制、交流沟通机制、利益共享机制、育人机制、效果评价机制等。在实施层面,整合资源,校企社相互交流、彼此合作和共同发展。通过协调,在师资、硬件、软件等方面实现共享。

3.3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依据协同治理理论运营实训基地

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最大的障碍在于经营管理,《方案》提到要借鉴德国、日本、瑞士等国家经验,探索创新实训基地运营模式,提高实训基地规划、管理水平。笔者认为基于协同理论治理实训基地,不仅仅是一种技术问题,更是一种管理问题。在共享资源的同时,实训基地应建立绩效评价体系用于实训项目实施、资金管理和绩效目标实现情况考评。

作为现代社会新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协同治理倡导公共权力机构与私人市场、公民社会建立基于公共利益的协作与互动关系,理性合作地共同实施对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协同治理与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运营管理具有契合性,所谓协同治理是指处于同一网络中的多元主体间通过协调合作,形成彼此相互依存、共同行动、共担风险的局面,产生有序的结构[5]。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主体应向多元主体转变,明确各主体的责任分工,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优势,加强彼此的合作,使不同主体获得各种资源,形成整体的协同效应。将协同治理用于实训基地建设管理运营中,强调合作主体间资源互补和协调,在共同利益、共同目标的基础上,整合资源、积极配合,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积极性,实现善治。

猜你喜欢

高水平产教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