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情况的调查

2020-12-30刘宗君马徐谢勇周志平马甫林张家栋

防护林科技 2020年11期
关键词:共管南岭自然保护区

刘宗君,马徐,谢勇,周志平,3,马甫林,张家栋

(1.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广东 韶关 512727;2.广东省乳阳林场,广东 韶关 512727;3.广东省天井山林场,广东 韶关 512726)

社区共管作为一种强调参与的管理模式,被学界认为是解决资源保护难题的有效手段[1]。同时,在中国开展的自然保护区项目表明,社区共管是解决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矛盾、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2]。所谓社区共管,是指共同参与保护区管理方案的决策、实施和评估的过程,通常指当地对特定自然资源的规划和使用具有一定的职责,同时也是指社区统一持续利用资源时与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总目标不发生矛盾,其主要目标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社区发展的结合[3]。

南岭保护区保存着完整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和原生植被垂直带,是世界同纬度地区的宝贵自然遗产,素有“物种宝库”“南岭明珠”之称。这些宝贵的森林资源是人类不可多得的自然遗产。作为众多濒危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家园,加强南岭自然保护区建设,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开展科学研究等有着重要意义。居民作为保护区主要利益相关者之一,其对保护区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对于南岭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研究社区与保护区的关系具有必要性。

1 调查区域概况

1.1 保护区概况

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北部,地跨韶关、清远两地级市,地处南岭山脉中麓。保护区于1994年成立,总面积5.84万hm2,其中:核心区面积2.36万hm2,占总面积的40.4%,缓冲区面积1.5万hm2,占总面积的25.7%,实验区面积1.98万hm2,占总面积的33.9%。森林覆盖率98%以上。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与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为典型的亚热带温湿气候,山中部兼具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因地势高故又具有山地气候特色。年平均气温17.7 ℃,最高温34.4 ℃,最低温-4 ℃(1954年),冬季霜期较长,最长年份可达100 d,一般每年有10 d的降雪期,山顶伴有结冰。年相对湿度84%。主要保护对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体的森林生态系统,森林植被茂密,保存着完整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和原生植被垂直带,是我国东南部常绿阔叶林的典型代表,也是世界同纬度地区的宝贵自然遗产。保护以金斑喙凤蝶、黄腹角雉、三线闭壳龟、莽山烙铁头、藏酋猴和南方红豆杉、伯乐树、华南五针松、长柄双花木等为代表的国家濒危一、二级保护动植物和其他动植物物种资源。保护珠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

1.2 区内外社区概况

区内社区:共涉及1个乡镇、2个行政村、11个主要村民聚居点。区内还有乳阳、天井山、秤架等3个林场社区。常住居民5 825人,其中瑶族1 359人,主要分布在保护区实验区,部分分布在缓冲区。

周边社区:保护区外缘周边多为山地,人口稀少,人口密度约为67人·km-2。

1.3 实施社区共管的背景

南岭自然保护区自1994年成立以来,动植物资源及其生境得到有效保护。随着保护管护力度的加大,社区居民日常生产生活受到一定限制。虽然保护区所在的粤北山区经济相对落后,居民相对贫困,同时受“靠山吃山”旧思想观念影响,导致居民盲目利用森林资源,也严重影响了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稳定。实际上应该是由于传统的管理一味强调通过法律力量和行政力量为权力实施保驾护航,并未把社区居民当成权力实施主体,认为他们是阻碍资源保护的重要因素,对其生活生产活动进行严格的管控、限制或禁止,导致社区居民对保护区的管理工作不理解,持不支持甚至持对立态度,呈现矛盾锐化局面。

2 调查方法

采用半结构式访谈、书面调查、野外观察、参与性农村评估(PRA)及搜集相关资料等方法,分别于2016—2018年,前后5次对保护区内和周边共14个社区村民进行调查,从社区居民对保护区的认知、环境意识水平、地方依恋及管理参与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并作了统计和分析。调查样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样本情况

3 结果与分析

3.1 社区居民对保护区的认知

由调查结果(表2)可知,社区居民对“保护区的工作态度、工作成效、具体职责及管辖范围”等虽然知道一些,但不是很清楚,认知处于中等水平。对“知道保护区的管理政策、提供就业机会很公正、阻碍了当地经济发展、可使用耕地面积减少、影响到日常生产生活”等建立保护区的获益感知和成本感知水平都不是很强烈,处于中等及不认同状态。

表2 社区居民对保护区的认知分析

3.2 社区居民环境意识水平

由调查结果(表3)可知,区内区外居民环境意识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保护区为子孙后代留下天然的本底”“动植物有和人相同的生存权”等环境认知水平可以达到4以上,然而“保护区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作用”“保护区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等环境科学知识认知水平不高。

3.3 社区居民生计

由调查结果(表4)可知,区内外社区居民生计资本与10年前相比变化不大,居民们对“种植养殖收入比以前多”“旅游相关收入比以前多”“各种补贴收入比以前多”“家庭劳动力增多”“家里遇到困难等得到帮助”“家有公差人员”等持否定态度。

表3 居民环境意识水平分析

表4 居民生计变化

3.4 社区居民地方依恋

由调查结果(表5)可知,区内外居民地方依恋水平都很好,尤其表现在对地方自然环境质量的认同方面,如“这里空气比其他地方好”“这里水比其他地方好”“这里吃的东西比其他地方健康”。

3.5 社区居民环境管理参与

区内外居民参与保护区管理机会有限,处于中等偏下水平;然而居民的参与责任感知比较强烈,尤其在“有责任保护青山绿水、有责任保护野生动植物”等方面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社区居民参与意愿仅在“支持保护区管理工作”方面比较高,其他方面参与意愿热情不是很高,但不是消极行为意愿。

表5 居民地方依恋分析

表6 居民生态保护管理参与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南岭保护区内外14个社区的调查,发现获益感知、成本感知、生计等影响社区居民参与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在本研究区域却无法驱动居民行为。进一步证实保护区与周边社区居民在经济发展、环境共管等方面合作不多,居民认知水平低。也证明保护区对社区居民的生活生产活动进行严格限制或禁止的“管控”管理方式,是加剧保护区管理与保护区居民需求之间关系紧张,盗伐、盗采、盗猎现象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目前大量的实证研究结论表明,社区共管是解决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矛盾、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社区广大村民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对自然资源共同进行保护,这既是社区共管的出发点,也是社区共管的结果[7]。建议保护区要摒弃落后的管理机制向“社区共管”转变,以社区本土文化为根基[4],健全社区参与保障体系,承认社区居民管理主体地位,充分肯定社区村民在发展过程中的意愿和应该享受的权利,吸收社区居民以管理者身份直接参与保护区的管理活动,让他们具有环境知情权、参与决策权和环境监督权,通过参与管理强化法律意识,增强他们保护青山绿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最终缓和保护区与社区居民之间对立紧张的关系,达到保护的目的。

最关键的还需从社区广大居民的最根本利益出发,解决好社区居民生活、生产和发展问题,把社区从单纯的生态保护的承受者变成生态保护的受益者,让他们真正意识到保护青山绿水就是保护金山银山,提高生态保护的自觉性、积极性,最终在最大范围内实现合作治理,将保护工作落在实处。要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切实落实生态公益林补贴到户到人。要充分考虑社区居民人多、面广、势众的特点,与居住在区内和周边的社区结为伙伴关系,利用好生态扶贫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推动实施“生态护林员”工程,实现“聘用一人护林,带动一户脱贫”[5]。要把社区和保护区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依托“乡村振兴战略”政策,进一步打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6],帮扶社区居民大力发展林蜂养殖、茶叶种植、特色农产品以及以田园综合体为主要形态的乡村旅游等“造血”扶持项目,逐步形成社区经济发展动力机制。要加强科普宣教,积极拓展自然教育,用“走进去,请进来”的方式,发挥“小手拉大手”的作用[7],通过孩子们把切身感悟传递给家长,感染、带动家长从心理和感情上充分接受保护区并积极参与到保护工作中来,变“要我保护”为“我要保护”[8]。

猜你喜欢

共管南岭自然保护区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寒露
共管账户在跨境股权交易中的运用
胡明华、张南岭数字插画作品
把孩子带入书的海洋
日本否认欲与俄“共管”北方四岛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郴州古代之人文地舆考识
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