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视域下的家校社共育
2020-12-29沈菊林肖广艳
沈菊林 肖广艳
摘 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对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学校视域下的家校社共育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家庭教育;社区;共育
当前,家庭教育“重要”、家庭教育指导“必须”、家庭教育课程“可持续”已被较普遍的接受和认同。学校视角下的家校社共育应突破“围墙”思维,从“封闭”走向“开放”,创新育人方式,转变教师角色,发挥指导职能,探索构建学生发展指导的学校支持系统、家庭支持系统和社会支持系统,实现家校社共建共育共享、亲师子互助互学互进,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多种可能。
一、在“知晓的家庭教育”上出实招
“知晓的家庭教育”是学校视角下的家校社共育的前提。为此,我们保持并发扬指导家庭教育的传统经验和优势做法,在“做实”上下功夫、做文章。
(一)健全工作机制,优化指导队伍。一是增强苏州市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专业力量。鼓励教师参加资格认证培训、资格进阶培训,扩充从事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队伍。二是用好学科带头人、班主任、行政人员、党员教师等骨干力量。结合成长导师制,发挥好骨干力量在指导家庭教育、关爱学生成长的作用。三是组建校级“林老师”队伍,明确其工作职责,认定其工作量,同步纳入苏州市教育志愿服务联合会管理,参照教育志愿者认定服务时长。
(二)办好家长学校,覆盖家长全体。一是重视家长学校建制建设,把家长学校纳入学校工作、年级工作、班级工作的总体部署。二是充分发挥校家长学校指导委员会作用,开展好校级、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学校和家委会工作,完善校级、年级、班级家长学校和家委会三级工作体系。三是做好每学期期初、期中、期末、新生入学、中考等重要时段的家庭教育集中活动和家庭教育指导文章的班级推送工作。四是组织家庭教育指导面询咨询和实地家访等工作,为困境学生、困境家庭排忧解难。
(三)丰富指导内容,强化服务意识。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工作实践,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家庭美德发扬光大。举办家长培训讲座和咨询服务,开展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育人知识指导;举办经验交流会,通过优秀家长现身说法、案例教学发挥优秀家庭示范带动作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定期开展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参观体验、专题调查、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以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文艺、体育等活动增进亲子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沟通和反馈学生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营造良好家校关系和共同育人氛围。
二、在“智行的家庭教育”上求创新
“智行的家庭教育”是学校视角下的家校社共育的取向。为此,我们创意并创新指导家庭教育的新增长点和开放路径,在“转向”上立新意、求实效。
(一)构建家庭教育社区支持体系。我们与相关部门和学区所属社区密切配合,推动建立家庭教育“半社会化”指导服务体系,探索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融合,一方面倡导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到社区邻里节、社区志愿服务等活动中去,另一方面选派优秀教师到社区为社区居民、学生家长提供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家庭教育服务。积极引导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利用各类社会资源单位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和实践活动,扩大活动覆盖面。我们与太仓市瑞恩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太仓市颐悦园等社会组织建立“校园+”家长学校建设共同体,依托富有青春活力的社会工作者力量、富有成长经历的“五老”队伍,搭建双向互动的活动平台,为家庭教育的社会化探索新路。
(三)重点关爱帮扶困境学生困境家庭。当下,困境学生困境家庭的比重逐渐呈上升趋势,这部分孩子、这部分家庭的家庭教育需要我们给予过多的关爱帮扶。我们在给予困境学生、困境家庭物质支持的基础上,有重点的给予他们方法的、技巧的、精神的、文化的支撑。
(四)加强家庭教育的科学研究。一是参加苏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课程化项目学校子课题研究,加强对项目研究的过程性管理,采用校本研究、专家指导、校际交流等方式定期开展项目研究与实践;二是作为核心成员参与江苏省教育规划“十三五”课题《区域推进“导—学”互动家庭教育指导模式的实践研究》;三是独立承担太仓市哲学社会科学、太仓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立项课题研究。
三、在“社会支持体系”上促融合
学生发展指导社会支持体系包含学生家庭周边和家长建构的社会与社区教育、学校周边和学校建构的社会与社区教育、政府建构的社会与社区教育、学校友好人士建构的社会与社区教育等,通过“校园+社区+社会”、“校园+家庭+社会”、“教师+家长+学生”社会与社区实践教育活动的共育。
(一)家庭区域建构的社会与社区教育
1.兴趣拓展:尊重孩子发展兴趣和成长需要,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从与孩子讨论身边的事开始,帮助孩子发展兴趣特长,探寻生涯发展取向,逐渐实現“有趣——乐趣——志趣”。
2.代际学习:榜样是看得见的正能量,观察榜样的言行并模仿是人们间接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从代际隔阂走向代际学习,家庭、家族、邻里、社区不同代际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二)学校区域建构的社会与社区教育
1.志愿服务:将“校园+”志愿服务正向成长计划主动融入进学生发展指导,在弘扬志愿精神的过程中获得自我调节、自我效能和自我认同。
2.生涯访问:开展职业了解、精英访问、职业调查,了解传统职业、新兴职业所需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支撑,与初中生学业发展建立起勾连。组织访问社会精英和成功人士活动,解析成长经历和成长启示。
(三)政府区域建构的社会与社区教育
1.社区实践:节假日、寒暑假的社区实践。自主参与、同伴互助、亲子陪护参加太仓、苏州市域范围的各大社会实践体验基地。
2.社会实践:实践基地的社会实践。积极参加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集中学习、春秋季社会实践、寒暑假研学旅行等活动。
(四)友好人士区域建构的社会与社区教育
1.跨校访学:东西部访学、东西方访学。通过实地访学、远程交互等方式与贵州玉屏帮困结对学校、英国友好学校的主题活动和联合访学活动。
2.共建联盟:党建联盟、一中联盟、西区联盟。通过党建联盟、校际联盟、校社联盟,实现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互养共生。
学校视角下的家校社共育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正向而有生命的指导,为学生发展打开了一扇“窗”、推开了一扇“门”,“见识”到了窗里窗外、门里门外的一道道独特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