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道德与法治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
2020-12-29刘蔺娜
刘蔺娜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随着时代发展不断积累,与人们素质提升有着密切联系。针对强化小学道德与法治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进行研究,旨在将优秀文化要素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学生身心成长提供科学指导。因此,需要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转变自身教学观念,积极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课堂中,塑造小学生的高尚品格。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策略
新课改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小学教育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传统文化教育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结合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这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使其综合素养不断提升。教师要明确德育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坚持先进的教学理念,将学生文化素养培育作为重点,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育人功能。
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传统文化是德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坚持仁义礼智信的基本思想理念,将其作为社会行为准则,在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提高社会公众文化素养及道德水平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教育环境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强调学生品质养成和道德素养的发展,在引进文化要素的情况下,确保德育功能的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明确传统文化是重要的德育教学内容,要在文化弘扬和传承中,促使学生感受文化魅力,使其主动接触优秀文化,拓展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规模,在学生文化素质发展的同时,还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如在“节约资源”知识单元教学时,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用纸意识,在实际生活中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减少生活中的资源浪费。这一课堂中可融入“勤俭节约”这一传统文化要素,从教学内容入手,实现德育和文化教育相结合。在德育课堂中可加大对学生思想观念的指导,进一步将观念意识落实到实践中,实现资源节约发展规划的全面展开,由此可知,小学阶段的德育可规范学生日常行为,对全民素质提升和社会发展有着积极作用。教师在知识讲解中,可通过介绍历史上一些节约资源的发明,来加强文化教育,激发学生兴趣,进一步加强传统文化深度及广度,加深学生感悟。
(二)传统文化是德育教学的动力来源
传统文化除了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外,还可为道德与法治教学开展提供动力,能够丰富德育教学内容,打造生动的教学课堂。中华传统文化始终坚持德育的主流思想,在一个人成长发展中,需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情操,具备优良的思想品质,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我们认为传统文化可看作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动力来源,在文化熏陶下,使教师重视自身发展,更好地开展德育教学,同时还能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符合现代教学要求。如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将诚实作为每个人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在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中,可为国家繁荣、民族昌盛提供保障。将诚实作为小学生素质培养重点,可提高学生自身发展潜能。如教師在德育教学中组织关于“诚实守信”的演讲活动时,鼓励小学生讲自己接触到的诚实故事,在演讲素材收集和整理中,使学生了解这种品质的内涵,加深其心理体验,从而培养小学生的优良品质。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原则
(一)坚持德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
中华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要坚持文化教育、德育和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提高教育标准,体现出德育内容的时代性特征,符合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由此可知,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十分重要的。核心价值观是对传统文化的直观展现,在个人价值观发展上起到指导作用,可帮助小学生把握自身发展方向。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校园德育实施的主要媒介,强调教育内容和内在思想观念的先进性。通过挖掘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文化要素、个人行为准则、社会传统美德等,可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突出德育在学生发展中的促进作用。
(二)坚持理论和实践教育的结合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选择上,应充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强调教学内容应用到生活实践中,随着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使其道德素养不断提升。传统文化要渗透在学生成长全过程中,将生活内容融入课堂中,实现德育的延伸,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思考问题,加强其情感体验,可提高其民族认同感和爱国热情,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同时,还应加强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和社会实践的联系,探索丰富教学内容的途径,在认识感受中培养小学生德育精神,使其道德素养不断提高。
(三)坚持教学内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相结合
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设计要以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如小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关键阶段,其思维独立性、自我意识等随之增强,单纯依靠教材内容,将出现教学实践和学生认知不相符的问题。因此,小学德育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引进趣味性的文化内容,进行课程教学活动的创新设计,尊重学生自主发展,使其在独立思考中获得思辨能力的发展,更好地发挥道德与法治教学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教育开展路径
(一)结合单元内容引进传统文化
根据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内容,教师可制定相应的传统文化引进路径,加强知识讲解和文化教育的结合,将其作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补充,可打造一个系统的教学知识体系,改进教学方法[1]。例如,在“班级认同感”这一主题教育中,强调学生对班级的热爱之情,教学目标为引导学生了解班级文化,明确自己在班集体中的角色和重要性,通过自己的努力维护班级和谐。在德育内容讲解中,由于教材素材有限,可围绕主题引入优秀传统文化,如教师将“和谐,友爱”等价值观念传达给学生,使其养成帮助他人的优秀品质,并能积极参与到班级活动中,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班级认同感。
(二)利用互联网开展德育教学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取得广泛运用,小学生可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获取教育知识,对小学生思想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小学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可借助互联网创设教学情境,更好地融入文化要素,是增强德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例如,学习“我们的动物朋友”这一课时,教师可播放关于动物的视频和图片等,促使学生直观感受小动物的生活规律和形态特征等,提高学生的思想感悟,使其主动进行德育知识和传统文化的学习。如一些小学生喜欢小狗,这时教师可播放人们和狗亲密接触的视频,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为课程教学顺利进行提供条件。在学生表达自己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后,教师可再次将传统文化引进课堂中,加强学生对自然的敬畏感。现代社会发展中,人们的日常行为可能对动物带来伤害,使一些动物失去生存的家园,人们在利益驱使下,忘记传统文化教导我们应敬畏自然、尊重自然规律,这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随着话题讨论的深入,能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现代社会人才。
(三)创设教学情境
小学生接触并学习德育内容,是培养其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目前在小学教育事业发展中,强调德育和文化教育相结合,丰富学生文化素养培育途径。从道德与法治教学特点来看,创设教学情境可帮助学生更快地理解知识内容,在文化氛围中加强教育效果,趣味性情境的创设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能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2]。但是教学情境和学生学习实际偏差较大时,学生将产生排斥心理,降低教学效率。因此,实际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时,应从学生认知水平出发,创设适合的教学情境,促进教学课程有序展开。例如,在“我们同有一个家”知识单元讲解时,教学目标为引导学生意识到不同民族之间没有高低之分,每个人要为加强民族凝聚力而努力。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会播放《爱我中华》,小学生对这一歌曲较熟悉,在歌曲旋律中产生积极情绪,在环境要素的影响下,促使学生爱国之情、对民族的热爱之情流露出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由此可知,教学环境的有效创设,不仅可以实现德育教学目标,还能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平台,将优秀文化要素融入学生生活学习中,使其各方面品质不断提高。在增强学生爱国热情的情况下,为民族发展注入活力,培养一批优秀的社会人才。
(四)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内容
德育中融入传统文化内容,能促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一些中国神话故事中体现出一定传统文化内涵,将这些故事引入德育教学中,可吸引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使其在文化滋养中认识到古人智慧[3]。如《补天理水》《伏羲创八卦》等神话故事的讲解,可引导学生懂得中华创世中的艰难,给人以深刻启示。青少年受到这些作品的启发,势必会有所感悟,产生社会责任感和奋斗意识。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在我国文明发展中,逐渐展现出我们国家的文化优势。讓学生走进历史,深入理解文化精髓,能够不断丰富其精神境界。春秋战国时期,我国便出现一批思想文化大师,在多种思想观念的碰撞下,促进了中华文化发展。如孔子、墨子、老子等,他们的思想始终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准则,将这些文化思想渗透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帮助小学生塑造高尚人格,发挥德育的启蒙作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使其在文化氛围中不断发展,转变以往单一化的德育教学模式,通过实现其与文化教育的结合,探索教育改革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和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活动,对小学教育事业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在这一教学实践中,要求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德育教学中融入和小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优秀文化案例。师生围绕传统文化案例进行交流沟通,帮助学生养成优秀的道德品质,可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取之不尽的源泉[J].学周刊,2019(31):98.
[2]章乐.儿童立场与传统文化教育:兼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8):21-26.
[3]史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取之不尽的源泉[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3):7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