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学生空间感知素养的培育

2020-12-29汪煜

新课程·上旬 2020年28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汪煜

摘 要:历史与社会学科是一门包含历史、地理和政治等要素的综合性学科,随着中考命题改革力度不断增加,对学生的考查逐渐从传统“知识为本”转變为“核心素养”。紧密围绕核心素养这一目标,从学科和学生特点出发,借助课堂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空间感知;历史社会教学

“空间感知”素养,是指人借助图表、地球仪、GPS定位系统等工具,通过联系不同区域特点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对不同尺度人类生存空间形成理性和感性认知的能力,具体表现为:空间位置感,空间形态感、距离感和方位感等。提高空间感知能力,有利于学生理性客观地评价和认知地理区域。

一、运用地图定位,明确区域位置

区域认知是奠定空间感知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石。区域认知的首要步骤是建立区域空间概念,要明确不同国家、地区、城市等不同区域环境在地球表面所处的位置,位置的不同,就导致了区域特征的不同。由于地图具有直观性、精确性、整体性等特点,因此,在课堂中,运用地图定位,明确区域位置,能为学生空间感知能力的形成做好铺垫。

利用地图中空间图形等视觉语言,使学生了解地图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认识空间实体与地图的对应关系。比如,在学习“澳大利亚大陆”时,如何确定其自然地理位置呢?在课堂中,可引领学生从世界政区图入手。首先,我们知道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南半球,东临太平洋西濒印度洋,认真观察地图,学生能快速找到其地理位置,属于中间低、四周高的自然盆地。同时,澳大利亚大陆的中部可看到一条特殊的纬线,根据该线的位置,可以判断出它的纬度范围及相应的气候特征。因此,结合整幅地形图,可以归纳总结出澳大利大陆处于副热气候带,具有大面积的草场资源、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以及临海的优势,所以这些区域特征为澳大利亚大陆的机械化生产和畜牧业发展奠定了有利基础。

二、采取系统分析,明晰区域要素

区域要素主要由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两个方面组成,其中,自然要素包括地形分布、气候特征、土壤条件、河流植被等,人文要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人口、语言等。了解区域要素是学生分析空间特征的重要途径,明晰区域要素,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空间认知。

区域中的各要素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系统分析的方法,将相互关联的区域看作一个系统进行综合分析,整个区域的整体特征就自然显现出来了。比如,在一个自然系统中,起主导因素的往往是气候条件,气候分布影响着地表的形态、土壤的发育、植被的生长、河流的水情等,但与此同时,其他因素也能对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地势的高低、河流的水情都会直接影响气候。所以,区域中的五个自然要素:气候、地形、土壤、植被和河湖,就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共同体。

三、明白区域特征,形成区域认知

区域特征是空间感知中最重要的内容,新课标强调:“描述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不同的区域,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经济、文化等特征,明白大小尺度不一的区域特征,有利于学生形成区域认知。

抓住区域系统中起主导作用的关键要素,是掌握区域特征的有效策略。比如,“稻作文化的印记”是湄南河三角洲地区最显著的区域特征,那么决定这一区域特征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我们知道,种植水稻需要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分、光线照射、便利的灌溉条件等。由于湄南河三角洲地区位于低纬度的河流入海处,具有热带季风气候和冲积平原两大关键要素,由此决定了其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加上劳动人口、耕作经验等人文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了“稻作文化的印记”这一显著区域特征。

四、比较区域差异,感知空间结构

区域差异是指不同的区域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文化习俗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区域差异是形成区域联系的缘由,区域的发展离不开区域联系。认知区域联系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意义。造成区域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地理事物在空间分布和空间联结的不均衡性,从地理环境空间结构入手,明了区域差异和联系,有助于学生了解各种尺度的区域,形成良好的空间感知能力。

新课标对“区域差异”提出了明确要求:“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比如,四川盆地和黄土高原区分别位于秦岭南北两侧,呈现出差异化的南方和北方特色。其中,四川盆地作为我国著名的盆地之一,位于我国西南部的长江上游,具有夏季“高温多雨”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这为盆地区域提供了便利的灌溉条件,有利于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具有“天府之国”之称的油菜籽和水稻产区,因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和历史传承,形成了“巴蜀文化”。而黄土高原区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受太行山阻隔影响,导致气候干燥、雨水较少、河流分布不多,同时,因早期的过度开垦,造成水土流失严重。这些自然特征影响着在黄土高原居住的人们,并形成了窑洞、安塞腰鼓、信天游等独特的黄土高原文化。由此可见,地理空间分布的差异性,造成了区域的差异。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区域认知,不失为培养其空间感知能力的有效策略。

历史与社会教育的价值在于传授知识、进行思想教育和培养人格,对学生学习有促进意义。培育学生“空间感知”核心素养,有助于学生准确判断区域的空间位置关系和学会解决、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空间问题,扎实推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佩芳.培育初中历史与社会核心素养的实践探索[J].文学教育,2018(6):156-157.

[2]陈艳.学生空间感知素养的培育探究:以《历史与社会》学科为例[J].教育参考,2017(2):95-99.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