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教学与生活的有效融合探讨
2020-12-29王佐忠
王佐忠
摘 要:小学品德与现实生活的融合是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是其更好地融入生活、参与社会的前提。目前在小学品德教学中,课程与生活的融合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基于此,从小学品德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实际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与生活的融合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品德教学的有效构建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生;品德教学;生活化;有效融合
品德教学是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而将教学实践与生活相融合,能够有效获取生活中的大量感性素材,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情感迁移,实现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思考,进而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但是,目前在小学品德教学中,一些教师习惯于依托教材内容将学生限定在课堂之内,利用理论讲解对学生形成灌输与熏陶,这增加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塑造的难度。对此,教师应结合课程改革要求,渗透生活化理念,对品德教学进行如下设计。
一、品德教学目标与生活的有效融合
品德教学的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并在生活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教学目标的价值是引导品德教学的方向,在生活化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想将实践过程与现实生活有效融合,首先要从目标设计上做出调整,引导学生对自身品德发展提出要求。例如,在《我们不乱扔》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从知识、能力以及情感价值层面对目标做出设计:观察公共场所脏乱和干净两种不同场景,回顾生活经历,感受保持公共卫生的重要性;在情境引导下形成公共卫生习惯;初步了解垃圾分类,提升保护环境的意识。在目标的引导下,教师便可以将学生融入生活场景中,完成课程实践要求。
二、品德教学内容与生活的有效融合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以感性为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知需要依托大量的感性材料,而生活则是感性材料的重要来源,基于此,在品德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依托教材,为学生挖掘课程与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还应跳出教材,从广阔的生活中提炼教学素材。例如,在《学习伴我成长》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学习”的道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并讨论对学习的体验;然后结合生活讨论,利用报纸、儿童杂志、电脑学习知识,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学习知识,与亲戚朋友学习知识,在野外玩耍中学习知识,参观科技馆、博物馆学习知识等,从而让学生在生活的点滴汇聚中体会知识无处不在的意义。
三、品德教学过程与生活的有效融合
根据生活化理念要求,在学生品德塑造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将生活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始终,让学生切实体会生活与品德发展的联系,并结合生活经验去发现问题,通过学习理解和掌握正确的行为规范,实现学生学习与生活的统一。例如,在《生命最宝贵》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在课前要求学生与妈妈对话,了解妈妈孕育孩子的过程,了解自己的成长故事;在课堂上组织采访活动、角色扮演,让学生在扮演妈妈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感受孕育的不易;课后指导中促使学生回归生活,与爸爸妈妈交流,如何对待我们来之不易的生命,深化对生命的思考。
四、品德教学活动与生活的有效融合
小学品德教学不应该将学生局限于课堂之内,而应该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理解生活中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价值,从而促使学生将品德课程的理论知识真正内化为实际行动。例如,在完成《生活离不开规则》的课堂教学内容后,教师、学校以“交通安全”为主题设计了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合作对放学时学校门口的交通情況进行调查,引导学生对不遵守交通规则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思考放学时造成校门口交通拥堵的多种原因,从安全生活的角度启发学生思考对策,并设计宣传标语,为校门口交通恢复正常贡献力量,进而在实践中学会理解规则,遵守规则。
五、品德教学评价与生活的有效融合
在品德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课程目标设计,将评价与生活建立联系,实施生活化教学评价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品德教育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将生活实际问题作为学生品德发展的基础,结合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中的表现分析其在理论构建、能力发展以及情感价值塑造等方面的成长;注重学生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将学生纳入教学评价中,鼓励其回顾、分析自己在生活中的所看、所思、所想,引导学生逐渐适应生活,进而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下得到全面发展,为融入生活做好准备。
六、结束语
基于此,在小学品德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结合课程教学要求,将生活融入教学实践中,通过设计生活化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让学生回归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塑造思想道德品质,进而达到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殷丽霞.浅议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50):77.
[2]姚娟.小学品德教学与生活的有效融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