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导学案在初中语文问题导学中的设计与运用
2020-12-29赵琪
赵琪
摘 要:隨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问题导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广泛运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度,提高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导学案的引入,更使语文问题导学效果得到提升。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对导学案在初中语文问题导学中的设计与运用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对语文导学案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导学案;语文问题导学;设计运用
导学案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学习目标、问题导学、巩固练习、推荐作业等。对导学案的设计应用,有两点必须强调:一是放大学生的自学环节,在自学环节要注重对学生质疑、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应该建立在学生质疑思考之上;二是教学点拨要尽量“抓大放小”,“大”即为关键与难点、大家共同存在的问题,“小”指的是一般问题或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
一、语文导学案设计存在的问题
导学案的设计往往缺乏学生自主提问、主动探索的空间。一些老师喜欢把学生学习涉及的问题全部印制在导学案上,将“问题导学”等同于“问题荟萃”。在问题设计上全部都是教师单方面的过度设定,学生自主提问、主动探究的空间很少,甚至完全没有,导学案成了牵着学生走的“牛鼻子”。有的老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喜欢把教材的内容问题大量搬上去,让学生看书找答案,结果不仅造成学生学习负担加重,也降低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另外不少导学案还存在学习目标定位不准、陈述笼统模糊等毛病。
二、语文导学案设计方式举例
以单篇阅读理解为例,语文导学案的设计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案例一】《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一)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更定/更有/余挐/强饮/毳衣/雾凇沆砀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俱绝/是日/更定/余挐/雾凇沆砀/强饮/上下一白/焉得/三大白/客此
3.文中还有你不能理解的词语和句子吗?有的话请写下来。
4.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请简要概括。
(二)课堂学习
1.张岱痴迷的雪景到底有多美呢?文中是如何描写的呢?(结合具体语句思考)
2.作者说是去湖心亭看雪,文后却写了在亭中与金陵人饮酒的场面,这个情节会不会多余?
(三)课后拓展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与余舟一芥/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2.把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古游记大多较简。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也是如此,甲文强调“闲”,乙文着重“痴”,你是如何理解这“闲”与“痴”的?
案例简析:这种导学案是前置学习、课堂学习、课后巩固分别设计的“导学方案”,也就是设计详细的预习案、课堂案、巩固案,各自独立、各有侧重,整体合一。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全程细化,比较适合信息内涵较为丰富、难度相对较大的文章。
【案例二】《济南的冬天》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和页下注释,掌握常用词语的音、形、义。
2.通过填写文章结构图,厘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3.能品析本文的修辞之美、色彩映衬之美和写景顺序之美。
4.能借鉴本文的写景方法进行写作。
学习任务一:查阅工具书和页下注释,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形、义:
1.给加点字注音:着落/发髻/看护妇/镶嵌/薄雪/贮蓄
2.辨别响晴和温晴的词义
学习任务二:熟读课文,填写下图,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
济南的冬天
第2节_________的山( )/第3节_________的山( )
第4节_________的山( )/第5节__________的水( )
学习任务三: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图,结合具体语句品析修辞之美、色彩映衬之美和写景顺序之美。
学习任务四:借鉴本课所学写写初冬时东坡公园别样的风景,字数不少于450字。
案例简析:这种导学案是三案合一的导学简案,突出课堂案。导学问题精益求精,力避烦琐。优点是课前、课中、课后兼顾,任务量适当。具体设计中要注意“两头”,即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的精致化。
三、语文导学案设计注意点
1.准确定位
教师必须明确两点:导学案作为教学工具,首要功能是指导学生学习,而不是整理问题;导学案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是课堂的有益补充,但是绝不能照案宣科。教师在关注导学案使用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2.科学设计
语文导学案设计应该遵循语文学习规律,以此有效指导学生学习,设计核心还在于“问题”二字。设计的前提是明确恰当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问题设计要根据语文课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从基本问题入手,逐步过渡到具有难度和挑战性的问题,层层深入,注重学生质疑和提问。
3.合理使用
语文问题导学可以运用导学案,但不是非导学案不可,而要根据文章内容和特点进行合理的设计与运用,还要注意将导学案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做到各有侧重,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孟鸿仲.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与特色案例评析[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孙贞锴.妙在这一问:让思维动起来的语文问题导学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