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模式,让学生志愿服务更给力
2020-12-29刘旭娇
刘旭娇
家中闲置的图书能做什么呢?常州的学生志愿者们定会将参与“常爱童心”先心儿童救助系列公益活动作为最优选择。在全市联动、常年坚持的机制下,这个由常州市教育局以“常州市学生志愿服务联盟”为载体,联合团市委、市卫健委共同开展的品牌公益活动已经坚持了12年,通过捐献废纸、义卖图书筹得善款410万元,为166名符合救助条件的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成功实施了补心手术。
仅2020年暑假,全市就有34所学校志愿服务队的2000多名学生志愿者参与了“常爱童心”公益志愿服务,开展了21场图书义卖志愿服务专场活动,共筹集善款6万多元。来自常州溧阳的14岁初中生城城因此受益,顺利完成了补心手术,开启了“心”生活。
这只是常州市学生志愿服务的品牌活动之一。近年来,常州的学生志愿服务项目不断走向规范化、常态化、品牌化,广大学生在参与公益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强化“从小做公益,微处献爱心”的志愿服务意识,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常州市学生志愿服务联盟”,开拓更广阔的服务平台
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引导全市学生主动践行志愿服务精神,根据团中央和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常州市教育局依托教育系统各级团组织以“学生主导+行政推动”的模式筹划组建学生志愿服务队伍,于 2017年10月成立了“常州市学生志愿服务联盟”,建立健全“教育部门协调指导、共青团组织归口负责、综合素质评价驱动、团员学生自愿参与”的学生志愿服务工作机制。
“常州市学生志愿服务联盟”自成立以来,按照“活动规范化、计划组织化、队伍正规化、阵地长期化”的要求,制定《常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志愿服务联盟建设,深化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通知》和《关于加强常州市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进一步加强学生志愿服务队伍建设、项目建设、机制建设和文化建设,努力营造鼓励、支持学生志愿服务的良好社会氛围。
“常州市学生志愿服务联盟”的成立,为学生志愿者开拓出更广阔的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社区、企事业单位资源,让广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各类服务岗位一线,服务社会,收获成长。联盟以平台建设推动方式转型、创新服务机制、开拓志愿服务基地,进一步加强社工、志愿者联动。联盟对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引导学生主动践行志愿服务精神,在志愿服务中增强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打造常州市“1234”模式,深化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建好队伍“综合体”。在市教育局、团市委、市文明办和市志愿者总会指导下,联盟吸收来自小学、中学、高校各个年龄段学生在内的学生志愿服务队,成为了全市学生志愿服务的“中枢神经”。联盟通过选举设立志愿服务联盟轮值主席及各年龄段的副主席,设立年度联席会议,制定发布联盟章程,运用统一LOGO标识,统筹指导各年龄段学校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目前,加入联盟的学生志愿服务队已经超过200支,学生志愿者超过20万人。
实现管理“双驱动”。确立联盟统筹+学生自治的双层管理模式。一方面,联盟形成了《“星火行动”志愿服务项目清单》,推动志愿服务品牌建设。“暖冬行动”志愿服务活动就是一项常年开展的品牌活动,多所学校在联盟的统筹下,在春节期间齐聚市中心的雷锋广场,开展书法送春联、文艺表演迎新年、医疗问诊、手机贴膜等公益服务活动,这已成为常州市民们每年的一道年味大餐。在联盟统筹安排下,各校志愿服务队还联合开展过如“童心守护365”——关爱陪伴儿童医院小患者、“常爱童心”——救助先天性心脏病儿童、“汉藏同胞心手相连”等多项品牌志愿服务活动。
另一方面,學校自主发展队伍、开发项目。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的“北极星”学生志愿服务队,自主开发了“我不是路人甲”“北极星贵州行爱心助学”“大别山扶贫帮困”“珍爱生命交通引导”等校本公益品牌项目。常州市朝阳中学成立“一加爱心社朝阳分社”,先后组建一支学生“晨曦”志愿服务队、一支家长“春晖”志愿服务队和一支由校教工团支部和外聘的心理教师、社区人员组成的辅导员志愿服务队,三位一体,共同致力于“家校社”联动志愿服务。常州市花园中学的“博美”志愿社团致力于开发校本资源,与学校退休老师开展“小手拉大手”的敬老爱老活动,联合学校援疆教师,开展“常疆学子心连心 民族团结一家亲——义路有您,以旧换心”公益行动,募集暖心包送到遥远的边疆学子们手中。常州市教科院附属中学的“萤火虫”志愿服务队摸索出了“一采访二结合三反思”的志愿服务私人订制模式。一采访即开展志愿服务前先进行一次电话或现场采访,以便提供更适切、更走心的志愿服务;二结合即服务的形式采取物质、精神两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贴心关爱和暖心慰问;三反思即反思活动过程中有没有能改进的点,整个活动有没有成长的点,志愿服务的方式是否适切。
制度保障“三结合”。实施课程结合,将学生志愿服务与综合实践课程相结合,学习掌握基本技能。实施评价结合,将志愿服务评价收录在成长记录册中,跟随学生档案迁移。实施培训结合,每年举办集中培训交流,集中展示活动成效,促进志愿服务队和志愿者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服务项目“四联动”。推动志愿服务项目的校际、家校、政校和网络联动。针对志愿服务需求量大的长期性服务项目,明确一所学校牵头,多所学校轮流,确保活动开展的质量;推动各校对接学校周边社区和有需要的困难家庭,促进家校联动;各校主动向各级党工团组织寻求支持,协调单位与学生志愿服务队开展结对共建;运用“两微一端”新媒体,传播学生爱心善举,搭建交流展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