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维在交互设计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20-12-29陈诗雅
陈诗雅
摘要:目前交互设计类课程教学中对设计思维的训练比较缺乏,忽视了思维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模式教条化且缺少创造性,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文章以设计思维为切入点,阐述了设计思维在交互设计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并以《移动APP设计》课程为例,阐述设计思维在《移动APP设计》课程中的应用。以期将思维能力与设计能力结合,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参与到设计的每个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对交互设计项目的整体认知,使课堂从知识的教学上升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设计思维;交互设计专业;教学;应用;移动APP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0)11-0052-02
1設计思维概述
设计思维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思维活动,它通过一定的视觉媒介与手段传递给对象,同时它也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设计思维并不仅仅是由一种或几种思维模式所组成,而是由各种思维形式互相融合而形成。Herbert Simon提出的“设计科学”是设计思维的前身,他认为设计科学是一门关于设计过程的知识性、经验性、分析性、形式化和学术性的理论体系。设计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社会行为,那么从思维的角度出发,设计思维就是把构想、计划、调研、研讨等一系列发展过程通过视觉化媒介表达出来,所以设计也是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的统一。在实际的项目中,设计思维也可以是一种通过简单叙述就能表达的思考方式,需要的其实是对思维的理解和实施。所谓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是指利用设计师的感性思维、专业知识以及设计方法在技术可实现性和商业可行性的前提下来满足人类的需求,促进事物的进步发展,所以在实际操作中,设计思维融入了更多的社会元素。
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提出的设计思维原则是传统的设计思维方式,它是视觉化思考与社会化思考的综合体,是设计教育当中使用的比较普遍的设计思维法则。它一般分为五个步骤:产生共鸣(Empathize)、定义(Define)、形成概念(Ideate)、制作模型(Prototype)、测试模型(Test)。设计思维是从逻辑严密的设计方法论和理论体系演变而来,是由各种思维形式互相融合而形成的,每个部分都是相辅相成的,各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2交互设计类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当下高等院校交互设计类课程开设的课程及人才培养方案较为固定,教学模式大部分沿袭了传统的设计教育方式,尤其是交互设计类课程,如《网页设计》《移动产品设计》等课程更侧重对设计软件操作的教学。目前交互设计类课程教学中对设计思维的培训比较缺乏,忽视了思维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模式教条化且缺少创造性,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独立进行全案设计的执行能力薄弱。
部分高校在交互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过于模块化,将学习的内容分成一个个单独课程,如《设计方法论》《用户体验设计》《界面设计》《原型设计制作》等,这种模式教学并不利于学生连贯地了解设计思维是如何运用在设计的各个环节当中的,同时对于交互设计的整体流程运作也得不到深入地了解。另外,将设计思维的内容全部放在《设计方法论》这类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中进行教学,过多的抽象理论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设计思维需要在不断的练习当中成熟完善,单纯的理论讲授只能让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知识呈现一知半解的状态,从而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就学生学习情况而言,设计综合能力薄弱是学生在该门课程学习中最为突出且普遍的问题。交互设计是一门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课程,尤其强调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与分析能力。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重点往往放在了界面视觉设计这一部分,对交互产品的功能性、市场性、用户体验等方面缺乏深入的学习探讨。
3设计思维在交互设计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交互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强调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数据的收集整理能力、整体的思辨能力等,在实际操作中甚至涉及行为学,心理学等领域。在交互设计相关课程教学中,若侧重对于视觉效果表达技法的讲授,如界面版式构图、颜色搭配、风格塑造等内容,学生能掌握熟练的软件操作技巧及视觉表达能力,创作出视觉效果很好的作品,却难以将设计提升到更深层的维度,设计输出可能仅能定位为概念作品,很难转化为市场所需的产品。若将设计思维应用于交互设计类课程教学当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设计思辨能力,提升其主动发现问题,全面解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进行更加深入及全面地学习,激发学生创新的意识,从而满足设计类专业的需求。
4设计思维在《移动APP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移动APP设计》这一课程侧重于APP的开发,目的是使学生理解交互产品开发设计的理论及基本流程,掌握界面设计在APP产品中的应用,学生结合项目课题进行全案开发设计,整个课程包括项目提案、背景调研、数据收集及分析、APP结构研发,APP界面设计及高保真原型设计等阶段。下面将以《移动APP设计》这一课程为例,阐述并分析如何以思维训练与实践项目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设计思维及综合能力。
4.1课程阶段一:产生共鸣与定义
在设计项目启动最初要求学生围绕项目拟题观察用户的行为,要知道用户都做了什么,怎么去做,把自己当成用户,知道用户的目的是什么以及这个行为所产生的连带效应,与用户产生行为与情感上的共鸣。同时进行全面的调研,尽可能地了解用户的真实想法,学会站在用户的角度看待问题。在这一阶段主要培养学生设计思维当中的“发现问题”和“了解问题”的能力,在学生进行项目背景研究及用户市场调研的过程中,将设计思维中理论较抽象的部分直接带入项目中边做边学。如图1、图2、图3所示,小组学生围绕课题“城市商业综合体APP开发”进行项目提案,此阶段学生需对城市商业综合体进行背景调研、包括市场定位、目标群体分析、客户及用户诉求分析。在初期调研中学生明确了当前该商场的状态以及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商城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店铺密集容易迷路,停车场资源利用率低下、商圈品牌辨识度不高等。
4.2课程阶段二:形成设计概念
学生在深入了解了用户之后,需要定义出立足点,寻找设计“痛点”并用简单精确的方法阐述项目的中心思想与价值观,让大家清楚这个项目所要解决的问题,形成完整的设计概念。在此阶段学生需针对发现的问题尽可能多的想到解决方案,以及设想项目进程中可能涉及的问题,最终形成一个整体的执行方案。在这一阶段,主要训练学生设计思维中“分析问题—定义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比如客户群体分析、同类型产品的功能缺失、定位市场的需要、APP目标用户的真实想法及诉求,对于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假设,有什么相关联的不可控因素,短期目标和长远影响的确定以及执行的基本方法等等。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实际已经学习到设计思维中的辩证思考方法、“痛点”分析方法,设计与市场的关系、设计与用户的关系以及部分设计心理学的知识。
4.3课程阶段三:制作模型与测试模型
该阶段主要是将设计概念视觉化,并且通过产品模型的测试重新审视产品概念,及时进行改进调整。在这一阶段学生们根据调研结果设计APP方案,包括整套界面、图标及高保真原型设计及制作,所涉及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界面设计、icon设计及软件制作。此阶段侧重培养学生用设计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用创造性思维和视觉语言解决问题,根据上一阶段发掘的设计“痛点”将思维围绕痛点发散出去,寻找最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将概念视觉化。
5 结语
设计的生命力在于它是直接反映和作用于现实生活的,它的应用性应该是十分明确的,要具有艺术性,但同时也要确保它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合理性。对学生设计思维训练的欠缺导致学生不能系统的对设计形成完整科学的认知,只学会了设计的基本技术却没有掌握设计的能力,设计的作品很难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用项目全案设计的方式进行设计思维的教学,将思维能力与设计能力结合,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参与到设计的每个过程,使学生能了解到完整的设计流程。将设计思维等方法论融入项目中进行讲解,通过“做中学,学中做”有助于学生理解晦涩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对课程的参与感。除了教授传统的设计原理与技巧之外,更多的培养学生设计思维,通过培养设计思维才能从根本上让学生设计出符合社会需求,具有时代特征的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