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育人理念在设计类课程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

2020-12-29张婷卢国英

工业设计 2020年11期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应用

张婷 卢国英

摘要:文章基于布鲁姆教育目标理论和知识、能力、素质KAQ模式,通过文献综述、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案例研究和相关课程实践,提出思政育人理念在设计类课程混合式教学中的“三横二纵”应用思路。“三横”即线上学习和线下课堂互动的混合式教学结合项目课程设计;“二纵”即在专业教育显性育人的同时,将思政教育隐性融入,培养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

关键词:思政育人理念;设计类课程;混合式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0)11-0044-02

混合式教学是在互联网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可以将知识性的内容移至线上,将实践性的内容放在线下进行,这为深化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近年来,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日益成为趋势,面对大量实施的线上教学和混合式教学,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设计类课程教学亟待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索。

1 混合式教学概述

混合式教学是指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媒体技术,提供与适当的学习环境相契合的资源和活动,让不同的学生形成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最早是以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简称MOOC)的形式,于2013年大规模引入中国高校。2015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慕课被赋予了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形成爱课程、超星、智慧树、学堂在线等多个网络教学平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形式摈弃了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单向传授“满堂灌”的弊端,将可以重复复制的知识性内容放到网络平台,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教师将课堂时间主要用于知识的梳理和深入讨论,能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 思政育人理念在设计类课程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对于设计类课程来说,理论结合实践是最常见的形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解决过去课程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例如打破课堂时间和知识点完整性上的限制,能够就具体设计案例展开深入探讨,有利于学生作业的辅导,以及项目制教学的实施。

不同于传统思政课程,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更多体现在润物细无声的隐性育人过程中。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单纯强调其政治功能,不能与所学专业紧密结合。长期以来,各门学科的思想价值不能得到充分挖掘,在教育理念和实践上不能很好地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统一起来。将思政育理念应用于设计类课程混合式教学当中,可以让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道理与实际设计经验、工作经验相融通,将道德规范认知内化于人的经验思维中,从而满足社会的需求。

3 思政育人理念在设计类课程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思路

布鲁姆教育目标理论将教育目标分为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分为六个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布鲁姆认为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所有的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KAP教育模式强调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培养学生。知识包含理论的书本知识和实践的经验知识两个方面;能力指学习、应用和创造知识去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素质是一种充分表现个人思维方式和行为修养的内在品质。在此基础上,21世纪初,同济大学提出了素质教育的KAP模式,即大学教育应该塑造学生知识、能力与人格(Personality)的三者统一。无论是素质还是人格的提法,所关注的都是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其成为适应新世纪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

基于布鲁姆教育目标理论和知识、能力、素质KAQ教育模式理论,通过文献综述、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案例研究的方法,结合《版面設计》《视觉传达》《产品系统设计》的课程实践,提出思政育人理念在设计类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思路(图1)。将教育目标分为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线上学习和线下的部分课堂教学内容主要帮助学生建立课程知识体系,线下的部分课堂互动和课程设计共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应用思路基本结构为“三横二纵”:“三横”包括线上学习、线下课堂互动和课程设计。线上学习包括观看视频/APP、学习补充资料、完成单元测验和参与在线讨论;线下课堂互动包括内容梳理、案例讨论、课堂测验、作业布置、作业讨论和作业辅导。两者构成混合式教学的基本模式,对于设计类课程来说,依托于项目实践的课程设计教学也非常重要,包括背景调研、概念设计、方案遴选、深入设计、原型制作和作品汇报,这块内容主要通过线下进行。“二纵”包括显性育人和隐性育人,前者体现专业线,后者体现思政线,两线并行,将课程培养目标中的知识、能力、人格的教育加以贯彻。在线上学习阶段,包括思政主题融入案例和讨论;在线下课堂互动阶段,包括育人理念引导、案例深入讨论、专业思维训练和思政作业选题;在项目实践阶段,包括培养社会责任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动手能力、培养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4 思政育人理念在设计类课程混合式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4.1思政育人理念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学理念,将思政育人理念融入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体现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例如《版面设计》课程基于KAQ模式,将课程教学目标分为“知识、能力、素质、成长”四个层次:知识层面要求掌握版面设计的基础知识,主要通过线上学习,线下展开知识点梳理、提问和讨论;能力层面要求掌握版面设计的形式美法则和排版技能,主要通过线下课堂讨论和作业辅导;素质层面培养设计师严谨理性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修养,主要通过线下课堂讨论和项目实践;成长层面培养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主要通过项目实践过程中的思维训练和习惯养成。课程目标将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个人素养有机融合,结合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过程中不断融入的隐性思政教育,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

4.2思政育人理念在线上教学内容中的应用

根据混合式教学特点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深化,线上教学部分主要是知识维度的教学内容设计,对应布鲁姆教育目标的记忆和理解。线上教学融入思政育人理念主要通过典型案例和线上专题讨论,除了补充时政热点、公益主题、传统文化等方面的设计作品分析和讨论,还贴合学生生活学习内容精心设计案例,做到隐性育人、潜移默化。例如,《版面设计》课程将《辛德勒的名单》电影片段作为有彩色和无彩色章节的学习资料,使学生深刻领会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一堂课的长度不再是45分钟,而是被切割为更小的知识点,原课程的一讲内容被分割为3—5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的视频时长在5—15分钟左右,按照知识点重新编辑PPT、拍摄微课视频,上传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学习。例如《视觉传达》课程原为16讲教学内容,经梳理后形成26个知识点。结合网上教学资源选择教育寓意丰富的内容作为线上学习补充资料,包括PPT课件、视频公开课、参考教材、学习笔记等。设置每单元的线上测验和专题讨论,及时掌握学生线上学习情况,反映出的问题也能在线下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解决。

4.3思政育人理念在线下课堂互动中的应用

线下教学部分主要是认知过程维度的教学内容设计,在课堂上可以围绕重难点部分展开更深层次的学习和讨论,对应布鲁姆教育目标的应用、分析和评价,而创造则主要体现在围绕特定主题的项目制教学中。线下教学融入思政育人理念主要是通过育人理念引导、案例深入探讨、专业思维训练,以及将思政内容融入作业来实现。课堂上不再采用“填鸭式”教学,而是对重难点部分展开深层次学习,鼓励学生思考、讨论和发言。例如《版面设计》第一讲《版面设计概述》的线下授课围绕线上举例的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因抄袭而取消获奖资格的案例展开深入讨论,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引起学生的警醒,通过组织课堂讨论,厘清设计中借鉴和抄袭的区别,从而引出“做原创的中国设计,做负责任的中国设计师”这一思政主题。这样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4.4思政育人理念在項目实践中的应用

线下项目实践对应布鲁姆教育目标的创造,思政育人主要通过思政主题融入作业,以及学生分组完成作业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在项目制教学中,通过引入真实用户,开展社会调研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例如《产品系统设计》课程邀请老年用户加入学生团队,根据不同的设计选题,在超市、公园、医院等地点展开社会调研,围绕关键问题点展开创意设计,并邀请老年用户给予评价和反馈。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会用不同的视角看待特殊用户,也能看到自己的设计给特殊群体带来的改变,由此产生了通过设计改变社会的美好愿景,提升了社会责任感。同时通过项目制教学,学生之间培养了默契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不同阶段的实物模型制作,加强了实践动手能力。

5 结语

通过“三横二纵”应用思路,将思政育人理念系统融入设计类课程混合式教学,依托信息技术革新带来教学手段的创新,响应新形势下混合式教学的实际需要,贴合设计类课程线上知识维度学习和线下认知过程学习的特点,结合项目制教学特色,将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到实处,从而为培养新形势下的设计专业人才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猜你喜欢

混合式教学应用
混合式大学英语教学实证研究
离散数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浅论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高职思政课评价体系的构建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