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考量多重因素 促进经济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
2020-12-29史彦泽
史彦泽
2020年第21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4月10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结合疫情防控情况,对涉及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性地思考,从发展战略的高度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格局、产业链供应链、城市化、科技发展、人与自然关系、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指明了我国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对进一步完善我国战略布局,顺利通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考,成功化危为机,抓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综合考量内外变化扩大内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之多的骄人成绩,关键在于我们快速且深入地融入到国际市场中,参与了国际大循环,抓住了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作为“世界工厂”,中国从全球贸易体系中获取了相对廉价且丰富的生产资料,全球配置资源加上我国强大的加工能力让中国商品的比较优势在全球市场上凸显。通过积极参与垂直分工,我国从全球分工合作中获取了巨大的发展红利。但目前,由于部分国家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盛行,逆全球化态势明显,我国对外经贸合作中遇到的争议和困难越来越多。且由于我国在以往的国际经贸合作中,有效实施“干中学”策略,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方式也逐步从垂直分工变成水平分工,与发达国家的竞争变得更加频繁,摩擦也就不可避免。在这些变化之下,我国继续依靠国外资源和国外市场的不确定性开始上升。另外,在外部环境变化的同时,我国国内的情况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导致加工业的价格优势逐步消失,“世界工厂”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也越来越急迫。在综合考量内外变化的基础上,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逐步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是我们应对变化的措施,也是我国经济长远健康发展的必由路径。
综合考量长短板重塑链条
在疫情影响下,我国产业链和供应链进行了一次实战状态下的壓力测试,既成绩斐然也暴露出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对自身的产业链供应链进行重塑,最大程度上发挥其优势,同时弥补其劣势。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在部分产业中居于领先和被依赖的地位,在这些领域我们要“拉长长板”,用独到的技术和全产业链的优势来巩固业已存在的优势,用线上经济和国有企业去做大优势;而在关系国家安全领域和节点的产业里,我们不可能完全依赖外部供给的,必须有自己的国内生产供应体系,在涉及根本问题的领域里,如粮食和实体经济,更是要坚定以我为主的信念,坚决实现自我循环,“补齐短板”,做到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确保产业安全。因此,在综合考量长短板的基础上,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是确保国家产业安全、国民经济安全的必然选择。
综合考量点面关联促城市化
城市化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潜能的重要来源,从过往的城市化中,中国经济获取了巨大的红利。但也必须看到的是,城市化道路选择的不同,带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仅仅关注城市规模效益,甚至只关注中心城市的规模效益,大量资源就会向中心城市进行集聚,大城市的“虹吸效应”越加明显,这导致小城市的资源和人口逐步转移,而大城市却因为没有足够的公共服务供给变得负担沉重,逐步形成了城市规模“摊大饼”、城市同质化、公共卫生服务承载能力不足等问题。究其根本还在于没有从更长远的角度,没有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目标”“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从长远计,我国将走向人的城镇化,依靠人、为了人,更加关注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这样的城镇化是更高质量的城镇化,是更高品质的城镇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优化空间结构,调控我国城市的资源集聚方式。一方面,要在已有城市化成果的基础上,增强中心城市的承载能力,促进中心城市“增长极”这个点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关注郊区新城、郊区化发展,用“点”带动城市群“面”的发展,用“一点”带动“多点”,推动多中心、多城市群的建设,用周边城市“多点”和“面”来舒缓中心城市“点”的承载压力,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城市生活带来的便利性和宜居性。这更加符合人的城镇化的要求,有利于最终彻底实现人口市民化、素质市民化、同城同待遇的目标。
综合考量质效结合调优科技资源配置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成为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创新优势逐步成为催生新发展动能的主要来源。除此之外,科技创新对满足我国人民高品质生活需要和构建新发展格局都有巨大的益处。这就必然要求我国加大力度投入科技创新领域,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但这种投入往往就要受到可投入资源稀缺的约束,所以,投入和产出就要讲究质效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增加科研经费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提高,研发实力进一步增强,但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研发投入的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结构适配性不高。科技创新带来的成果未必是市场最需要的、国家最需要的、人民最需要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调整优化科技投入和产出结构”,这就是要从质效结合的角度上提升我国中长期科研投入与产出的适配性,将有限的资源投入转化为高效的科研产出,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提升其对经济发展的动力驱动水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用问题和具体目标来引导科技投入的方向,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要重视顶层设计,通过优化基础研究布局,将科技创新的源头基础研究体系壮大起来,解决我国面临的“卡脖子”技术问题,从源头和底层把我们的科技创新体系壮大起来;要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一方面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发挥我国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对市场失灵、企业不愿意投入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通过这些质效结合的举措,充分利用有限资源、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让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
综合考量人与自然谋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生命共同体关系也决定了二者和谐共生则共存,冲突对立则共亡的命运。要清晰地认识到,生态是塑造文明、促进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对大自然的残暴最终伤害的是人类本身。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再一次提示我们“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之后,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这体现了我国发展理念的转变,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在自然面前,我们必须把经济活动和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边界和底线”内,在中长期坚持采用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范式来推进高质量发展。要破除“算小账”的做法,长远发展不是建立在牺牲自然、破坏自然的条件下,而是综合考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的新发展,只有这样的发展才更有益于国家的发展,更有益于人类自身的发展。
综合考量上下贯通强公共体系
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放眼长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针对疫情防控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不足,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是一个短期的工作,关键在于要立足长远。而在立足长远的工作中,关键还在于要有长远的眼光和上下贯通的一致行为。不能因存在一时侥幸的心理,就放松了对公共卫生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基层政府,直接面对群众,即便财力有限,也要千方百计想办法保证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备性,只有这样才可以做到从下到上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应对。另外,要进行顶层设计。这将在最大程度上促成上下一心的贯通之力,加快建设我国更加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只有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预警响应机制,才能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切实在中长期内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我国未来发展的道路充满希望,但也充满了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多重因素的综合考量,更加关注长远策略。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国家也是同样,加强对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谋划,将有利于我们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
(作者单位: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
責任编辑/张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