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发展农业农村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020-12-29王拓
王拓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两个一百年”交汇之际,在我国即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特别重要的,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会议。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今后一段时期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遵循。
一、领会新发展阶段的重大决策
一是肯定过去成绩。“十三五”期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各级党委、政府及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和历史性突破,圆满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切实保证了粮食安全,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使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又进一步,农民收入提前实现翻番目标。这些成就为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应对国内外风云突变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看到当前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一个争取战略主动的关键期,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以战略的眼光看清形势、把握规律。在令人瞩目的成绩面前,也要看清我国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比较大,农村民生保障还有短板。三是做出重大决策。全会强调的“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正是基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准确把握。从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来看,现代经济体系包括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要建成这样一个新型的经济体系,农业现代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是其中的一个短板弱项。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农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我们应深刻领会,迅速适应新时期的时代特征,补齐短板弱项,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
二、贯彻新发展阶段的重大部署
一是明确发展方向。全会对“十四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主要目标以及重大战略,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在新的发展阶段,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重大举措,尤其针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相对缓慢、滞后的短板弱项做出了“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部署。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应全面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新的发展阶段融于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贯彻落实“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部署,要把全会精神贯穿于人员配备、要素供给、公共服务、政策导向以及资金流向等各个方面,使农业农村真正得以优先发展,乡村振兴得以全面推进。三是建立健全體制机制。为促进以工补农、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在巩固脱贫攻坚的丰硕战果的基础上,要加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探索建立完善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并制定针对性、实效性强的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升机制,切实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三、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格局要求
一是构建双循环新格局。全会强调,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主要强调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去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国内消费升级为牵引,促进各个产业发展,进而促进国内外协调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辟了新的路径,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仅可以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可以让我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发挥新的竞争优势。二是农业农村有力支撑。在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农业农村的发展是一个基础支撑和关键变量。国内消费即“内需”,是国内大循环的驱动核心。中国是拥有14亿人口的农业大国,我国的农村是广阔的、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农民收入的增加,就会释放强大的消费潜力,是国内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国内大循环除“内需”外还应关注“流动”,农村不仅是需求侧,同样也是供给侧,高质量的农产品和乡村旅游推动着乡村经济的蓬勃发展,而农民增收了,有钱了,还会去城市消费,这样的“流动”才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动态系统。三是做“大”格局“主体”。国内大循环关键是“大”,作为新发展格局中的“主体”,国内大循环主要承担着中国经济体的支撑作用,所以国内循环必须尽可能地做大,只有足够大的容量,才能驱动我国的经济发展,进而与国际相互作用并带动周边国家甚至全球的经济发展,要解放思想,放眼全域,促进城乡两大空间有机融合,建立足够“大”的流动、循环市场,才能符合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空间要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已经明确“十四五”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我们要认真领会全会精神,切实把全会各项部署落到实处,坚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谱写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新篇章。
(作者系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讲师)
助理编辑/张佳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