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在教育里的生命
2020-12-29许燕平
许燕平
《我的教育故事》来白于永正老师的病塌杂忆,既是他对往昔岁月的同味,也是他留给我们教育人的宝贵财富。书中一个个故事读来质朴、纯粹,漫步于字里行间,总能收获直抵内心的温暖和感动。
于老师情系教育,即便在病榻之上,所思所想也离不了与孩子们相处的一幕幕,让人感动至极。于老师认为:儿童的成长离不开活动,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如果说,没有艺术的教育是殘缺的教育,那么,没有活动、没有游戏的教育,则是压抑的,甚至是摧残儿童成长的教育。于老师会育人,更懂得利用活动育人。他带领孩子去游泳,组织“军营一日”活动,和孩子徜徉于大余乡广袤的田野,陪着他们在秋日的阳光下赏菊……一个个活动的背后,则是教师的匠心独具,是孩子的拔节生长,更是孩子们童年的珍贵同忆。于老师在育人的过程中一直坚持中庸之道,他说:“所谓中庸的智慧,说白了,就是做事要把握好度,我的教育故事都是用中庸的智慧写成的。”读到这儿,我不禁想起《论语》中的“君子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我想,教师若能做到“君子三变”,一定是拥有“中庸智慧”的师者了。记得刚参加工作时,有一位老教师告诉我:让学生又爱又敬的老师是最具有教育魅力的。同想20年来的教育路,确实如此。对学生只知关爱而不作要求的教师,会让孩子恃宠而骄,失去了对师者的敬意,教育效果也会打折。过度严厉没有温情的教师,会让学生敬而远之,不亲其师难以信其道,教育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育人上,于老师是拥有大智慧的老师。在第一辑的故事中,最让我感动的是《红领巾的故事》。于老师白血病复发,天天发烧,一群学生到病房看望他,大家同忆起学生时代与老师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学生走后,于老师伴着这些同忆入梦,在梦中续写着他和学生的新故事:上九里山采中草药,到云龙山讲故事,在教室上课……于老师在重病之际对教育的眷恋,对学生的深爱,只能在梦境中实现了,让人读之唏嘘不已。于老师的教育不空虚,因为他有情,他的情无处不在。
于老师是全国知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他的教学智慧只有在课堂上,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才能熠熠生辉。在第二辑中,于老师所谈,大多是读书与写字的教学,都是最朴素的语文教学之道。他在书中这样写道:“老师们,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努力,从写好一个生字开始,进而写好每个生字。努力,从朗读好一篇课文开始,进而拿到一篇课文便会望文生情。努力,从上好一节课开始,进而上好每节课。努力,从读一本书开始,进而养成读书的习惯,成为习惯的‘铁杆粉丝……我坚信,走着走着,花就开了。当花儿一朵接着一朵在面前绽放,我们只会收获喜悦,而不会收获倦怠。”
于老师认为: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要从强制性的规定开始。《朗读学》一书的作者张颂先生说:“只有朗读才能走进文章情感的深处。”于老师深谙此理,朗读成为他语文教学紧抓不放的、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手段。他认为儿童的语文是朗读的语文,是动态化的语文,要讲究变化,要生活化。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他范读《第一次抱母亲》的视频,他融深情于文字,用声音赋予了文字生命力。在他的朗读下,母亲的慈爱、坚韧如在眼前。让人记忆深刻的是,文章一读完,于老师就忍不住擦拭眼角的泪水,小声啜泣。这一幕深深打动了我,也让在备课中十分迷茫的我找到了教学的方向。
素质教育,其实就是教师素质的教育。教师素质高,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课堂纪律不好?最好的办法是把课上精彩。“猜猜,我会说什么?”是于老师游戏化的语文教学故事之一,从这个故事中,我看到了于老师教学的智慧。他了解儿童的心理,将学习任务进行了艺术包装,给孩子们带去了新奇的感受,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学习时劲头十足。我在教学拼音时也常采用这种方法,让学生看口型猜老师的发音,学生乐在其中。。猜”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不是为游戏而游戏。“看谁写的和老师一样”是于老师游戏化的语文教学故事之二,与故事一有异曲同工之妙。
人总是习惯在行走中同头望望来时的路,于老师也不例外。第三辑是于老师对白己小学老师的同忆,这些老师的人品、才华、智慧让他终身难忘。张敬斋老师的热情、博学,徐国芳老师的智慧、幽默,白晓云老师的高明,王其欣老师的激励、欣赏,都给于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响了他的一生。于老师能成为一代名师,这些老师都做出了师者的榜样。
病榻上的于老师终归同到了现实,第四辑的病中“吟”让人泪目。于老师的“吟”中,有他患病之后的乐观、幽默,有与病魔作斗争的勇敢、坚强,也有病情复发之后直面死亡的淡然、从容。只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才能孕育出足够的心灵力量去面对痛苦和死亡,于老师在人生的课堂上又给我们上了一课。
读着于老师女儿于然写的后记,任泪水滴落在泛黄的纸页上。于老虽然已经逝去,但是他的生命在文字中延续,他的生命长在教育里,活在教育里。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新桥城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