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风趣语言,感受语文魅力
2020-12-29谢芳
谢芳
【摘要】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安排了“感受风趣语言”这一语文要素。这一语文要素首次出现并以独立的体系呈现在教材中,一时给大家带来教学上的困惑。文章分析这一语文要素的编排,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感受风趣语言编排分析教学建议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安排了“感受风趣语言”这一语文要素,这一语文要素在其他小学语义教材版本中未曾出现,即使是统编版教材中也独此一个。于是如何解读、如何实施等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
一、统编教材中“感受风趣语言”的编排特色
1.“感受风趣语言”的语文要素是一个“孤独者”。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3-6年级中安排了69个语文要素,这么多的语文要素看似杂乱无章,其实它们大部分都是按一定的体系分年级安排在教材中的,如“阅读策略”类的语文要素在小学阶段安排了四种类型,即“预测”“提问”“提高速度”“有目的阅读”,这四种类型根据难易程度有序地安排在三至六年级的教材中。然而,“感受风趣语言”这一类的语文要素在小学阶段只安排了一次,即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导语中,像一个“孤家寡人”。这样的安排,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习任务非常艰巨,因为学生既没有相应的学习经历,又没有巩固与提升的机会,所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很难有效地完成这项任务的学习;从教师的角度来说,“风趣的语言”虽不陌生,影视媒体随处可见,但其“教学”却是陌生的,因为一线教师对这种语言的教学探讨较少,还未形成有效的教学路径,故而难以把握。
2.“感受风趣语言”的教材内容是一个“集装箱”。
据《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风趣的语言”就是有趣而引人发笑,使人愉快、使人感到有意思且意味深长的语言。为了凸显这一语文要素,为了让学生全方位感知这一要素,更为了学生获得相关的言语技能,教材的编排者煞费苦心,努力地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选取了素材,具体内容包括了文言小说、散文、科普文、笑话、漫画,这些内容的选材角度非常广泛:既有古代的,又有近现代的;既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既有反映儿童生活的,也有反映社会现实的;既有短小精悍的,也有洋洋洒洒的;既有体验感悟的,又有仿写创作的……总之,编者想在有限的篇幅里,尽可能装下最丰富的内容,尽量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感知风趣的语言,并从中获得言语能力。正因为编者有这样的想法,导致了这一单元的教学难度增加,既要考虑文本的白身特征,又要凸显风趣语言的感受与获得这一教学主旨,故而难以被教师与学生把握。
二、统编教材中“感受风趣语言”的教学建议
1.聚焦“感受”,关注学生的体验
这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风趣语言”,就这一语文要素而言,它的核心过程是“感受”,核心内容是“风趣”,所以此单元教学的一个重要关注点就是引导学生去“感受风趣”,以《杨氏之子》为例。
(1)聚焦风趣,凸显“感受”的亮度。
《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小短文,教学时,我们要淡化文言文的文体教学,而要聚焦孑L君平与杨氏子的机智对话。首先我们要用较为简练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文言义的意思,让学生轻松进入文本,然后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孑L君平与杨氏子的机智对话。
当孔君平说H“此是君家果”时,我们应引导学生关注孔君平的言外之意,并给予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理解孔君平的言外之意——孔君平拿“杨梅”和“杨家的姓”开玩笑,说杨梅是杨家的孩子。此时,我们不要急于呈现杨氏子的应答,再次给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让学生找出应答的方法。当学生找出若干種方法后,再呈现杨氏子之言——“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接着通过学生白己的应答与杨氏子的应答进行比较,来认识杨氏子应答语言的风趣——既“针锋相对”地同应了对方的问话,又委婉含蓄,不失礼貌。这种直接聚焦风趣之语的教学,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到风趣语言的妙用,定会在学生潜意识里生根,进而促使他们去关注和学习风趣语言。
(2)渗透技法,挖掘“感受”的深度。
“风趣”语言的技法,虽不在教材规定的教学范畴之内,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适当渗透一些简单技法,可以帮助学生初步理解一些技术层面的运用。
当我们对学生的应答与杨氏子的应答进行比较后,还应更进一步,询问学生:“杨氏子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作出如此精彩的应答呢?他用的是什么样的方法呢?”以此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点拨:孑L君平是用“姓氏特点”与“动植物”之间的巧妙组合,来形成“杨梅是君家果”的戏弄效果,而杨氏子之所以能够快速作出反应,也是套用孑L君平的语言技法,即“姓氏特点”与“动植物”的组合——“孑L雀是夫子家禽”,为了不失礼貌,又加上了“未闻”两字,正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从而能够快速作出风趣应答。有了技法的渗透,学生对风趣语言的理解与感受就会更深一步。
(3)实践创作,拓展“感受”的广度。
统编教材中“感受风趣语言”这个内容除“口语交际”外,都是以书面语言的形式存在的,这种形式不利于“风趣语言”在真实场景中运用。为此,我们要打破“书本”的局限,带领学生进入“真实场景”中,去模仿、改编、运用,去真实感受“风趣语言”实际运用的广度。
再如《杨氏之子》教学时,当学生领略到文本中的风趣对话的技法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改编文本,将其变成一个古代版的课本剧,即让学生模仿剧中的经典对话——“此是君家果”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将“白己的姓氏”与“动植物”形成某种关联,去改编这个小剧本,相互“戏弄”,相互调侃,让它成为学生运用语言的训练场。
我们也可以在《口语交际》《漫画趣说》的环节中,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整理相应的风趣语言,并让他们在课前提炼、编撰,然后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进行展示交流,扩大学生理解感受运用的广度。当然,如果有条件的话,我们还可以利用学校的班级展示台、校园文艺演出、节日联欢等平台,引导学生或模仿“语言类”小品,或有意搜集经典笑话,或白行创作风趣类的语言,让他们在具体场景中模仿、搜集、创作“风趣语言”,从而使风趣语言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2.聚焦“语言”,关注学生的习得
尽管这一单元的内容丰富,涵盖广博,但它的出发点是为了学生经历多样的风趣语言体验,获得相关的言语经验,以便日后形成相关的语言表达。正如温儒敏说过:“语文的学习,重在语言。”所以此单元教学的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经历风趣语言的学习过程,初步领会并能初步掌握风趣语言的运用。为此,我们不妨从三个层面展开:
(l)围绕“词句段运用”,培养学生语言的趣味表达。
教材编写者在《语文园地》栏目中设置了“词句段运用”,旨在培养学生语言的趣味表达。在教学此“句段”时,我们可先呈现两组句子,分别是“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两组句子进行比较,感知第二句的表达优点;接着引导学生概括提炼第二句的表达特点——“先点出要描述的事物或人的特点,再用另一种相似的人或事物进行形象化的描述,从而达到趣味化的效果。”最后,带领学生根据教材中呈现的三个情景进行趣味表达的练习,以帮助学生获得趣味表达的方法。当然,《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只是这个单元关键语句训练的彰显,仅仅抓住这一环节是不够的,还要把它渗透到各个文本教学之中,以便让学生有更多的训练,提高这方面的表达能力。
(2)围绕“漫画的启示”,拓展学生语言的趣味视角。
“漫画的启示”是一篇习作内容,它是基于风趣与语言两要素的融合而编排的。学生要写好此类文章,首要任务是发现漫画的意图,为此在教学时,我们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趣味视角,培养学生发现可笑的眼力。比如我们在分析第1幅漫画时,可引导学生去寻找:“铁锹、小树苗、滴水的水壶之间有什么关联?坐在小树苗下的人的行为和画中的对话有什么关系?“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此人的言行违背常理,所以显得非常可笑。在分析第2幅漫画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人的行为与告示牌之间的错位关系”,揭示出社会上有一种“睁眼瞎”的可笑可悲之处。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作文的构思与表达练习。世上不缺少美,缺少是发现美的眼睛,培养学生风趣语言的过程也是如此,我们只有关注到这一层面,才能帮助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去发现、去体验生活中多样的风趣。
(3)围绕“自我的调侃”,培育学生语言的趣味心理。
面对误解,我们总得有一个排解方法,才能维系心理的平衡,白我调侃不失为一种方法。《童年的发现》中的“白我调侃”就可为学生提供一种借鉴之策。此文用风趣的语言,记叙了“我”9岁时的一个发现,然而“我”的发现卻遭到了老师的批评,这种无妄之灾的批评,常常会引起学生的感同身受。为此,我在教学时,先针对小作者遭受的批评,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帮助他找出化解之道。有的学生说可以课后向老师解释,有的学生说忍受一会儿就过去了,有的学生说请其他同学帮助解释……我又问:“在这个过程中,你们的心情会怎样?”学生说:“难过、伤心、委屈。”“如果你们按照小作者的方法去试一试,心情又会怎样?”学生试过后同答说:“好像不怎么难过了。”于是,我就告诉孩子们,白我的调侃有时候也是一种平衡心情的方法,有助于我们趣味化解尴尬,适当的时候可以用用,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感受风趣语言”这一语义要素首次出现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需要我们全体教师共同研究、共同实践,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洪泽湖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