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经管战略下财经类高校教学科研协同育人分析

2020-12-29周凤珍余红艳储德银

高教学刊 2020年27期
关键词:科研协同育人教学

周凤珍 余红艳 储德银

摘  要:信息时代的到来对财经类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与之前工业经济时代对财经类人才的专业知识单维度要求相比,更强调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性改造,也使教师的角色定位正在发生变化。因此财经类高校纷纷提出了以满足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为中心的新经管发展战略,旨在培养适应新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管理人才,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然离不开科学的认知以及相关制度建设,因而基于信息时代的新經管战略背景下,探讨财经类高校教学科研协同育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经管;教学;科研;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7-0009-04

Abstract: The arrival of the information age has put forward new challenges to the talent cultivation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ies.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single-dimensional requirements for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talents in the industrial economy era, more 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 cultivation of thinking and problem-solving ability. The role of teachers is also changing. Therefore, universities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have put forward a new strategy centered on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 aiming at training economic management talents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is goal necessarily depend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effective mechanism. Therefo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management strategy in the information ag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innovative mechanism of cooperative education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 finance and economics universities.

Keywords: new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eaching; research; cooperative education

一、研究背景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与经济社会和教育教学的融合度日益加深,对财经类高校的人才培养尤其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提出了新要求。由于信息时代下的新经济、新管理对经管类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只有具有丰富的应用型知识、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而高等财经类高校担负着培养新经管人才的历史使命,“以教为中心”的传统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显然已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能力发展的需求。基于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对经管类人才培养的深刻认识,安徽财经大学于2018年提出了“新经管”发展战略,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及学科专业建设等方面的创新改革,以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更高要求的创新性人才,期望在尊重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发展规律以及学科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融合基础上,改革优化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为社会输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的经济管理类专门人才。但这一切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和认识上,必须建立相应的机制才是目标实现的可靠保证。

从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手段来说,离不开教学与科研,高校处理好教学科研关系对于人才培养而言至关重要,然而多年来我国高校过于重科研而轻教学的问题一直存在。徐君(2009)认为无论是研究型高校还是教学型高校,[1]都普遍存在着教学与科研失衡现象,主要致因在于政府政策、高校的经费体制、考评机制等六方面,建议创新教学与科研管理激励机制,促进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李永安(2016)认为当下高校重科研轻教学、弱化人才培养的问题突出[2],深层次原因在于科研活动所带来的效益产权更为清晰,提出应通过产权激励促进教学科研协同发展。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教育的办学形态、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3],要更好地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创新机制促使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协同发展。因为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不仅推动着传统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对高校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财经类高校,除了要求学生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与之前工业经济时代对经管类人才的专业知识单维度要求相比,信息时代的要求发生了质的变化,因而财经类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与时俱进,包括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等各个环节也必然要进行相应变革,重构基于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教学科研协同育人机制才能适应时代要求,化解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教学科研失调或割裂问题。

二、新经管战略下财经类人才培养的教学科研关系分析

(一)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基本方向

培养人才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联系科研的原则。与理工类自然学科的科学实验相比,财经类学生的实验室就是整个大社会,财经类课程教学是学生从某种视角认知和解读社会现象的一把钥匙,大社会中的各种现象与问题常常是多变而充满了不确定性,其背后的原因也常常是各种因素相互交织错综复杂,要深刻把握其中的规律性,必须借助于抽象的理论思维能力。所以只有针对一定的問题,在一定的范围内,启发学生系统观察独立思考,才能在林林总总的社会现象中,经过分析、整理和融会所学的专业知识,提高对社会经济现象内在因果关系的认识,在实践中探索合理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可见财经类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与科研训练有着密切的关系。必须创新机制纠正实践中教学与科研疏离甚至割裂问题,促使教学科研有机结合协同育人,否则很难大量培养出契合于时代要求的创新性人才。

随着未来智能技术的普及,对人才的要求不只是要掌握那些基础的、恒定的人类知识,更要具有开拓创新能力。财经类高校要培养普遍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就必须使学生摒弃传统的背记式文科学习模式,开启以观察、发现和思考问题为培养核心的新模式。这意味着财经类高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更要侧重创新性思维能力训练和引导,这就要做好两个维度或两个层次的有机统一,即传授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前者是基础后者是提升。从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手段来说,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形成合理系统的知识结构和体系,而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科研活动。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财经类人才培养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根本途径。因为教学所传授的相关专业知识为开展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而科研过程的训练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媒介和催化剂。有关研究也表明,[4]美国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教学与科研实践的高标准和严要求。

(二)信息时代财经类人才培养将更倚重于科研

1. 信息时代对财经类人才的要求分析

“互联网+”的信息时代正在改变着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尤其是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无疑将减轻或取代大量的人工劳动。传统办公环境条件下的财经类工作,工作人员的大量劳动都消耗在信息收集、归类、储存、查阅、上传下达等方面,而信息技术时代下数字化的信息收集、处理方式,使财经类工作中的这类工作变得极其简便、快捷和高效,完全摆脱了传统重复繁琐的工作模式;未来甚至可以说在IT技术人员的帮助下,财经类工作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因此,信息时代的财经类工作对从业者的核心要求就是要“想”,“想”就是要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做出正确预判和决策,拿出好主意贡献金点子,也就是应在信息技术之前的环节而有所作为。财经类工作要处理的经济社会问题复杂多样,又不可能像自然领域那样,一旦攻克可以跨越时空普遍适用,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找到比较适当的解决方案,可以说创新性思维能力将是信息时代对财经类工作者的最基本要求。

与之前工业经济时代下对财经类人才培养的专业知识单维度要求相比[5],信息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发生了质的变化,不仅要有知识,更重要的是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虽然智能技术能够替代一些常规性工作或辅助人们决策,但毕竟是“工具”,没有自主创新破解难题的能力,所以,区别于以培养知识、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传统教育体系[3],创新能力是信息时代赋予财经类人才培养的新型人才观,也将是财经类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财经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必须面对信息时代的人才培养战略要求,如何才能培养更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目前我国财经类高校已纷纷调整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方案,普遍着眼于将学生培养成为复合创新型人才,即培养既具有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又具有敏锐创新意识和较强创新能力的财经类人才。那么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之后,努力探索其实现机制就尤为重要了。

2. 科研训练将是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

信息时代几乎一切知识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查到,改变了财经类高校传统教学生态环境,“互联网+”衍生出的慕课时代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教与学的新方式使财经类高校教师在由主讲向辅助转化,教师对于学生的主要作用将是传授读书经验、引导学生读书,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最好的抓手就是科研活动。科研过程使学生静下心来思考,经过资料查阅、拷问甄别、借鉴取舍等学习和思维过程,逐渐理清自己的思路形成新观点,然后撰写论文展现科研成果。可见整个科研求索过程中离不开缜密的逻辑思维以及有效阅读,而在阅读大量文献之后知识水平也就自然增长了,而且批判思考、合作沟通以及交流表达等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尤其是科学研究实践过程的历练,使本科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研究的范式、基本程序与规范,对于他们工作后独立开展工作极为重要。因为财经类工作对象充满了不确定性,探索其解决方案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科研活动,遵循科学研究范式有助于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另外,科研训练过程除了历练学生的自主创新素养以外,还有助于学生增强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提升自信心,并且会收获一种独特的成就感,这种体验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探索精神的养成,也正是信息时代人才培养的核心点。

三、构建教学科研协同育人机制的思考

慕课等教育教学新形式的出现,折射出信息时代互联网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性改造,面对“互联网+”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深刻影响,财经类高校的育人机制模式也必然要做出相应调整。教学与科研是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环节和抓手,如何构建教学科研协同育人机制值得深入探讨。

(一)充分认识信息时代教师角色的适应性转变

传统的人才培养手段主要依赖于教师上课,教师的角色定位也主要是讲好课即所谓“站好三尺讲台”。而信息时代“互联网+”对财经类高等教育最大的冲击就是传统教师教学工作的内涵[6]。打开“中国大学MOOC(慕课)-国家精品课程在线学习平台”,就可以搜到大量优质的线上教学资源,以财政学课程为例,就有多所国内著名财经类高校,比如东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所推出的高质量的课程教学资料,多达八个慕课资源可供选择,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实现线上开学,很大程度上受益于这些网上资源,这一点相信都有体会。疫情过后,时代发展的规律必然会继续推动传统课程教学方式变革,更积极地探索线上课程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使之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助力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这种教学模式的开启,意味着学生可以利用线上教学资源自主学习,主要依赖教师课堂灌输的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必须向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探索性和协商性学习模式转变[7],由此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不得不从主讲者向辅助者转变[8],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时代要求。

(二)教师层面的教学科研结合模式分析与机制构建

关于财经类高校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模式,不少人认为教师这个群体中,每个人各有所长,有擅长教学不擅长科研的,也有擅长科研不擅长教学的,只要对他们进行不同分工,使擅长教学的老师去做教学工作,擅长科研的老师去搞科研工作,这样所有教师都能发挥各自所长,就是教学与科研的最优结合了。其实这种基于两套人马不同分工的教学科研结合模式,是难以取得实质性效果的,很难促进教学科研的有机结合。真正的教学科研相结合应该是在同一个人的自身内进行结合,那些科研工作做得好的教师,再将丰富的科研成果和科研经验融入到教学中去,自然会有更好的效果,学生也自然会有更多的收获,但这种情况目前并不多。国际上一流的大学和一流的学科,他们的科研和教学工作都是一流的,而且一定是相互结合和互相促进的。有创新的研究成果,才会培养出创新的人才,要加强科研工作,以科研所取得的成果来充实教学内容和促进教学工作。目前的学科建设中,加强课程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大问题,而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是一个关键[9],必须构建有效机制推动二者紧密结合良性互动。

鉴于信息时代教师的作用在向课程教学的辅导者转变,为了提高辅导的质量和权威性,可以按教师科研方向组建教学辅导团队。因为每门课程都由很多章节组成,以《财政学》课程为例,该课程完整的教学内容一般包括:财政学基础理论、财政支出、财政收入、税收、国债、预算管理、财政平衡与政策等十多章内容;其实每位教师真正能够比较透彻了解的主要是其科研方向所聚焦的那些相关章节,而对其他章节内容的掌握程度基本是一般水平。从教师科研方向来看,财政学专业教师中分别有研究国债、税收、预算、财政管理体制等等,这意味着每位教师所擅长的领域是不同的,而且一般每位教师能够持续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通常稳定在其中一两个方向。按照传统的教学安排模式,由一位教师承担整个一门课程全部内容的教学任务,或讲授或辅导,对于其科研视野之外的那些多数章节内容,只能给学生提供一般性知识而难以透彻地解析,更难以对其前沿问题给予学生探索性的引领和启发,显然因受限于教师的知识水平天花板而难以达到最优教学效果。而如果按教师科研方向组建课程教学辅导团队,根据每位教师的科研专攻方向匹配相关章节内容的课程教学及辅导任务,就可以把教师的科研与教学统一起来,使每位教师的授课辅导内容与其科研专长基本吻合,由此就建立了一种教学科研的连接机制,从而把教师的科研优势得以转化为教学优势。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地保障学生获得从基本知识到前沿领域的全面解析,而且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会得到比较权威的解答。因此,这种机制将促进教学与科研的良性循环,进一步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和动力而催生出更多更优的科研成果,并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熏陶具有重要意义,也更好地增强教学科研的协同育人效果。

(三)建立以毕业论文为核心的系统性科研训练机制

每年本科毕业论文答辩的时候,教师经常看着大部分粗制滥造的文本,无奈地感叹这样的论文写作意义何在。学生交来的论文质量不堪,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安排的时间段来说,毕业论文写作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后半学期到第八学期的前大半学期,这个时间段恰好也是学生正忙于考研初试、复试、调剂,或者准备就业学生的各种求职初试、面试的大忙时节,而且毕业实习任务也安排在这个时期。无论考研还是求职,竞争压力都不言而喻,学生都需要拼尽全力,怎么可能静下心来写论文呢,多数学生最后只能拼凑一篇文章交上来敷衍塞责。再者,一篇论文除了离不开足够的时间投入以外,能否写出像样的毕业论文,还取决于学生平时的科研积累和能力训练。因为作为一篇有价值论文应该以问题为导向,要从发现开始思考问题,然后酝酿写作思路以至呈现于文字表述形成文章。那么,学生从哪里寻找问题呢,对于财经类专业来说,应该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能够感知到的社会现实,从中找寻值得探讨的问题,这样的毕业论文不仅接地气,也避免通篇都是泛泛空谈所谓“正确的废话”。

毕业论文是学生专业学习科研水平的集中体现,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毕业论文的局促应付和严重抄袭等问题,应建立以毕业论文为核心的系统性科研训练机制,通过一套连贯统一机制的系统性安排,将科研训练课、社会实践实习及毕业论文整合成环环相连的统一链条。在平时的社会实习实践及科研训练中,就启发学生注意聚焦于一个方向,凝练出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问题,并保持适度的持续关注,经过不断地思考酝酿最后确定毕业论文选题,这样毕业论文写作就成为自然达到的水到渠成之事,也使平时教学过程中的课程论文、实践报告等与毕业论文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系列的科研训练链条,这才符合科研能力的成长规律。而且,也会培养学生主动融入社会观察社会,深入思考社会问题,力行“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社会科学精神,将有助于为国家培养能够深入基层,工作踏实,关心社会民生又善动脑筋的可靠接班人才。所以建立以毕业论文为核心的系统化科研训练机制,也是培养大学生优秀素质的重要过程。

另外,为了保障教学科研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落实,对教学任务的安排必须打破传统思维,应遵循适量和适当原则。一是坚定教学科研协同育人指导思想,改革那些割裂教学科研的政策制度,将教学任务分配与科研方向保持一定的关联度,至少要把科研突出的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进行精细化匹配管理。同时,深度整合课程体系,压缩“水课”,淘汰冗课,打造“金课”,通过精简课程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而释放更多精力用于科研方面,也提高学生学习的精度和效率。二是完善学生的科研训练指导制度,促使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科研一体化,使学生在稳定的教师团队指导下获得持续深入的科研实践锻炼。三是对学生适当投放科研经费,为了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信心以及挖掘科研潜力,要对学生的科研成果进行评级论奖以资鼓励。当然对指导教师也应给予一定的激勵。对平时科研指导,也要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比如可以计作工作量等。四是确定基础教学工作量要适当,不宜太大,这样教师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于科研工作中去。

四、结束语

信息时代慕课、翻转课堂、开放教育等知识传播新方式,正在冲击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改变着大学教书育人的传统业态,当然信息时代对财经类高校的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要求,更强调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应该深入探索基于全面信息化条件下的财经类高校教学科研协同育人创新机制,促进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紧密衔接和良性互动,将高校教师的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和人才培养优势,有效化解教学科研相割裂的传统问题,不断提高教学科研协同育人的成效,推动创新型财经人才培养的跨越式发展,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徐君.我国高校教学与科研失衡原因及协调对策[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6):36-39.

[2]李永安.高校教学科研协同发展机制探讨:产权经济学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0):5-9.

[3]杨宗凯.高校“互联网+教育”的推进路径与实践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13-16.

[4]王世斌,肖凤翔.对教学学术性与学生学术实践的追求——美国研究型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策略[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55-58,213-218.

[5]骆美.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财经类大学教学实践[J].大学(研究版),2015(3):22-30.

[6]李芳莹,眭依凡.“互联网+”时代大学如何守持育人使命[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4):44-51.

[7]尚俊杰,张优良.“互联网+”与高校课程教学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8(5):84.

[8]罗三桂.高校慕课教学方法改革的路径选择[J].中国大学教学,2018(9):74-77.

[9]费孝通.重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回顾和体会[J].中国社会科学,2000(1):43-44.

猜你喜欢

科研协同育人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再辨识
教育行动研究可促进中小学教师科研发展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