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12-29彭富强王竹香
彭富强 王竹香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对外语翻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翻译人才不仅要精通语言知识,还要掌握跨文化知识,因而外语翻译的语言工具属性和跨学科属性在此背景下尤为凸显。基于外语翻译的跨学科属性,外语翻译人才培养要突破原有外语学习的单一性和“外语+专业”的简单复合学习模式,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培养合格的外语翻译人才。该文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
[关键词]“一带一路”;翻译人才;跨文化;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8-0-02[收稿日期] 2020-10-01
一、“一带一路”建设对翻译人才的要求
(一)外语翻译人才的重要性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历程来看,外语翻译是国家实现有效发展的重要因素。世界大国几乎无一例外地把外语教育作为国家战略来看待[1]。近几十年来,日本与西方各国都有意识地让外语教育规划和设计服务于国家战略和国际竞争,而中国在这方面的战略意识还比较薄弱[2]。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与沿线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外交、教育等领域开展深度交流,由此对外语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宣传中华文化和价值观,都需要外语翻译人才。可见外语翻译人才已经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一带一路”倡议与翻译人才培养的关系
“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实现“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目标。沿线国家间的交流要注重人文交流,语言是交流的桥梁。“一带一路”沿线涉及国家多、语种多,国家间的交流不仅仅是语言的转化问题,还涉及跨文化交流。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在国际交流中占据重要位置,对文化傳播、文明互鉴起到桥梁作用,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部分。
“一带一路”涉及多个国家,要实现“五通”首先要实现语言和文化相通。只有了解他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文化、法律等背景才能有效地实现“五通”。“一带一路”倡议促使沿线国家和地区在贸易、文化、旅游、教育等方面交流更加密切。而有效的翻译是文化传播、民心相通的前提。这也对翻译人才的培养提出更大挑战。高校培养的翻译人才要符合国家政策,培养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深厚的人文素养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较强的双语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口笔译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胜任外事、经贸、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工作的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3]。
二、翻译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翻译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翻译实践活动是不断发展的实践活动,高校在培养翻译人才应该翻译理论与实践并行,所教授的翻译理论应该很好地指导翻译实践,学校提供学生从事的翻译实践应该是凸显地缘特色、顺应时代发展、符合国家外交战略。当前大学翻译教学还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翻译教学活动主要教授课本理论知识,而缺少翻译实践活动。学生学习的多是课本中某些细化的、具体的翻译细节问题或者理论知识。学生没有固定的实习基地,缺乏实践机会,所学的理论知识没有很好地与翻译实践活动相结合。所学的翻译理论不符合当下翻译实践活动或者所学翻译知识与国家外交政策脱节。
(二)重语言知识轻文化知识
长久以来翻译的工具性与学科性一直是学者的争论点。支持翻译工具性的学者认为翻译活动就是语言转换实践,学会两种语言掌握翻译技巧,将一种语言转换成为一种语言。支持翻译学科性的学者认为翻译并不是简单的两种语言间的转换,翻译活动还涉及文化的转换与传播,甚至是语言再创造。
当前绝大多数的专家、学者们都支持翻译学科论。作为一门学科,翻译活动不仅涉及语言知识,还包含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知识、译者的人文素养等方面,然而在多数的翻译教学实践中,更多的重视语言技能、翻译技巧的培训,而忽视了文化知识的输入。
(三)翻译人才培养缺乏战略意识
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涉及79国(含南太平洋国家)使用61种语言,非通用语言56种,中国高校只开设了其中的13种。未来“一带一路”建设将面临非通用语人才储备严重短缺的困境。相比较而言,美国深谙外语对于国家战略的重要性,长期秉持外语服务国家战略的理念[2]。
对比可见,中国在外语教育和翻译人才储备方面缺乏战略意识,翻译人才培养服务国家战略方面落后于一些发达国家。
三、构建合理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聚力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以支持“一带一路”建设,通过推进沿线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培养“一带一路”共建人才,促进沿线国家和地区教育发展,全面支撑共建“一带一路”[4]。要实现“一带一路”倡议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目标,“语言互通是前提”。翻译是语言和文化的载体,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高校应构建符合国家政策的教育模式,为国际交流培养合格的翻译人才。
(一)重构翻译教学理念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沿线国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更加频繁,翻译实践的方式、领域等也发生了变化,一些传统的翻译理论已经不适用于当前交流程度较高、时效性更强的翻译实践。近年来,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组织国际交流,翻译活动更加注重实践性和时效性。这种情况下,高校应该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翻译实践教学活动为主导的翻译教学理念,同时注重校企合作给学生提供翻译实习基地。
(二)加强人文教育,助推文化“走出去”
文化与语言密切相关,文化多元性的显著表征是语言的多元性[5]。翻译是语言和文化的载体。翻译不仅是两种不同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语言所承载的不同文化之间的转换。高校在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加强人文教育,语言技能与人文教育并重,在培养语言翻译技能的同时,提高语言能力、批判性思维、跨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只有掌握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知识,才能有效地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的“五通”目标,才能推动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中国“软实力”。
(三)跨学科教育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将越来越频繁地参与到国际商贸合作、国际维和、跨国建设等国际事务中。翻译人员要从事不同领域的翻译工作,这对其语言外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素质复合型翻译人才并不是简单的“外语+专业”的简单复合学习模式,而是在精通双语互译和双语文化互传的同时广泛学习国际政治、国际法、国际关系等国际政治特色课程或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儒家思想等中国文化特色课程。在加强学生翻译专业知识体系的同时,提升跨学科、跨专业知识,培养精通双语互译、又掌握其他学科领域知识的“一精多专”的高素质翻译人才。
(四)提高翻译人才培养战略意识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翻译是语言和文化的载体,翻译人才的培养应具有高度的国家战略意识,翻译人才不仅仅承担着传递信息的任务,还承载着弘扬古今中外优秀文化的使命,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理念要与国家战略、外交政策保持一致,要把翻译人才培养上升到国家语言安全、外交能力、國际影响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只有胸怀国家战略意识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文化弘扬者。
四、结语
翻译人才是“一带一路”倡议、中国“走出去”和国际社会“走进来”的重要桥梁,是吸收国外优秀文化和弘扬中国文化的媒介。“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高校应该构建合理的翻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扎实的语言技能、宽阔的国际视野、深层的人文素养、高度的战略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仲伟合,张清达.“一带一路”视域下的中国特色大国外语教育战略的思考[J].中国外语,2017,9(5):4-8.
[2]仲伟合,王巍巍,黄恩谋.国家外语能力建设视角下的外语教育规划[J].语言战略研究,2016(5):45-51.
[3]仲伟合,王巍巍.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山东外语教学,2018(3):42-48.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教育部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R].2017.
[5]蒋洪新.新时代翻译的挑战与使命[J].中国翻译,2018(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