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思政教育功能及实施路径初探

2020-12-29余婕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8期
关键词:三下乡社会实践思政教育

余婕

[摘 要]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该文以实践育人为切入点,调研目前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开展的现状,分析其在育人方面的功能和实施方向,探索建立提升社会实践育人效果的具体路径,建立全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养成教育、道德素养的三下乡社会实践课程体系,科学有效地提高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政教育功能。

[关键词]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8-0-02[收稿日期] 2020-10-07

一、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含义和现状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使大学生能够将自己在校所学的先进科学的生活观念在广大农村传播,紧密结合他们所学专业技术知识,在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先进科技文化知识和生活观念的宣讲活动。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为大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开启了一扇窗口,密切了高等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同时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大学生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后备军,应该发挥知识技能的优势,在服务农民群众的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改造世界观、价值观,把农村建设的需要和青年学生的成长很好地结合起来,走正确的成长成才道路。

拓展和深化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政教育功能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客观要求。在目前大思政的格局下,我国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教育模式面临创新发展的崭新课题,一方面要使社会实践助力高校思政教育,切实发挥“实践育人”的最大优势;另一方面要对高校社会实践教育模式进行规范化建设,尤其是要扩大和提升社会实践育人效果的有效路径。将其成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载体,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价值判断能力和思辨能力,在社会实践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二、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提升综合素质为重点的实践锻炼,其教育形式灵活,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也更能有效地锤炼同学们的道德践行能力。深化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思政导向和有效路径,可以拓宽和发展思政教育的渠道与空间,使得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所不再受限于传统的第一课堂。这不仅改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固有思维,同时还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形式。“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广泛和深入开展对于进一步推进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化发展,对于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特点和需求的思政教育方法,用丰富的思想资源和鲜活的实践载体,不断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和期待,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对于目前的大学生来说,处于一个信息高度畅通的时代,高效率、多方式、广受众的新媒体使各类信息的传播具有很大的自由性和随意性。观点的复杂多元,给大学生个性化思想以及价值观的形成都有不同的影响。在这种环境下,高校思政第一课堂的工作难度大大增加。要进一步发挥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能量引领作用,就必须改进工作方法与手段。通过将高校课堂思政的教育内核主动融入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锻炼中,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通过社会实践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通过社会实践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练就过硬本领、投身强国伟业,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三、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思政教育功能的实施路径

思政教育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和水平,高校思政教育教学要以学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为突破,击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壁垒,将学校思政小课堂与社会行知大课堂结合起来,推动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从“活动”走向“课程”,从“碎片化”迈向“规范化”,從“运动式”转向“常态化”,进而引导青年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砥砺爱国情怀,担当青春使命。

(一)深化“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政教育内涵,推动实践育人的内核建设

为了更好地融合思政教育,进一步提高高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内核,就要求高校要加强和深化“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顶层设计和过程辅导,将社会实践活动与党的方针政策理论学习紧密结合;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 与切实解决学生成长成才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加大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覆盖面和实际深度,让思政教育工作下沉到每个开展实践活动的学生团队,落实到每个大学生的理论教育与学习实践中,可通过强有力的制度建设、过程辅导、激励机制等有效措施和制度抓手,更好地在实践锻炼中为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坚持社会实践的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注重在实践中引导青年学生,构建“全员化参与,沉浸式教育,项目化管理”的社会实践工作体系,围绕提升大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目标,以“坚定理想与信仰”为核心,以“奋斗的青春最美丽”为引领,以信仰筑基、梦想领航、实践助力,激发学生家国情怀和奋斗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在理论学习中筑牢信仰之基、在主题活动中涵养爱国之情、在实践锻炼中砥砺报国之行,强化社会实践的思政育人功能,打造青年成长成才的助推器。

(二)实现思政教育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知行合一,强化实践育人的实施路径和实际效果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要始终坚持“因时而进”,紧扣青年工作时代主题,坚持把中国梦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社会实践的行动总揽,突出实践导向,强化活动内涵和水平,有效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实效性,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切实发挥起社会实践辅助延伸思政课堂的重要作用。例如围绕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展宣讲报告、学习座谈、调查研究、政策宣传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围绕调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等,开展参观考察、国情调研、学习体验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围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开展农技培训推广、农业科普讲座、金融知识下乡、乡村规划引领、乡风文明宣传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围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开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自护教育等形式的精准关爱志愿服务活动;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艺术创作、惠民展演、全民阅读、文化普及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围绕美丽中国建设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环境治理、科普宣讲、社会调研、发展献策等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围绕疫情防控攻坚战,鼓励学生参与社区防控排查、社会秩序维护、疫后心理疏导、医护子女辅导、便民利民服务、典型事迹宣讲等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让青年大学生自己组队立项开展丰富有内涵的实践活动,让“三下乡”社会实践中的思政教育工作进行的更有温度、更有实感、更接地气、更有实效。

(三)进一步深化和培育“三下乡”社会实践精品活动,深化实践育人的品牌化

要进一步发挥“三下乡”社会实践的育人效能,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引领教育工程,高校要积极探索“特色品牌+基地共建+评估提升”的社会实践工作模式,第一是深化社会实践特色品牌的建设与推广,可以结合重点项目立项发布会以及优秀项目评选交流会,选树和推广优秀项目。以“价值塑造”为统领,打造一批高水平、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实践品牌项目,提高青年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归属感与使命感;二是注重榜样引领作用,树立社会实践团队中的优秀典型和挖掘感人事迹,进一步扩大社会实践活动的影响力和辐射力。通过组织开展了座谈、交流、访谈等为主要形式的交流活动,把活动中的感人事迹、实践成果和心得体会向广大学生宣传,使更多的学生受到教育,扩大社会实践的育人功效;三是进一步深化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反馈与总结,建立科学可持续的社会实践活动成效评价机制,通过实践基地的满意度测评、受助对象的反馈评价调研、以及学生自身成长水平评估等方式,提高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实际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钱映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三下乡”社会实践系统融合路径研究[J].改革与开放,2020(11):75-77+109.

猜你喜欢

三下乡社会实践思政教育
家电使用及维修现状调研分析
论学生党员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持续性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