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院校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探索

2020-12-29李孟良顾家畅戴玮宏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8期
关键词:战略意义对策大学生

李孟良 顾家畅 戴玮宏

[摘 要]该文立足于探索建立并完善农业院校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系统,包括平台体系建设、教学体系建设、教师及学生组织体系建设、竞赛体系建设、创业体系建设,通过重构专业课程内容,打破传统专业边界,在学生思维培养、教学与学习方法、学生组织形式等方面大胆创新,形成适应新经济、新业态背景的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模式,通过该模式的实施,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思维、技能和素养的人才,为农业院校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探索新的发展思路与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观教育;战略意义;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8-0-02[收稿日期] 2020-10-04

一、引言

随着农业信息化、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国家、社会对农业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农业院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是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急迫需要。湖南农大信息学院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和学校特色,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实践。

二、建设农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存在的问题

1.创新创业理念的理解不正确。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意识、精神和能力,它的精髓是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目前许多院校无法正确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内涵,尽管目前我国许多高校意识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推行,但大多局限于操作和技能层面,对工科专业的学生的培养方向仍然是靠近技术人员的培养模式,在培养的过程中间也只以传统的理论知识、基础技能为主,对创新创业思维与意识的培养是相对缺乏的。其次,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工科学生和家长认为创业是不符合实际的,而上大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以后进入社会后能够找到一份拥有稳定收入来源的工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全社会的创新创业意识都比较淡薄,没有创新创业的氛围,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度也比较低。

2.创新创业实施方案不合理。当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相比,存在感低,不能引起重视,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无法进一步发展。分析其原因如下:(1)课程设置目的性不明确;(2)课程时间设置不合理;(3)缺乏专业指导。

3.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健全。目前高校举办的创新创业类比赛很多,参与度也很高,但是将项目付诸实践的人凤毛麟角,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创新创业类比赛的初衷;一是创业资金的问题,在创业初期国家和高校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后期的推广费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二是目前高校是以学分制对学生进行考核,没有项目考核的指标来评判学生的能力;三相对来说还是缺少创业实践平台,学生难以把创新创业教育课上所学的内容转化为实践,难以掌握创业过程的实质。

(二)建设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方法

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上,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首先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创业思维以及创业能力。需要学校利用现有的科研资源,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其次,合理安排学生进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仅靠理论是远远不够的,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农业院校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具体内容

(一)平台体系建设

农业院校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体系建设主要包括硬件基础设施、课程体系、管理制度、服务方法等各种教育、教学要素,

平台体系硬件建设主要为“创新中心”与“创新实验室”的建设。“创新中心”指的是现有“湖南省信息技术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管理上,中心主任由信息学院教学副院长兼任,成立创新训练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委员会,审定创新中心中长期建设和发展规划,监督和检查创新培训教学过程和培训质量。

“创新实验室”增加创业平台,途径有二。一是自建“创业论坛”与“创业工作室”。“创业论坛”邀请企业家、创业工作者举办讲座,弘扬创业思维,激励学生创业志向。“创意工作室”通过创业导师的指导,帮助学生弥补不足,为学生指引方向。二是共享学校“创新创业工作中心”的资源。

(二)教学体系建设

教学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专业重构、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专业重构方面,要求学生系统和深入地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方面的知识,课程上,增加教学内容以“互联网+”为主线,重点开展软件开发、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专项训练,同时融合湖南农业大学作物栽培、食品科学、植物保护、动物医学等传统优势学科,开展农业物联网、农产品溯源、农业灾害预测预报、农村电子商务、农业专家信息服务等领域的创新创业训练。开设现代农业技术课程,如精确农业、虚拟农业等等,在课程设计、实习阶段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鼓励学生选修农学类基础课程加强对农业知识和现状的了解。

(三)教师及学生组织体系建设

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与教师的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要提高学生在“互联网+”创新创业能力水平,首先要创立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建立一支由校外导师、校内创新创业教师组成的专业团队,可以由杰出校友、当地成功人士、对口行业企业家等组成。校内创新创业教师应当设立准入机制,不允许教师间断性、投机性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保证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性、稳定性、制度性。从兴趣出发,培养学生农业创新意识。

(四)竞赛体系建设

组织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不同项目参加比赛,以竞赛激励学生,以竞赛检验学习成果。竞赛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技能型比赛,另一类为创业型大赛。通过竞赛,学生各项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学生对自身的不足有了清晰的认识,对学生创业有极大的推动。

(五)创业体系建设

创业体系主要为学生创业提供创业课程、创业知识、创业机会、创业场地等支持。创建一个创新创业人才的总体培养方案,达到高校教学和社会产业之间的对接,在具体的方案创建上,要改变以往高校独自制定的现状,由企业和高校共同商讨。"根据“创意—创新—创业”的发展路径,为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思维发展课程、技能发展课程、创新创业知识课程以及实践学习模块,包括毕业设计、参观交流、企业实习等;遴选具有丰富创业经历的企业负责人等担任学生创业导师,引导学生树立创业思维、掌握创业技能、参与创业活动。

四、小结

“互联网+”背景下农业院校信息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任重而道远,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必须要成为农业院校创新发展的基本思路,加强农林优势学科和信息类专业的交流,充分认识到创新创业的理念和计算机专业的特色,注重将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鼓励学生将知识、技能用到实战中。农业院校信息类专业要把握我国农业信息化的机遇,认清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为我國农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邓淇中,周志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问题与对策[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5(01):33-35.

[2]李志义.创新创业教育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4(04): 5-7.

猜你喜欢

战略意义对策大学生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大学生之歌
边缘海及其对中国的战略意义
电视剧宣传方式新探索——论“首播庆典”宣传模式的战略意义
新能源的环境意义和能源安全战略意义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