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面临的困境和提升路径研究
2020-12-29杨婷雅
杨婷雅
[摘 要]“密集全球化”大背景和自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外源”和“内生”环境遭遇重大改变,严重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针对这一状况,该文借由思想政治教育学与传播学在内在上的契合性和方法论上的可通约性,在传播学视域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对策,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关键词]传播学;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8-00-02[收稿日期] 2020-10-06
一、传播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面临的困境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是做人的工作”,作为一种对社会群体进行思想、观念、道德等方面教育和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要社会群体(受众)接受并服从主流意识形态的观点,外化为行,内化为德。但在这一从传播主体到接受主体的传播过程中,却出现了诸多困境:
(一)接受主体的“不参与”或“参与无效”
在传播学视域下,就高校思政课而言,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主体,学生是接受主体,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这一接受主体的主体性发挥还广泛地存在着“不参与”或“参与无效”的状况。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因循“教育”传统而非“接受”理念,思政教育带有很强的严肃性、政治性,这一特性要求教育过程中要体现话语意义所代表的控制力和强制力,从而导致话语意义所代表的价值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被削弱,带来的结果就是接受主体的“不参与”或“参与无效”。
(二)网络时代多元文化价值并存淡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话语权
网络传播的即时性和广泛性给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话语权带来强大冲击,不仅使得西方意识形态更具有渗透性和广域性,同时各类不同价值观能很快形成“共识圈”并达成“闭环场域”,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话语即权利”,如何对应自媒体时代的信息碎片化和价值多元化,聚合碎片化的虚拟空间,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引导,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突出问题。
(三)传播主体分散化冲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感召力
互联网和自媒体把中国带入即时传播时代和“人即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成本和准入门槛变低,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不同自媒体平台,使广大网民通过“技术赋权”可积极而广泛地参与与介入到社会生活、政治等各方面,多元化、分散化的传播主体导致官方舆论与民间舆论的沟壑向纵深发展,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流感召力。
(四)传播内容支离碎片式解构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系统性宏大叙事
话语网络世界中的碎片化、任意化的信息参差不齐错综复杂,呈现出网状结构化和碎片化,碎片化信息海量、零散、多元,往往缺乏逻辑性与严谨性,具有片面性,从而引导受众(学生)形成碎片化的交往形式和思维习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系统性宏大叙事和隐藏于信息背后的整体性价值观就在不知不觉中消解。如何应对自媒体传播内容支离碎片式带来的冲击,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自身必须回答的现实问题。
“泛娱乐化”的话语表达方式和快餐式思维习惯拆解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严谨和理性推演
“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1]任何严肃的社会问题或政治问题都可以娱乐化的元素、低幼的语言表达来展示,加之碎片化的浅层理解,隔离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严谨与理性推演。
二、传播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路径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在传播学视域下存在的诸多困境,笔者拟探析其突破瓶颈的路径选择。
(一)确立接受主体地位及其主体性的发挥
即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双主体地位。传播学“受众理论”的演进谱系也印證了这一点,其从重传播转向重接受,从传播者、传播媒介转向接受者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换个视角来分析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的融合,这说明它不仅要解决人为社会人的政治立场方面的问题,还要解决人为个体人的价值观的问题,“一切权力,甚至包括生活机会,都要求为自身辩护”[2],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着眼于满足一定阶级和社会的要求与满足受教育者的价值需求之间寻求平衡。基于此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从接受的角度出发,才能避免受教育者的抵触情绪,才不会造成“接收而不接受”的虚拟接受假象。
(二)话语主题上,即话语内容一方面注重细分受众、精准传播,另一方面注意连续性与多维性并举
自媒体的信息碎片化和多元价值观无形中将大学生分为不同的信息主体,从而形成不同的网络社群,同一网络社群中的人有同质化的价值观,甚至可能形成相对封闭和排他的“闭环场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越早在与教育对象思想上形成隔离之前,能细分和重视个体化族群,照顾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和心理需求,越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此即细分受众、精准传播。但同时,解构后的碎片化暗含重构的内在要求,在迎合不同个性和心理需求的“分众”精准传播背后引导新的“聚众”效应,化宏大为具体、化整体为部分后,通过具体与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重构思想政治教育的宏大叙事和严密逻辑。
(三)话语形式上,利用生活化情景、具象化语境,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表现力和强展示力,从而在教育过程中弥合其作为意识形态具有的“抽象性”带来的传播扩散难度
实践教学滞后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思政教育者应以实践教学为抓手,譬如,利用红色资源这一超越时空的客观载体,让大学生实地把握过去与现在,理论与现实,激发思想政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与时俱进,运用好“两微一端”等网络自媒体,开展思政微课等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鲜活案例、生动语言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表现力和强展示力。
(四)注重培养“意见领袖”和学生的媒介素养
传播学中著名的“两级传播理论”是指信息不是直接作用于受众,而是通过大众媒介的传播先期抵达“意见领袖”那里,然后经过“意见领袖”的再传播作用于受众。“‘意见领袖是指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在人际网络传播中通过分享信息、表达观点或建议等方式对受众施加个人影响的‘活跃分子”[3],积极培育学生群体中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正面意见领袖就显尤为重要,可令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自媒体改变了话语的生成、传递、衍化方式以及人们的阐释及理解方式,使大学生无意识的以一种“轻重量社会姿态”变为信息解码者,不能通过长期聚焦来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整体结论进行分析与理解,因此要注重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升。
“道德教育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领域,仅仅通过一门学科来探讨这一领域既是有限的,也是危险的”[4]思想政治教育学与传播学在内在上的契合性和方法论上的可通约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可从新的角度出发拓展学科视野,打破原有学科壁垒和知识边界,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童年的消失[M].章艳,吴燕莛,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
[2]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第2卷)[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701.
[3]付耀霞,池忠军.传播学“受众理论”对破解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适用[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87.
[4]Elias. J. Moral Education. Secular and Religious[M].RobertE.Krieger publishing Co.Inc,198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