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提升路径的探索

2020-12-29辛欣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8期
关键词: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辛欣

[摘 要]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多变和社会思潮的不断冲击,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直接影响了高等院校“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战略目标,影响了青年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和育人效果。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立足“立德树人”,遵循“以人为本”原则,注重人文教育、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三方面协同发展,落实青年大学生的自我探索、思想引领、实践应用和网络引导四元契合的教育战略,以多维度、深层次的工作方式提升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8-00-03[收稿日期] 2020-10-07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教育人、培养人及帮助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其有效性体现了学校教育工作的现实成效,同样也是高等教育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重要评价标准。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多变和社会思潮的不断冲击,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直接影响了高等院校“怎样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战略目标,影响了青年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和育人效果。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立足“立德树人”,将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专业教育、人文教育、情感教育三方并进建设与落实青年大学生的自我探索、思想引领、实践应用和网络引导四元契合的教育战略相结合,以多维度、深层次的工作方式显著提升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为推动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内涵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引路标,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及心理教育等具体内容。而“人们对于有效性问题的关注以及对于有效性问题的研究,以认识、判别实践活动结果是否能够有效满足人们需要的程度为目的”[2]。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主要指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期目标实现程度及完成情况,并体现在教育效果能否转化为学生的政治、道德及心理等各项发展素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层次是否合理、能否反映当下时代及政治的基本要求,以及教育实施路径是否合宜等是判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性的重要维度[3]。

随着“00后”进入大学校园,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明显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普遍具有较为明显的个人特质,情绪波动也较为强烈,大部分学生既希望独立自主不被约束,又具有较大的依赖性,且不喜欢被说教,更加沉浸在自我世界之中。尤其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和引导,不少学生在面对新生事物或已有社会现状时,容易被外表所迷惑,无法正确探寻问题的本质,从而导致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容易极端对待且易引起逆反心理。但是,通常状况下,大学生遇到问题,尤其是新入学的同学,更期待从老师身上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答案,渴望被认可、被尊重和被接纳。因此,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关注青年大学生的内在心理,探索可以影响他们的力量和途径,从学生在校的各个方面着手,多维度、多角度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思价值引领,从而与学生能够深度沟通和交流,帮助学生探索自我,树立人生目标。

二、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提升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注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通过理论强化、语言沟通、情感共鸣以及需要满足等途径强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4]。

(一)注重人本思想、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专业教育、人文、情感三方协同发展

课堂教学是大学教育的根与本。习近平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要和期待,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5]教育的本质首先在于思想的培育与人格的塑造,而后才是知识的丰富与技能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6]。对大学生而言,思想政治课教育、各类专业课教育、人文素质选修课教育是其价值观培育、价值取向引导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在校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囊括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帮助青年大学生在先进理论与科学思想的洗礼下,进而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等智慧与方法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科属性与课程性质,决定了它在培育大学生价值观念、引导大学生价值取向中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等重要地位。加强思想政治课程的引导作用,要坚守以人为本的培育理念,满足学生主体价值期待。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5]。大学生作为意识独立、能动的价值主体,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具有对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满足自身发展与需要的预期性价值评价,存在着对自身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价值关系的肯定性期待构想。

因此,在大学生价值取向引导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要适应大学生的价值需要、满足大学生的价值期待、尊重大学生的主体价值地位。一方面,要严守以人为本培育理念,贯彻立德树人教育方针,鼓励思政教师兼顾教育的指挥者、管理者、合作者、协助者等多元角色,以贴近学生真实思想困惑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要切实履行《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坚持以青年为本,尊重青年主体地位,把服务与成才紧密结合,让青年有更多的获得感”的根本遵循,充分还原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价值观学习主体性地位,深入分析和满足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存在的合理价值期待,持续激发他们配合思想政治课堂教育、主动接受与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性与能动性,进一步挖掘他们对价值观学习的潜在自觉主动性。

其次,各类专业课程作为大学生收获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夯实专业能力的关键载体,其随机性、隐蔽性、渗透性、长期性等固有特征使得专业课程教育能够以一种更为柔和、亲近、富有弹性的形式拉近大学生与价值取向引导工作的心理距离,潜移默化的激起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念的心理认同,是思想政治课教育以及人文素质课教育的必要调剂和重要补充。高校教育的功能在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培育与人格素养塑造是高校需要肩负的两项同等责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特别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的功能……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规导基础专业课程的引导渗透,结合专业课程优势特点,推进价值引领精准切入。专业知识课程所蕴含的价值观塑造功能具有灵活性、隐蔽性、渗透性等特点,使得专业课程可以凭借更为柔和、亲近、无形化的教育优势,“潜移默化”地拉近大学生与价值取向引导工作的心理距离,“润物无声”地引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与认同。

最后,以深入了解社会发展规律为主要内容的人文素质选修课教育是培育、塑造、陶冶、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基础,深入挖掘人文素质课程的引导养分,为大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念、树立坚定价值认知、践行科学价值行为奠定基本前提,为思想政治课教育与各类专业课教育提供精神文化养料。

三种高校课堂教育虽然在方法、作用、效果上存在不同,但三者相互依存、贯通、促进的逻辑内生关系昭示了三者和谐统一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因此,要借助思想政治课教育的宏观引领、各类专业课教育的隐形渗透、人文素质课教育的关怀滋养,将三种课堂教育协同并贯穿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个过程。

(二)落实思想价值引领与自我探索、实践应用和网络引导四元契合的教育战略

开展大学生思想理论教育工作,需要落实思想价值引领与自我探索、实践应用和网络引导四元契合的教育战略。只有充分激活大学生自我引导的自觉性、科学发挥大学生实践应用的持续性、合理利用大学生网络引导的先进性,才能够紧扣大学生思想价值引领的核心,事半功倍的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Sukhomlinsky)强调,“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对大学生思想价值引领和思想政治教育,要筑造自我引導新思路,要充分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尊重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大学生自身作为主体依托,来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同时,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多元协调引导,启发大学生不断增强自我约束、调控的能力,注重激活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积极鼓励大学生树立自信心、维护大学生自尊感,合理引导大学生在面对各种压力时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并在生活上给予足够关心与呵护,使大学生在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要求的基础上,能够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价,自主定位自我价值观念与价值行为,并基于集体、社会与个人和谐统一的坚定价值立场,辩证理性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多元价值观念,不断规范自我价值取向、找准自我价值目标、最终顺利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理想。

其次,强化社会实践应用和引导,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1]在实际工作中,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书本知识的堆砌,不能只是流于形式、缺少指导的简单行为模仿,而是必须要大学生参与到真实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切身了解国情、到群众中去,经受磨砺,从而反思成长,明确当代大学生的使命和责任感。引导大学生亲身目睹与体验学校以外的社会,使他们在接受社会优良文化的洗礼中见证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增进他们对民情、社情、党情、国情的深入了解,激发他们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价值认同,加深他们与社会人民群众的感情维系,鼓励他们树立实现自我、奉献社会的长远价值目标,最终自觉确立科学价值观念、践行正确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有效与否,最终体现在教育对象的实践活动之中。教育者要从社会关系对学生的思想影响出发,了解和把握学生思想形成的物质原因及社会根源,结合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和专业技术,分析比较学生的不同特征,形成相对科学、全面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才能得到质的提升。

此外,面对互联网新媒体形势下,海量资源与多元文化的冲击,搭建网络引导新阵地 ,切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动与落实。大学生是“网民”的重要组成人群之一,网络的便捷、快速、交互等优势除了满足了他们学习、生活的要求,也带来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因此,要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推进网络思政育人,打击和严惩网络不良媒介平台与组织,坚决关闭误导大学生违法犯罪、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不良门户网站与客户端,将网络消极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其次,要注重校园网络传播环境的维护,创建主流思想理论宣传网站,丰富网络育人的引导资源,旗帜鲜明地塑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思想理论宣传网站,为大学生思想价值引领提供健康的引导,贡献丰富、全面的培育资源。第三,灵活利用网络传播媒介,如微信、微博、QQ、抖音等,创新拓展网络育人的引导手段,积极引导师生广泛交流的互动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范围,通过直观性、体验性、趣味性、互动性明显的教育形式,增强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渗透,潜移默化的规范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认知、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三、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路径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将专业教育、人文教育、情感教育和需要统一于实践当中,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向前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关注教育双方地位的平等性、观念的平等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认识并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准确使用灌输原则,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直面实践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功能,通过思想教育、价值引领等形式,促使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第3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

[3]陈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提升的探索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01): 134-136.

[4]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12-09,(01).

[6]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等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0.

猜你喜欢

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论青年大学生群体艾滋病预防健康教育
做好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探析
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网络民主观调查研究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