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实施课程思政路径探析

2020-12-29杨健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8期
关键词:教学分析三全育人课程思政

杨健

[摘 要]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要求,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教师应学会将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与思政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将“四个自信”、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等思政教育内容全面融入课程教学中,实现教书育人的统一。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坚定政治立场,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更新自身观念,充分发挥自身榜样和标杆示范作用,做到言传身教。同时合理将德育目标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挖掘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内容,发挥课程中的育人功能,以获取更好的教育效果,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教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8-00-03[收稿日期] 2020-08-31

2018年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中,教育部部长指出,经调查显示,专业课教师是影响大学生思想、言行的第一因素,需加强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建设,推动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产生协同作用。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教育部相关要求,各高校均大力建设思政课程,同时不断探索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途径。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摒弃了传统以思政理论课程为主的思政教育方式,通过与其他课程协同合作,形成新的教育载体,构建专业课、思政课、综合素养课三合一的课程体系,实现“三全育人”理念,即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1]。在教育过程中,思政工作者需突破传统、单一的教育方式,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落实“三全育人”理念,达到教书与育人的深度融合,提高思政工作在时效性,提升高素质人才。

一、课程思政与“三全育人”理念辨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这一重要讲话是“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根本指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涵盖了高等教育在育人过程中的全部因子,而课程思政是课程实现育人价值之意,课程思政要体现“三全育人”理念,这样才能使各课程育人同向发力、同向而行,达到“三全育人”效果,课程思政是落实“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关键因素,是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是辅助渠道。

课程思政的概念最初在2014年上海相关高校的探索中首次被提出,是针对高校思政理论课程与其他通识课程、专业课程脱节的情况而提出的解决方案,将思政教育与其他课程充分结合,挖掘出其他课程中隐含着的思政教育功能和价值,从而实现全方位、全员、全程育人,提高人才综合素养[3]。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虽然仅是文字顺序不同,但确实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思政课程是一门致力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课程组合,而课程思政并非具体课程,而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育人体系,两者的内涵、取向均完全不同。

“三全育人”理念中全员育人即是指全部教学工作者均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责任与使命,所有教师不仅需要传授学生科学理论知识,更需要肩负起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对学生予以思想政治教育与引导,使其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全方位育人则是指育人工作应覆盖到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包括课上课下、校内校外,对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引导无处不在。课程思政通过充分挖掘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将对学生思想、观念、政治导向等方面的引导融入教学和实践中的各环节中,有助于实现全方位育人,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综合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觉悟,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全过程育人则是指将立德树人的目标贯穿于教育活动全过程和学生成长发展的全过程,对学生思想、观念、人格等各方面的教育与引导无时不有。课程思政的应用可有效拓宽思政教育工作的途径,教师将正确的思想观念、政治态度融入课程教学与师生交流中,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使学生持续受到教师的熏陶,获得积极暗示,并启发自觉认同,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二、课程思政应然性解读

课程思政是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有之意,是回应“如何培养人”的重要举措,但从目前各高校落实情况看,没有形成系统性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有些课程思想实施的方法、路径还停留在表面上,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效。究其原因在各高校领导都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相关职能部门也进行规划部署,但落实具体老师具体课程上,效果就不好了。为了保证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就要充分把握好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要做到方法与目的一致性,课程与思政内容的一致性。

(一)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目的一致性

青少年教育工作质量对于未来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提高各学校思政教育实效性不仅事关学生自身素养的提升,也关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業发展,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4]。随着社会发展,各种观念、思潮多元并存、相互碰撞,给青少年思想造成重要影响,在此时代背景下,更需要加强思政教育工作,坚持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5]。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难以一蹴而就,只有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才有助于全面引导学生的思想发展,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在思政教育中,许多教师错误地使用传统填鸭式教学,大量灌输枯燥、空洞、乏味的理论知识,其实效性差,大部分学生为了应付教师选择死记硬背,而未能充分理解其中道理。课程思政教育的运用,可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使思政教育不着痕迹地融入其他各课程中,有效丰富了教育形式,使思政教育更加灵活,同时也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抗情绪,达到良好教育效果,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予以正确的引导。丰富、灵活、有趣的课程思政课借助学生熟悉的日常学习活动、实际事例进行教育,容易被学生理解,可引导学生坚定信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其长远发展提供积极影响。

(二)课程思政中“课程”与“思政”的一致性

课程思政理念中,教师需注意“课程”与“思政”这两大要素。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也是师生交流的主要平台,是指整个课程体系,包括专业课、通识课、思政课等全部课程。而思政则是思想政治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多方面内容。实施课程思政,则是要求教师立足于专业,将课程与思政工作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功能,激发学生情感,引领、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思想观念,使其往积极、正面的方向发展[6]。

1.在课程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的培养在高等教育中十分重要,且许多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背后均体现着爱国精神,可用作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包括历史学科、语言学科、社会学科、建筑学学科、物理学科、互联网技术等众多学科。教师在进行专业知识教学时,不妨在讲解我国该专业技术发展历程的过程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并正确认识我国在该领域的优势与不足,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增强其民族自信。

2.在课程中融入思想品德教育。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全面提高人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并针对性提出育人目标。思想品德可体现在人们言行举止中,课堂作为师生接触、交流的主要途径,十分便于教师评估学生的道德修养,并融入思想品德教育。

三、实施课程思政路径

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紧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立足新时代对高等教育要求,对当代大学生素质要求,客观分析目前大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围绕应然路经,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和谐共生。

(一)更新教师思政教育理念与方法

在课程思政理念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对课程思政具有抵触情绪,认为在课堂中传授专业知识比较重要,难以兼顾思政教育,否则将影响专业知识教学效果和效率。这主要是因教师本身对课程思政理念理解不透彻,未发现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间密切的关系,导致认知存在错误或偏差[7]。因此,教师首先需要深入理解课程思政理念,明确课程本身具有传授知识、培养价值观、提升能力三位一体的教育功能,调整自身思政教育观念。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不需要教师牺牲专业教学时间进行思政理论教育,而是需要教师将课程中本身具备的育人功能放大,以提高教育效果。

在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时,教师需立足于专业,仍以传授专业知识为基础,结合学生的现实问题,不着痕迹地予以思想、价值观、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教育,挖掘专业知识背后隐藏着的哲学观念、科学态度、思维方法等,而不是为了德育而德育,将专业课程标签化、思政化。课堂中可依据此目标开展教学,同时也需结合教学内容制定一个德育目标,将德育目标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为实现这一德育目标,教师需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并在讲解时有意识地挖掘课堂内容背后的历史观,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感悟。

(二)提高教师自身道德修养

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教师作为指导者、引导者和榜样,是十分重要的角色。想要提高课程思政教育质量,首先需要教师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充分发挥榜样和标杆作用。教书需要的是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学术素养,而育人则需要教师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职业素养、政治理论素养[8]。因此,教师需积极学习先进思想文化,坚定支持党执政,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担当起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人角色。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的道德修养可体现在方方面面,包括对待工作的态度、与学生交流的表现、在讲台上的行为举止等,均可对学生造成影响。若教师能够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在教学活动和师生交流中体现出良好的道德修养,毫无疑问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处事态度与思想观念,提升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此外,教师也需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常与学生接触、谈话,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思想观念等,并予以指导、引导和建议,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三)以问题为导向开展课程思政教育

实行课程思政教育,需要做到依律而行,遵循教育规律、思政规律、学生成长规律,致力于将实际问题与思想问题相统一。学生随着年龄、阅历、社会经验的增长,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均会发生巨大变化,在思政教育工作中,需坚持以学生为本,依据学生年龄特点、思想特点针对性开展思政教育,充分贴合学生学习与生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对不同学生群体着眼于不同的思政教育主题和问题[9]。专业课程相比传统思政课程更贴近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更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实际问题,因此需要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形成协同作用。

所谓立德树人,百行德为首,一直以来,我国在教育方面始终奉坚持“要学做事,先学做人”的原则,可见思政工作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性。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将思政教育全面融入课程,乃至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从学生实际问题出发,不以问题微小而将其忽略[10]。以问题为导向实施课程思政教育,可将育才、育德深度融合,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引领学生的观念,培养其良好道德品质,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

四、结语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下的课程思政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教育工程,需与多个学科课程交叉结合,互相补充,形成教育合力,推进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提升其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婷,孟仁振.推动“课程思政”专业教学改革的路径研究[J].创新教育研究,2019,7(06):791-794.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3]韋杏,韦乃凤,黄波, 等.“三全育人”视角下“壮医内儿科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13):306-307.

[4]李芳.基于“三全育人”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J].轻纺工业与技术,2019,48(10):124-125.

[5]卢喜朋,黄美益.高职计算机专业在“三全育人”理念下课程思政融入的探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9,(6):149-151.

[6]李圳.“课程思政”视野下思政课程教学创新研究[J].时代报告,2019,(24):14-15.

[7]沙媛媛.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实用写作课程”为例[J].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19,(9):112-113.

[8]王朝晖,方从严.“三全育人”理念下课程思政教学的思考[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1):74-77.

[9]胡小燕.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9,(31):116-117.

[10]许硕,葛舒阳.“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关系辨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6):84-87.

猜你喜欢

教学分析三全育人课程思政
基于学习任务分析的教学设计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