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国情怀下的社会学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浅议

2020-12-29周娟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8期
关键词:人生观社会学爱国主义

周娟

[摘 要]该文将大学生的微观个体人生观的发展与宏观层面的爱国主义精神相结合,由“家”到“国”,由个体到家庭到国家,由微观到宏观,契合社会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在专业的课程教育中逐步建立专业学生健康的生命观、挫折观、家庭观等等,并在此基础上树立全面的正确的爱国主义精神。

[关键词]爱国主义;人生观;课程思政;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8-00-03[收稿日期] 2020-09-28

近期社会出现了少数人(包括高学历)的“伪爱国”、假爱国事件,这种现象值得我们反思:教育到底哪里出现了问题?诚然,家庭影响、社会因素也是这种现象的催生剂,但是学校教育特别是高校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只停留在思政课上、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和口号上,而是要实实在在扎根在每个大学生的心中,内化成他们生命的一部分。

6月5日,教育部提出举措,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这一核心点,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一、爱国主义教育研究现状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为保卫祖国和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献身的奋斗精神。不仅体现在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各种意识形态和整个上层建筑之中,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成为影响民族和国家命运的重要因素。

目前学术界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文献有很多,研究角度也不少。杨平[1](2019)、马文清[2](2018)和赵丽涛[3](2019)主要是从互联网时代这一角度来思考爱国主义教育的面临的新型的挑战。黄一鸣[4](2020)、侯义康[5](2020)和张璞[6](2018)主张爱国主义教育要从细节入手,特别是把电视文献、短视频、红色歌曲等方面作为切入点。冯丽丽[7](2018)、王东静[8](2016)、朱小可[9](2018)、彭陈[10](2020)将红色文化、革命文化作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现路径,并以革命纪念馆为红色文化的主要代表。罗晓林[11](2018)、程薇薇[12](2018)认为应该将崇敬英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须课,后者进一步将抗战的英烈档案在自媒体时代的实现途径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黄颖在在新媒体的角度,阐述博物馆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作用。张桂叶[13](2017)主张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此为载体来推进大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李焕武[14](2020)认为今年的战“疫”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另类契机。战“疫”悲壮地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对灾难的抗争,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展现了国人的家国情怀。夏继春[15](2019)提出了新时代大学生爱国教育的主要路径,即在学懂弄通理论与明确责任使命中陶铸爱国魂,借弘扬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树爱国志,利用思政课厚植历史文化底蕴的爱国主义传统,通过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滋养爱国主义情感,巧借新媒体或影视作品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效能,实现深厚家国情怀与宽广国际襟抱的同频共振。相关研究虽多,但是在爱国主义教育结合专业课程这一角度,相关研究少之又少。

爱国主义的教育,对于任何国家、民族都是事关重要的,而且在个人正确三观的建立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从形式上看,目前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主要集中于以小学、中学和高校为主的各级学校,而学校的相关教育集中于政治课的教育。从内容上看,政治课的内容以马克思主义及其在中国本土化的相关内容以及新发展为主要教育内容,宏观层面的思想居多。从效果上看,结合现代中国教育的“分数之上”的应试教育,政治课的更深层次的教育功能很容易被“唯分数”所弱化。因此,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受众单一,除了在校学生之外,其他的各年龄段人群,没有机会接触成体系的爱国主义教育。其次,爱国主义教育集中于政治课堂,没有和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容易形成流于形式。

因此,爱国主义教育进入专业课堂需要成为一种趋势,这样才能将爱国主义精神很好的传承。

二、爱国主义教育进入高校专业课程的路径分析:宏观与微观结合

近年来,我国高校出现的大学生道德缺失的暴力事件和轻生自杀的事件,凸显出大学生的挫折教育、生命教育的缺失。今年抗击疫情期间暴露出来的一些缺失爱国主义的事例,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反思。高校中专业知识素养的提高不能很好地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统一,从而出现了“有才无德”的现象。

每一个大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社会人”,都有必需的各种需求。从微观层面来看,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都需要热爱生命、在家庭的温暖中得到关怀、在集体中得到认可,才能发展出来更为高层次的宏观层面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试想,一个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的人,怎么会热爱自己的国家?!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的人,怎么能爱自己的国家?!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作为上升成为全民族意志的对于祖国、人民的深厚的情感的集中体现,是整个民族对于国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属于宏观层面的文化精神和心理归属。

爱国主义精神是一个整体,与每个大学生的人生观密切相连。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作为个性化的人生观,其形成与发展直至最后的定型都受到个体在人生中的经历特别是早年(包括童年、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和教育等的影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人生观,人生观的微观性质显而易见;同时人生观的意义重大,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人生观与爱国主义精神互相影响、互相整合。虽然两者分属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建立正确的爱国主义精神。歪曲的人生观,只会带来歪曲的人生,何谈爱国?反过来,爱国主义精神的确立,会很好地指导正确人生观的发展和健全,使得人生观得以升华。一个不热爱自己国家的人,其人生观也不会是正确,只能是歪曲的、极端利己的。因此,不能抛开爱国主义精神来看人生观,也不能只看人生观的建立而忽视宏观的爱国主义,两者必须紧密结合。

而“家国情怀”恰恰可以将两者很好地契合起来,将微观个体人生观的发展与宏观层面的爱国主义精神相结合,由“家”到“国”,由个体到家庭到国家,由微观到宏观。“家国情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全方位视角,将“小我”契合“大我”,正确的全面人生观的建立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建立相结合,为培养一代代有用的国家栋梁提供正确的思想指导。

三、具体措施

针对当前社会不断发生的关于爱国主义精神缺失的现象,我们需要站在高校专业教育的层面来反思高校思政教育的短板,本文结合社会学专业的课程培养方案,提出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中结合“课程思政”的理念,在培养专业大学生的专业素养的同时,将“德”的教育提上一个崭新的高度,将“家国情怀”的理念融入专业的培养理念之中。

大学四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呈现出来不同阶段的心理共性。“家国情怀”的教育、课程思政的开展,不能一刀切,需要有针对性地结合大学生群体的实际来制定具体的方案。

1.大一阶段:适应为主,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挫折教育。新生大一刚入校,往往是好奇和适应的心理,一方面要适应从高中阶段向大学阶段的学习方式的过渡、适应远离家乡独自住校的生活过渡,另一方面是对新的相对自由的大学学习、生活的好奇和自身的重新调整。大学阶段和高中阶段截然不同,在这个事关重要的“再进入”仪式中,许多大学生会产生迷失甚至挫败的心态,面对新环境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再加上远离家乡和父母,更会加剧由不适应引起的挫折感。

挫折教育,就是要锻炼学生的抗压能力,不能有一点压力和困难就轻言放弃甚至产生极端情绪。一般在经受了困难和打击之后,大学生会有几种典型的消极反应。第一,放弃,破罐破摔;第二,不自信,否定自己,甚至会陷入自卑或者抑郁;第三,自我封闭,远离人群,性格开始孤僻。与其出现了问题再解决,不如在大一新生入校之时就做好挫折教育,这不仅仅需要在入学教育中体现出来,更需要在社会学专业课程的讲授中体现出来。大一新生的专业课程以理论课为主,社会学专业理论有很强的指导实际的实用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授课中,将社会热点结合专业理论,将理论家的个人发展经历结合现实的困难,将马克思经典理论运用到具体事件的分析上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把挫折教育结合专业理论传授给学生。同时,引导新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新的学习方法、找到高效的解决困难的方法。

2.大二阶段:迷惘情绪居多,应进行有针对性的生命观教育。大二这一学年,大学生进入了一个充满迷惘和困惑的阶段:对大学学习目的的迷惘、对课外活动的重新反思、对自己未来的迷惘……这个时期,大学生情绪不稳定,更容易受到不良事物的影响,比如考试挂科、失恋等,进而产生暴力行为。

生命观,是人类关于如何对自然界生命物体的一种态度,包括对人类自身生命的态度。生命观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能轻易放弃;同时对别人或者别的物种的生命的尊重。大学生作为自杀率比较高的群体之一,其自杀的原因多是因为无法克服困难带给自身的挫败感,同时也是因为对自身生命的不尊重。处于迷惘期的大学生,更加需要情绪上、心理上的疏导。对于已经出现不良情况的大学生,需要专业人士的心理干预。但是对于普通的专业学生,生命观的教育同样不能放松。大二开始,社会学专业学生的课程安排趋向细化,授课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结合实例将生命观教育渗透到同学们的专业素养的培养之中去。

3.大三:自我定位为主,应该进行全面的人生观和爱国主义教育。经过了前两年的新奇和迷惘,大学生进入大三之后,对于大学生活和学习已经较为适应,基本上有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自己对于社会和未来开始有了一些认识和看法,对未来的职业有一定的规划。相对来说,这个时期的大学生的思维较为成熟一些了。但是,面对社会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式,“毕业就失业”“学的好不如嫁得好”等舆论甚嚣日上,在校大学生开始明显感受到外界的巨大压力。

大三的社会学专业课程更加细化。授课教师可以完全结合课程为同学们输入相关人生观的内容,比如课题负责人讲授人口社会学课程,其中涉及家庭婚姻婚恋等内容,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结合现在社会出现的婚姻家庭情况和问题,传达正确的家庭婚姻观和是非观。该学年会进行校外实习的活动,是大学生将课堂所学实际运用的机会,也是考察其人生观是否健全的机会之一。

4.大四:走向社会的前奏,全面的人生观和爱国主义精神的确立。大四阶段,在学校课堂上学习的机会不多了,大学生面临毕业实习、写毕业论文等收尾工作,但是此阶段的人生观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反而最好。“准毕业生”们进入社会前,进行毕业实习,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和困难,指导教师通过指导可以让大学生在实际中拥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前的课堂教育在此阶段可以和实际很好结合,进行实际演练,同时也可以检验之前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成果如何。进行查缺补漏,以期建立全面的正确的人生观和爱国主义精神。

四、结语

爱国主义精神的建立,事关大学生每个个体的正确人生观的确立;反过来,人生观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爱国主义精神的确立。两者需要将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才能建立正确的“家国情怀”。社会学专业大学生的培养,需要在课程思政教育中将“家国情怀”引入教育理念,培养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杨平.“互联网+”时代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考[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8):3-4.

[2]马文清.“互联网+”时代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J].学理论,2019(2):178-180.

[3]赵丽涛.“后真相”时代青年网络爱国主义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19(5):11-16.

[4]黄一鸣,黄文琪.爱国主义教育:从细节做起—观《我和我的祖国》有感[J].科教文汇,2020(4):35-36.

[5]侯义康.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体现—电视文献纪录片《解放之战》热播引发的启示[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0(01): 59-60.

[6]张璞.唱响红色歌曲,传承经典文化—地方高等院校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J].戏剧之家,2018(33):195.

[7]冯丽丽.革命纪念馆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和思考—以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为例[J].才智,2015(35):170-172.

[8]王東静.革命纪念馆对青少年教育功能的实现—以延安革命纪念馆为例[J].新西部,2017(17):44-47.

[9]朱小可.革命纪念馆运用红色资源开展社会教育的思考[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18(2):37-41.

[10]彭陈.革命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可能与路径构建[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20(2):48-53.

[11]罗晓林.尊崇英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内容[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8,20(6):702-706

[12]程薇薇.自媒体时代抗战档案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途径探析[J].中国档案,2018(6):36-37.

[13]张桂叶.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载体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以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87-91.

[14]李焕武.新冠疫情危机与爱国主义教育契机[J]教育科学论坛,2020(05):32-35.

[15]夏继春.新时代大学生爱国教育的路径研究[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4):82-84.

猜你喜欢

人生观社会学爱国主义
梁漱溟的“力性”人生观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苏轼所写墓志铭与祭文里的人生观
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