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兰西教中文
2020-12-29朱瑾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05/KMTtUSu9X9CrkdEmWg2Ywu.webp)
应朋友之邀,我每个周末去一家协会的中文学校教中文提高班。正式上课前,去听过几次课,一来可以了解老师上课的方法,二来可以认识一下我未来的学生以及他们的中文水平。
这是一个由八名学生组成的班级,从八岁到七十八岁不等,年龄跨度之大超乎想象。学生一半是成年人,一半是儿童。儿童中有一对在法国出生的中国姐妹花,都戴着眼镜。姐姐小C十二岁,文静乖巧,腼腆内向;妹妹小D八岁,聪明伶俐,活泼可爱。另有两名中法混血男孩,乍一看像是双胞胎,哥哥小W十一岁,弟弟小Y十岁,都长得虎头虎脑。都说在西方人眼里,亚洲人都长得差不多;在亚洲人眼里,西方人又何尝不是蓝眼睛高鼻梁地相似呢?好在两兄弟性格迥异,哥哥老成,弟弟顽皮,这样才让我不至于混淆。不过当你问他们,班上谁的中文说得最好的时候,兄弟俩会异口同声、毫不含糊地回答道:“我!”
孩子们中文说得很流利,但写汉字是他们的软肋。成人学生都是法国人,和中国文化颇有渊源。年龄最大的老S是班上最用功的一个,中文字写得整齐工整,他的作业让人一下子回到了小学时代,一笔一画抄书的记忆瞬间被唤醒。他在课前课后不停地和我咬文嚼字,我也因此心理平衡了很多,原来这世上受外语之“虐”的不止我一个。
接下来那位绅士G,六十六岁仍然坚持运动控制体重,难怪那么风度翩翩,他幽默有趣,PhD的高学历,因公因私去过中国二十来次,简直是个中国通。那位五十开外的M女士,总是眯着她那双近视的眼睛专注地看着老师在白板上写的每一个字,她在中学教西班牙语,醉心于语法,课堂上就数她提问最多。她的小目标是有朝一日阅读一本原汁原味的中文—诗集!最后是一名女大学生P小姐,高考时凭借中文为二外获得了高分,这位粉色俏佳人坐在他们几个中间,像一阵春风吹过。望着这么参差不齐的学生阵容,又被告知要自编教材,我当时就想打退堂鼓,怎奈盛情难却,最后横下一条心,把这个特殊班级的教学看作在法国生活的又一次挑战。Let’s go !
头几次上课,望着这一张张说着中文的洋面孔,我总有一种误闯上海电影译制片厂配音室的感觉,一时难以适应。毕竟是有中文功底的提高班的学生,问出来的问题也那么专业:“我们和咱们有什么区别?”“二和两的读音分别在哪些场合运用?”“东部和东面的区别在哪里?和东方、西方的区别呢?”如果不是我有备而来,之前认真读过几本教科书,感觉会被他们轰下讲台。
小朋友们也不像中国小学生那样正襟危坐地听课,他们对讲课的内容不感兴趣时,就会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表露出来:小C开始画画,小D吃零食,小W看漫画,小Y折纸飞机。这还是文绉绉的形式,有时不乏交头接耳甚至“串门”走动,简直把教室当作了茶室。我纠正他们的中文,他们对我的法语也一丝不苟,只要个别名词的阴性阳性混淆了,或极个别单词的清浊辅音发得稍有不到位,他们立即大声地毫不含糊地进行矫正;成年学生只要课文中的生词稍微多一点,就没有了和我互动的默契,一个个皱起眉头,埋头查字典。短短两个小时的课,真让我有如履薄冰之感。不仅上课的内容要丰富多彩,难易程度要恰到好处,上课的方式也要趣味横生。
渐渐地,我们彼此适应了。和谐的音符一旦奏响,悦耳的声音从此在教室里荡漾。
新年来临,我选择的几篇有关春节风俗的课文,强烈地吸引着成年学生,却提不起小朋友们的半点兴趣。除了讲到压岁钱时,小W恍然大悟、如梦初醒地喊了起来:“老师,我以前以为是鸭子的鸭呢。我还想,红包和鸭子有什么关系呢?”我趁机教育他一下,强调学写汉字的重要性。其他时候,孩子们一反常态地“风平浪静”。我绞尽脑汁,想起了小时候猜灯谜的场景。于是,针对儿童和成人,我一共准备了四个谜语,八份奖品,让每位学生都能满载而归。第一个谜语是“五个兄弟,住在一起。名字不同,高矮不一”,打一人体器官。我强调这个是专门留给小朋友们的,成年学生不能参与。
这个谜语自然难不倒聪明的小Y,他向我自豪地高高地举起了五个手指。我当即宣布他获得了一等奖,并请他第一个挑选奖品。他小心翼翼地打开奖品包,仔仔细细地观察了所有的奖品,最后选了一个花瓶造型的冰箱贴,上面有山水画,还配着一首诗。我问道:“你喜欢这个奖品吗?”他满意地点了点头,回答道:“行!虽然我本来期待更好的,不过这个还不错。”我哭笑不得,冲着他咧咧嘴,调侃道:“噢,是吗?那你就凑合一下吧!”
猜谜游戏继续。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在上海城隍庙十元一大把买来的筷子,居然成了最走俏的奖品之一。老S拿着一双印有京剧脸谱的筷子,美滋滋地对我说道:“筷子真美,还有精美套子,这样我去山上滑雪时可以来个野餐。”什么?他七十八岁高龄,还滑雪?以为我听错了,对他重复道:“您要去滑雪吗?”“是啊,我每年都要去的。噢,老师,想起来了,我下下个周末不能来上课了,因为要参加太极拳表演。”“啊,您还打太极拳?”反正,老S总是让我惊奇不断。“对啊,我打杨氏和陈式太极拳。” 他自豪而专业地回答着。我假装在行的样子点了点头,他继续补充道:“天气暖和了,我会去公园舞刀弄剑。”没等我反应过来,小D忍不住问道:“你的刀剑都是真的吗?” 这个问题吸引了全班的注意力,课堂上顿时变得鸦雀无声,大家都竖起耳朵等待着老S的回答。“噢,没有,是假的。” “噢……”所有人都放心地松一口气。 M女士选的是中国结,她说要挂在车里做装饰, “中国红会给我带来好运气!”其他的学生也根据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解读和偏爱选择了不同的奖品,人人满心欢喜,个个笑逐颜开。由此看来,礼物不在贵重,而在于有特色。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05/LtujQDsxF5WZr4ZgP3Gca8.webp)
我的学生虽然已经有五年左右的中文学龄,但表达能力还不够强。于是,我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自编自演情景对话,用这里的时髦话来说,叫“théatre”, 舞台剧。这是他们最心心念念的时刻,有时一篇课文结束,我都忘记这个常规程序了,他们却会提醒我,该上台表演了。
学生们创造力和想象力之丰富,总是大大出乎我的预料。有一次,我教他们经典故事《司马光砸缸》,让他们四人一组表演。老S和小D联合小W和小Y兄弟俩成立了一组,看他们在一起讨论的热情劲儿,我就知道他们兴致勃勃。“老师,没有缸,怎么砸呢?”有人问道。“自己发挥想象,找个替代品。”我以一种考官的优越感回答道。于是,整个教室沸腾了。热烈的讨论交织着桌椅搬动声,我不得不高声说“:你们轻点,别砸坏了东西啊!”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5/0105/kXeQkC7AX7VFtpXSRBabzi.webp)
十分钟后,这一组闪亮登场。老S把开场白一字一句地背了出来:“从前,在宋朝,有一群小孩子在花园里玩捉迷藏,一个小朋友不小心从假山上摔了下来。”这时只听得“哎哟!”一声,小D不知道从哪里冒了出来,跳进了事先用五六把椅子围起来的圈内,这是他们的水缸。小D高举双手,一边划着一边喊着:“救命啊!”小Y站在讲台的台阶上高喊:“来人哪! 有人掉进水缸里了!”说时迟那时快,小W扮演的司马光冲了过来,他手拿一只眼镜盒充作大石头,高喊道:“我来救你!”话音刚落,就把眼镜盒扔到了椅背上。老S补充道:“水缸砸破了,水哗啦啦地流了出来,小孩得救了。”我们意犹未尽,给了他们持久的掌声。小W激动地跑向我,说道:“老师,我明白了,我们以后遇到别人有危险,一定要想方设法去帮助他们。只要我们肯动脑筋,一定会找到办法的。”我感动得一时说不出话来,只有点头表示赞同。他接下来的一句话,又把大家都逗乐了:“老师,其实我扔眼镜盒的时候吧,应该横着握,这样扔出去的时候,声音会更响,可以砸出更大的口子。我再扔一次好吗?”
我想,经过这次表演,他们会一直记住这个故事,并且领悟到帮助别人,是不分年龄大小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学期很快就要结束了,为了准备汇报演出,我打算教他们唱一首李叔同先生的《送别》,并用吉他为他们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