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域推进综合治理精心描绘新时代更加绚丽多姿新甘州

2020-12-29王韶华

发展 2020年1期

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全域无垃圾目标既是一项服务发展、惠及民生的基础性、长期性、系统性工作,也是推动绿色发展崛起、实现全面小康、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题中应有之义。近年来,张掖市甘州区把实现全域无垃圾目标作为贯彻“五大发展理念”、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农村和城市齐抓,紧盯短板弱项,聚焦发力重点,咬定目标、全力推进,全面打响了全域无垃圾治理的攻坚战、持久战,城乡环境面貌实现了由“脏乱差”向“洁净美”的华丽转身,为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幸福、美丽、宜居城乡环境提供了鲜活经验。

一、华丽转身

(一)既注重“面子”,又注重“里子”。城乡环境整治实现了内外兼修。重拳整治违法乱建、垃圾乱倒、杂物乱堆、车辆乱停、摊点乱摆、广告乱贴、污水乱排、线路乱拉、道路乱挖、绿化乱毁“十乱”现象和城乡环境治理顽疾,拆除城区大型广告1536块,更换门头牌匾2833块,整治住宅小区161个、绿化带95公里,清理沟渠560公里、非正规垃圾堆放点910处、陈年垃圾5万多吨,铲除牛皮癣65000多处,拆除乱搭乱建等违法建设14-g万平方米。特别是集中力量对饱受诟病、影响市容市貌、困扰城市发展近20年的历史遗留问题进行了拆除整治,不但为城市发展建设扫清了障碍,而且弘扬了社会新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认同,真正拆出了好空间、好形象、好秩序。紧盯环卫工作薄弱环节,投资6440万元配套完善压缩式垃圾车、垃圾斗、垃圾桶等环卫基础设施,成立农村专职环卫队伍258个,有效解决了垃圾“收、运、处”的难题。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架设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103套,改造城市管网230多公里。着力提升农村道路通行能力,建成农村公路633公路,架设生命防护工程1025公里,245个行政村全部完成道路硬化,通畅率达100%。持续推进城市老旧房屋改造,累计拆除城市规划区内老旧房屋4000户,改造棚户区13800套,翻新改造老旧小区楼房8800套。全力整治黑臭水体,投资2.6亿元完成东环路芦苇池、黄水沟、东泉干渠、饮马河4个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甘州区入选全国第二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建成农村住宅小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26套,城郊乡镇15个村、40个住宅小区污水进入城市污水管网,农村住宅小区生活污水处理率80%以上。全力推进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累计整治燃煤锅炉466台、改造农村土炕34000多铺,治理小煤炉8000多个,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多年排名全省前列。引进社会资本1.5亿元实施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尾菜处理资源化利用等行动,生活垃圾清运率、废旧农膜回收率、尾菜处理利用率分别达到100%、90%、45%,农村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

(二)既注重美景,又注重内涵,城乡环境整治实现了品质兼得。累计投资19亿元,实施国道227线、省道213线乡村振兴示范带沿线绿化造林、水系恢复、土地整理等重点项目86项,改造提升国道312线东西出口等八个出城口对外形象,完成城区515栋既有建筑风貌改造工程。全面推进张掖国家湿地公园、芦水湾生态景区等4A级生态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城市绿地游园建设,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5.2%,宜居宜游的城市形象全面提升。围绕高铁、高速等交通干线,扎实开展厕所、垃圾、风貌“三大革命”,新建农村户厕11780座,拆除废旧日光温室棚体684座,整治坟头墓地9409座,建筑风貌改造417院,农房后院改造539院。着力提升市民综合素质,开展全域无垃圾治理宣传活动280多场次,印发宣传彩页、告知书等15万份,编印指导手册3万份,制作大型宣传版面600多块,制作专题宣传片6个,签订承诺书16.7万多份。围绕群众习惯养成,在全区中小学开展“大手拉小手”活动,在街头开展“随手拍”、设立监督岗等网络舆论监督活动,持续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进机关、进乡村、进企业、进学校、进商铺、进景区、进工地”主题宣传活动,多措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文明素质养成”行动,“爱环境、讲卫生、守秩序、促和谐”的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三)既注重长治,又注重长效,城乡环境整治实现了名利兼收。在系统整治祁连山生态环境和中央环保督察组反馈问题的基础上,抢抓国家启动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机遇,全力实施三北防护林、湿地保护修复和“一园三带”示范工程建设,近五年累计完成三北防护林、防沙治沙造林6.86万亩,退耕还湿3099亩,恢复植被5000多亩,增加生态补水914万立方米,新建城市绿地417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2037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14%,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色生态示范城市、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绿色生态城市等称号。坚持把全域无垃圾治理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统筹部署,围绕国道213线、国道227线乡村振兴示范带布局打造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示范点、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和产业振兴示范区,党寨镇马站村探索形成的厕所无害化、垃圾减量化、污水管网化、村庄整洁化、废物资源化、居住社区化、管理网格化、产业规模化、党建标准化“九化”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得到省、市住建和农业农村部门的高度认可,双塔村特色民宿、速展村特色街区、普家庄秺侯驿文化产业园、乌江镇水云乡畔共享农庄等项目建成招商,双塔丝绸之路文化村、金日碑文化展馆等项目快速推进,在梁家墩、新墩、党寨、乌江等乡镇建成供港澳、供京沪蔬菜基地11万亩,精品玉米制种基地40万亩,高标准日光温室9000多座,连体钢架大棚40万平方米,发展设施蔬菜、特色作物及特色林果11.8万亩,在实现农村美起来的同时,为农民“富起来”打下了雄厚的产业基础。持续深化旅游“四大行动”,投资2.6亿元完成芦水湾生态景区、润泉湖城市公园改造提升工程,投资4.5亿元打造平山湖喀尔喀小镇和碱滩镇古城村屋兰古镇,按照“有纸无味”的标准在城区及旅游景区配建旅游厕所56座,累计创建AAAA级以上景区5个,连续举办了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敦煌写经艺术节、全国青少年帆船赛、沙枣花节、荷花节等品牌文化旅游赛事,区域环境的持续改善有效带动了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全区接待旅游人数连续7年保持近30%增长,旅游业生产总值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33%。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责任落实体系。建立完整的组织领导体系,成立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域无垃圾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全域无垃圾专项整治工作组,全面推行“党委政府部署推动、责任部门统筹联动、区乡村社层层行动”和“干部分片监督抓、乡村街道具体抓、社会各界配合抓”的工作机制,逐级靠实责任,逐项抓好落实,全面推进全域无垃圾治理工作深入开展。组织区住建、城管、生态环保、农业农村等部门赴省内外先进地区学习考察,结合实际制定《甘州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方案》《甘州区全域无垃圾创建工作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甘州区全域无垃圾创建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和不同领域分项整治方案,有效指导全域无垃圾治理工作深入开展。制定出台《全域无垃圾整治标准》,将城市整治重点细化为19个方面,农村整治重点细化为9个方面,进一步明确了整治重点,因地制宜建立起了科学合理的整治标准。

(二)强化资金保障,建立垃圾收运体系。在农村,按照村以上的运转经费由区财政给予保障,村以内的经费通过一事一议和民主协商的途径解决的原则,区财政投入1800多万元为乡镇、村、社配备了垃圾桶、垃圾斗和压缩式垃圾车,并综合考虑行政村区域大小及行政村之间的距离,在全区建设垃圾收集点179个,按照“户分类、社收集、村集中、镇清运、区处理”模式进行垃圾收运处理,基本实现了“科学分类、集中收集、封闭运转、无害处理”的目标;全面落实农村公用设施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的“四有”要求,确保各类设施全面配套、长期运行。在城区,积极探索推行市场化运作,采用PPP模式将滨河新区、火车站社区、高铁站等区域交由市场主体运行,全面落实机械化清扫、科学化洒水、精细化保洁“三位一体”环卫措施,取得了良好成效,不但城市环卫保洁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而且保洁质量和效率得到大幅提升。目前,城区其他街道环卫保洁市场化运作工作正在积极推进。

(三)强化源头治理,建立垃圾分类体系。农村垃圾分类上,在全区18个乡镇因地制宜建立废旧塑料回收点53处、回收箱530个,采取“定点分类投放、定人分类收集、定时分类处理”的方式,对报纸、玻璃、金属、旧衣服等可回收垃圾进行回收和再利用,对卫生保洁员进行垃圾分类知识系统培训,大大提高了分类速度和准确度,逐步形成了农村垃圾规范化转运、专业化处置、资源化利用的体系。城市垃圾分类上,在商场、医院学校、住宅小区等人口密集区域建立垃圾分类亭,通过舆论监督、积分兑换等措施,引导市民将“湿垃圾”(滤出水分后的厨余垃圾)与“干垃圾”分类收集、分类投放,并由保洁人员运至餐厨垃圾处理场所,做到“日产日清”。鼓励市民和社区对“干垃圾”进行二次分类,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定时定点收集,市民分类处置的意识逐步增强,城市垃圾分类处理的水平显著提升,甘州区被住建部确定为全国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县(区)。

(四)强化模式创新,建立循环利用体系。垃圾无害化处理上,通过PPP模式引进投资3.5亿元,建设日处理600吨的华西能源垃圾焚烧发电厂,对全区和周边3个县城的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化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上,通过机制推、政策引、指导帮、自主建,形成了粪污堆积发酵、肥水一体化、有机肥加工、沼气生产等多种处理方式相融合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体系,建成畜禽粪污处理中心、节能沼气工程等区级重点畜禽粪污循环利用项目和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267套,实现发展畜禽养殖与生态环境保护两不误、两推进。尾菜处理上,大力推广堆肥、半堆半沤、直接还田、过腹还田等技术,建成尾菜资源化利用示范区3个、田间尾菜处理示范点20余处、半堆半沤肥池(坑)1200个,直接还田13万亩。秸秆转化利用上,通过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沼气能源化利用、打捆青贮饲料化利用、制作食用菌棒基料化利用、有机肥料化利用等途径开展秸秆资源化利用,全区秸秆利用率达到86%。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上,建立区级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在各乡镇设立病死动物收集暂存点,所有病死动物经区动监所核查确认,统一拉运至区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进行集中处理,并给予无害化处理补贴,实现病死动物市场有效监管和资源化利用的“双赢”效果。

(五)强化综合治理,建立长效整治体系。坚持把全域无垃圾治理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责任书考核范围,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层层签订责任书,形成级级有责任、层层抓落实的责任网络。建立市容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由区公安、市场监管、城管执法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队,按照逐户排查、逐店整治、街不漏店的原则,定期对城区各类门店垃圾乱堆乱倒现象和门前“三包”责任制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及时通报反馈各类问题,倒逼各项整改措施落到实处。坚持每周五环境卫生集中整治长效机制,组织干部职工、居民群众、志愿者开展整治行动,广大干部群众环境卫生意识明显增强。实行公共区域“定人员、定区域、定标准”网格化管理模式,划分责任片区,聘请监督员,确保环境卫生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常态化开展“区查乡、乡查村、村查社、社查户”的环境卫生“四级联查”活动,通过全方位、无死角的督促检查、评比考核,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坚持城区环境卫生每日不定时巡查制度和乡镇环境卫生每月抽查督查制度,对查出的问题随时交办整改,城乡环境卫生实现了保洁全覆盖。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机制,定期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全区全域无垃圾整治工作进行视察评议,促进全域无垃圾治理制度化、常态化开展。

(六)强化监督检查,建立考核评价体系。结合不同层面工作实际,研究制定《甘州区城乡环境卫生考核评比办法》,修订完善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管理网络和考评制度,推动提升环卫工作质量。区级层面上,建立周检查、月通报、季考核、年底算总账的考核机制,严格考评考核、责任倒查和问责追究,推动垃圾收集、清运、处理各项责任落到实处。乡镇街道层面上,实行日巡查、周报告、月考核制度,对各村(社区)全域无垃圾治理工作开展情况定期督查和不定期抽查,每月进行排名,对连续排名靠后的村(社区)主要负责人进行通报批评和告诫约谈,以严格的责任追究倒逼全域无垃圾治理工作高位推进。村(社区)层面上,实行垃圾分类网格化管理,划分责任片区,聘请监督员,层层落实责任,确保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建立环境卫生“红黑榜”制度,定期评比、张榜公布,先进示范带动、后进整改不足,确保农村环境整治、垃圾收集工作高效推进。

三、几点启示

(一)形成党政齐抓共建的格局是基础。深入推进全域无垃圾治理工作,关键是要明确实施主体,探索建立符合区情实际的责任体系,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领导核心和各级各部门狠抓落实的作用,确保治理工作“组织有力、推进有序、落实有效”。全域无垃圾治理工作启动以来,甘州区坚持把全域无垃圾治理作为“一把手”工程,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定期主持召开推进会议,认真听取各级各部门近期工作开展情况,深入现场督促检查指导相关工作,全力协调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做到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形成了“党政主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齐抓共管、高效运转”的工作格局,实现了党委和政府领导身先士卒、基层党员干部和村社干部积极跟进、广大群众全方位参与、党政干群齐抓共建的良好局面,促使城乡人居环境得到了根本性改变。

(二)建立健全管长远的机制体制是关键。全域无垃圾治理是实现全面小康、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必行之举,必须建立长效机制,久久为功、常抓不懈,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干净、优美、整洁生活环境的需求。具体实践中,甘州区坚持把加强制度建设摆在首要位置,积极思考谋划长远工作,研究制定出台全域无垃圾治理实施方案,探索建立六大治理体系,按照“主体上全民参与、空间上全域覆盖、资源上全力倾斜、评价上年度考核”的思路,逐级配齐工作力量,不断强化保洁队伍建设,大力推行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社(楼)“四级”责任制,建立起了各负其责、统筹协作、合力联动的工作机制。特别是通过基层民主协商的方式,各乡镇和村社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建立起了农村生活垃圾收费制度和管理制度,不仅实现了农村垃圾有偿处理程序化制度化安排,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而且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监督意识、参与意识。

(三)加大基础设施配套力度是核心。基础设施建设是深入推进全域无垃圾治理、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和重要保障,只有不断合理布局、配套完善各类环卫设施,提升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能力,提高生活垃圾设施无害化处理水平,才能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目标。甘州区坚持把基础设施补短板作为全域无垃圾治理的“先手棋”,积极整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领域资金,投资建设华西能源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启动实施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创建工作,按要求全力配置更新城乡环卫基础设施设备,全区垃圾收集点、垃圾斗、垃圾桶配置率分别达到了72.2%、125.9%、32.6%,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在空间布局、功能完善、科学处理等方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四)在全社会营造浓厚氛围是支撑。全域无垃圾治理是一项投入小、见效快、作用大的发展工程,也是一项影响面、涉及面非常广的民生工程,实现“全域无垃圾”的目标,必须广泛宣传动员,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甘州区坚持区镇村联动、软硬件齐抓,通过在甘州在线、甘肃甘州、《甘州政务》等各类新闻媒体和新媒体上开设专栏,广泛宣传全域无垃圾治理的目的意义、标准要求、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把全域无垃圾治理工作的触角延伸到各行各业、千家万户,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在抓好正面宣传引导的基础上,通过新型网络媒体加大反面案例的曝光力度,在全社会形成了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就是“真善美”的新风尚、正导向。动员群众积极开展环境卫生大清洁大整治、“三清一改”、高铁高速和甘平公路沿线“两拆两改两治两提升”等专项行动,共发动干部群众10.5万多人次,为全域无垃圾治理营造了浓厚的群众氛围。正是全社会各方力量的积极参与,全域无垃圾治理工作才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认可,才成为了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使命,才取得了脱胎换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