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课程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研究

2020-12-29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0年20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运动体育

(南昌大学体育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31)

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与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进,社会各界对于高校学生,尤其是毕业生的身心健康与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强烈。因此,如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觉自发地加强体育锻炼意识,并在体育活动与比赛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强壮的体魄与积极向上、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养成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抗压能力,是本文研究的主要方向与目标。

1、当前高校学生身心健康现状

1.1、身体健康现状

身体素质主要包括力量、耐力、柔韧度、速度与敏捷度等内容,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保障正常学习生活顺利进行的基础。因此引导学生加强体育锻炼项目学习,提高身体综合素质,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各大高校研究生加强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的培养力度,尽可能地缓解当下本科生、研究生体力、耐力、视力各方面身体机能持续下降,身体肥胖、虚弱、亚健康数量逐年增高的可怕现状,刻不容缓。

1.2、心理健康现状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普遍采用传统的全日制封闭式教学方式,这样有利于学生能够不受外界干扰的静下心来进行课程知识学习与研究,却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当前的高校学生基本都是90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群生活富裕衣食无忧,也很少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大部分是娇宠的一代,他们有着长辈的宠爱,社会的包容。但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学生,他们自私、怯懦、天真、依赖性强。他们的心理抗压能力,面对挫折解决挫折的能力与顽强拼搏不怕吃苦的意志力,抵抗外界物质精神、腐朽生活诱惑的信念与自制力都比较薄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蔚然成风,社恐焦虑等不良心理问题在高校学生群体中也逐年增多,已经成为近年来高校教育不得不重视起来的教育问题。

2、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2.1、体育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较差,应试思想较为严重

高校体育教学难以摆脱传统师本教学理念的影响与桎梏,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与意识体现并不明显。学生虽然拥有一定学习项目选择权,可以在每学期开始前,选择想要学习的运动项目与学习课程,然而教学开始前却没有人对其进行系统的项目知识培训与介绍,学生也无法了解课程详情,只能是根据各种小道消息选择学分高,考试简单的学习项目。在选好运动项目后,也只能按照老师的课程安排进行学习,有些学生可能会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所选项目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样子,自身也没有该项目运动的细胞与热情,从而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逃课、浑水摸鱼开小差等情况频频出现,体育教学效果不理想。

2.2、体育课程教学项目较少,教学内容趣味性不足

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运动项目相对较少且僵化,教学内容也更注重技术的培训,而忽视对运动项目内容趣味性的挖掘,从而将运动锻炼这样的休闲娱乐课程变成了严肃、认真、军事化管理任务,虽说降低了课堂学生管理的难度,却也深度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不利于学生体会体育竞技运动过程中的热血与激情,从而养成好的运动锻炼习惯;也不利于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体育自身特长与爱好,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参与锻炼的兴趣爱好;自然更不利于教学水平与效果的提高。

2.3、体育教学理论过时,没有科学的体育课程管理理念与指导思想

传统体育教学方式重视记忆技巧的专项训练,而忽视理论知识体系的熏陶与培养,导致我国的体育教学理论一直处于空缺之中,理论指导实训技巧方面存在阻断短板问题。这也导致我国对于体育教学理论知识方面的探索严重不足,理论体系不健全,理论知识的生活化、科学化研究方面有待提高,体育教学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令人堪忧,学生学习体育锻炼项目理论的欲望与动力也严重不足,自然也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4、体育课程考核评价机制不合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体育考核、评价机制,是科学评定每一位学员一学期体育学习效果与成绩的重要标志,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教学评价机制与学分制教学实践管理相结合,能够有效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与热情,保证学生实际参与运动项目锻炼的时间与效果,避免各种逃学、躲懒、浑水摸鱼行为的出现。然而,由于高校学生都是成年人了,再想像中小学生那样严格管理其实意义不大,在加上一些高校对于体育教学并不重视,教学评价与课程考核机制也不严格,尤其一些群体项目考核时,一些学生可能就第一节课与最后考试时候露一下面,然后跟着大部队滥竽充数、蒙混过关,导致考核成绩的不公允,学生学习的动力严重不足。

2.5、心理疏导与沟通交流有待加强

高校体育教学只重视体育竞技技术的交流,而忽视对于学生心理引导与疏通。比如,过分重视竞技项目比赛与考核结果,导致学生竞争压力过大;团体运动项目中无法兼顾每一位学员表现,侧重团队意识的培养,而忽视学生个体在团队中的表现等等。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利于学生积极健康心理与行为意识的培养。

3、体育教学中的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策略

3.1、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因材施教,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体育锻炼意识

素质教育理念要求改变传统师本位教学思想,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教学服务。也就是说,体育课程开始前,首先需要进行体能热身训练,再考虑学生身体实际情况及其可接受的运动量,合理规划体育锻炼内容。这样做不仅能尽可能的避免一些平时体质差还缺乏锻炼学生,突然之间的过度锻炼,导致的肌肉损伤;也能避免一些运动达人,觉得没什么挑战性,而失去课程学习的兴趣。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挖掘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锻炼项目,并对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与课程内容进行重点研究教学,将兴趣、爱好转化为特长,特长逐渐养成习惯。这样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体育教学,能够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运动热情与自主学习兴趣,避免学生在不擅长或不喜欢的领域浪费精力,并在日复一日的教学过程中产生厌倦心理。

3.2、改革体育教学理念与指导思想,提高学生体育运动参与感

改革创新高校体育教学理念与思想,首先从重视体育课程教学与良好运动习惯养成开始。也就是说摆脱传统成绩导向观念,引导学生重视对自身身心健康的审视与认知,加强体育运动与健康保健的必要性思想宣导,提高学生自主参加体育锻炼与项目学习的参与感。其次是改变传统体育教学只重视记忆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心理疏导方面的培训思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教学目的,并积极中东参与到体育教学与锻炼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磨练自身心智与耐力,提高自身抗压、抗击打能力,实现挫折教育目标,增强学生面对压力、困难时候的顽强拼搏意识。高校体育教学理念与思想的创新及与时俱进,还包括培养学生全民健身思想,以学生带动周围的家长、亲朋、邻居,一起参与健身过程,从而营造积极健康的健身环境,又反作用于学生本身,促使其保持良好运动习惯。

3.3、完善体育教学理论,尤其是正确竞技心理观念的培养

针对当前体育教学理论不足的问题,则需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咨询与专业的体育项目教程学习,加强体育运动相关理论知识的研究,重视科学的运动思想与方法培训,完善自身体育理论体系,以科学理论指导实训过程,实现科学体育训练的教学效果。此外,将正确竞技心理观念融入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体育知识与竞技精神,重视竞技项目比赛过程参与及团队配合能力的培养。正确认识到体育竞技项目比赛的结果绝不单单是比赛成绩,而应是比赛前的刻苦训练与努力;比赛过程中的全力以赴,不轻易放弃;比赛结束无论结果如何都微笑面对的勇气。

3.4、丰富体育教学项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除了传统的球类运动、田径比赛、军体拳、交际舞蹈等体育教学内容外,还可以借助现代体育赛事及市场上一系列运动健身项目,来拓展高校体育教学项目与内容,使得教学项目与学生个人实际需求更贴合,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激情与动力。如,针对一些不愿意在公众场合表现的学生,可以借助跑步机、推肩器、哑铃凳、健身车等健身器材进行体育项目教学与锻炼;对于一些喜欢喜静不喜动的学生,则可以推荐各种瑜伽、古典舞蹈等;相对不那么激烈的教学内容;针对一些喜欢刺激的学员则可以组织各种攀岩、跳伞极限运动项目等。这样根据个人心理生理需求,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与课程内容,更符合现代体育教学需求,也更能推动学习自主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与效果,达到学生心理期许与综合素质提升的目的。

3.5、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无论体育教学理念、思想、方法、内容还是理论知识体系的创新与改革,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教学效果的。毕竟在高校学生中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个体差异较大,因此在指定体育教学评价机制时要灵活实施,区别对待。提升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培养,必须要将学生日常行为表现与心理素质考核标准纳入教学评价体系。

4、结束语

科学的体育教育课程的实施不仅能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体魄,还能实现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培养。要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野蛮其精神,文明其体魄。不仅要重视体育对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作用,同时更要注重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良性干预,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强体育对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与团结合作意识的功能。在体育活动中所培养出来的顽强毅力和坚韧不拔的性格足以使进入社会的毕业生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面对任何困难。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运动体育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邮学保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综合保险简介
不正经运动范
我们的“体育梦”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