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子语类》双音词考释六则

2020-12-29

关键词:辞书用例文献

陈 智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234)

《朱子语类》是南宋朱熹与其门人讲学问答的实录,记载的实际上是书面形式的口语,既有书面语成分,又有口语成分,充分体现出宋儒讲学词语运用灵活多变的特征,大致反映了当时文人的口语概貌,在汉语词汇史的研究上具有重要的价值[1]。

近年来,学界对于《朱子语类》的词汇研究不断深入,但仍有不少空白与不足之处有待补充完善。本文拟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保啬”“负赖”“恳祝”“停轧”“款承”“激搏”六条辞书未收词语加以考释,以冀有助于《朱子语类》之词汇研究与大型语文辞书之编纂修订。

1.保啬

庄子数称杨子居之为人,恐杨氏之学,如今道流修炼之士。其保啬神气,虽一句话也不妄与人说,正孟子所谓“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是也。(60.1447)①本文选用黎靖德编《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王星贤点校本,例句后的括号内容依次为卷和页(如“60”表示卷数,“1447”表示页码,下皆仿此)。

“保啬”,各大辞书皆未收,窃谓“保啬”乃“保养”之义。

“保”,本义表示一个人把孩子背在背上,引申之,则有“保养、保护”义[2]。《说文·人部》:“保,养也。”如《书·康诰》:“若保赤子,惟民其康乂。”文献中,有大量与“保”组合的复音词表“保养、保护”义。如《汉书·贾捐之传》:“今陛下不忍悁悁之忿,欲驱士众挤之大海之中,快心幽冥之地,非所以救助饥馑,保全元元也。”又《旧唐书·杜希全传》:“盐州地当冲要,远介朔陲,东达银夏,西援灵武,密迩延庆,保扞王畿。”皆其义也。

“啬”有“爱惜”义。如《吕氏春秋·先己》:“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啬其大宝。”文献中与“啬”组合的双音词亦有表此义的用例。如《后汉书·周磐传》:“昔方回、支父啬神养和,不以荣利滑其生术。”爱惜之物,则须保养,故引申有“保养”义。如《晋书·华表列传》:“冲静和气,啬养精神,颐身于清简之宇,留心于虚旷之域。”又《朱子语类》卷第一百二十五:“如修养者,此身未有所损失,而又加以啬养,是谓早服而重积。”“啬养”谓“保养”。

故“保”“啬”连言,义当为“保养”。考“保啬”的文献用例始于宋代,如欧阳修《与辛郎中启》:“顾冬律之严凝,喜天利之保啬。”李纲《与张相公第八书》:“切望保啬精神,以静制动定,而后应以建不世之勋,以成中兴之业。”后代文献亦有用例,如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卷十:“故老年人只以保啬为主,沉沉过日,即不必富,而四福可以稳取,决非小人所能及。”清《庸闲斋笔记》卷九:“道光中叶,先大夫闲居嘉兴,华忽雪夜相访,年已九十,步履甚健,精力如少壮,两目奕奕有光。相与话旧,甚欢。询其如何保啬而致此。”

又因“保啬”常用于指保养人的精气神,故引申有“保重、珍重”义,常用于书信末尾,以表达对他人的祝福与勉励之情。考其文献用例亦始于宋代。如苏轼《与孙正孺二首·其二》:“阔远无他嘱,惟倍万保啬而已。”欧阳修《湖北吴提刑》:“它无足言,会晤悠邈,万万保啬,以需召拜。”后代亦沿用,如明程敏政《简提学王明仲伺御》:“猿鹿之踪日远,后晤难期,尚为斯文,倍万保啬。”兹不赘举。

2.负赖

如父母在堂,不许分异,此法意极好。到后来因有人亲在,私自分析,用尽了,到亲亡,却据法负赖,遂着令许私分。(106.2650)

“负赖”,各大辞书皆未收,窃谓“负赖”乃“拖欠”之义。

“负”有“拖欠”义。吕志峰考“负”表“欠钱、欠债”义的用例在文献中出现较早,后因词义负担过重等原因渐渐为“欠”所替换[3]。如王符《潜夫论·断讼》:“假举骄奢,以作淫侈,高负千万,不肯偿责。”文献中与“负”组合的复音词亦有大量表“拖欠”义的用例。如《汉书·游侠传·陈遵》:“祖父遂,字长子,宣帝微时与有故,相随博弈,数负进。”“负进”谓“拖欠赌债”。又韩愈《南海神庙碑》:“于是免属州负逋之缗钱廿有四万,米三万二千斛。”“负”“逋”①“逋”有“拖欠”义。如《汉书·昭帝纪》:“三年以前逋更赋未汝者,皆勿收。”文献中与“逋”组合的复音词亦有“拖欠”义的用例。如元稹《当州两税地》:“自此贫富强弱,一切均平,征敛赋租,庶无逋欠。”同义连言,义为“拖欠”。

“赖”有“利益”义。《说文·贝部》:“赖,赢也。”《国语·晋语一》:“仓禀盈,四邻服,封疆信,君得其赖。”利益需谋取得到,故引申有“取”义。如《庄子·让王》:“若伯夷叔齐者,其于富贵也,苟可得已,则必不赖。”若获取不还,则为抵赖,故大约至宋代进一步引申有“抵赖”义。如《张协状元》二四出:“赖我房钱。”

故“负”“赖”近义连言,当指“拖欠”,宋代及其后文献中皆有文献用例。如《袁氏世范》卷三:“有轻于举债者,不可借与,必是无籍之人,已怀负赖之意。”万民英《巫咸撮要》:“伤官、劫财,瞒心负赖之徒。”

“赖”又可与“逋”组合成并列复合词,表“拖欠”义。如祁彪佳《莆阳谳牍》卷上:“审得黄柱石与吴京寰合本,京寰借出潘宦之银二十两。柱石以海上利微,以一船抵塞,便欲赖逋。”倒言之,又有“逋赖”。如归有光《长兴县编审告示》:“又有欺其孤弱,管收粮银,公为逋赖,方见追比,不能赔偿者矣。”《汉语大词典》皆未收,似当补。

3.恳祝

某两为太守,尝备员监司,非独不曾以此事恳人,而人亦不曾敢以此事恳某,自谓平日修行得这些力。他明知以私意来恳祝,必被某责。(107.2672)

“恳祝”,各大辞书皆未收,窃谓此处“恳祝”乃“恳求、请求”之义。

“恳”,本义为“诚挚”。如司马迁《报任安书》:“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又《太平经·虚无自然图道必成诚》:“欲望天报,当自责,恳恻垂泪而行。”

“祝”本指祭祀时司礼仪的人。如《诗·小雅·楚茨》:“工祝致告”。转喻引申有“祝祷”义。如《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诸为君者皆轻死为勇,饮食必祝曰:‘天苟有吴国,尚速有悔于予身……’”

“恳”“祝”连言,有“诚挚地祝祷”义,用于宗庙祭祀等语境中。如唐崔志远《蓬莱山图一面》:“右伏以重阳煦景,仙界降真,虽长生标金箓之名,而众恳祝玉书之寿。”有唐以降文献亦有用例。如宋吕太古《道门通教必用集·启坛文》:“先恳祝于皇灵,次披宣于道范,惟冀洞贯九天之上。”又明何乔远《名山藏·李洪》:“李洪,吴桥人。母患时气,命在顷刻,洪曰:‘惟天可告。’焚香恳祝。”

按:《朱子语类》中的“恳祝”非上述“诚挚地祝祷”义,当别为一义。兹以另释。

因“恳”有“诚挚”义,故其又可与表“乞求”义的词组合成词。如《十六国春秋·后秦·道恒道标》:“僧䂮等言兴后,频复下书,举众恳乞,乃得寝。”白居易《与崇文诏》:“威立无暴,功成不居,累陈表章,恳请朝觐。”又崔致远《上太尉别纸五首》:“昨以乡使金仁圭员外已临去路,尚阙归舟,恳求同行,仰候尊旨。”“恳”的此类用法使其大约至宋代沾染上“请求”义。如岳轲《桯史·铁券故事》:“其属张逵为画计,使请铁券,既朝辞,遂造堂袖札以恳。”又如上举《朱子语类》①据笔者统计,《朱子语类》“恳”凡三十五例,表“恳求、请求”义的用例共九例。卷第一百七,又卷第一百三十一:“是时虏人正大举入寇,光世恐惧,遂背后恳赵忠简。”

又“祝”有“祝祷”义,可与表“说”义的词组合成词。如《文心雕龙·祝盟》:“陈辞乎方明之下,祝告于神明者也。”又《旧唐书·礼仪六》:“未题神主十四座,前件神主,既无题号之文,难伸祝告之礼。”由此,“祝”或渐隐含有“说”义。

故“恳”“祝”连言,又可表“恳求,请求”。且于文义而言,《朱子语类》中的“恳祝”也当为此义。考宋代同期其他文献中亦有此类用例。如《类说·牧竖闲谈》:“刘赞文思甚迟,乃恳祝干象,乞文才。”“恳祝”与“乞”对文,更可证“恳祝”当为“恳求、请求”义。

4.停轧

某人为太守,当见客日分,先见过客,方接同官及寄居宾。人问其故。曰:“同官有禀议待商量区处,颇费时节。过客多是略见即行,若停轧在后,恐妨行色。”(112.2734)

“停轧”,各大辞书皆未收,窃谓“停轧”乃“强制停留”之义。

“停”,《说文》未收,乃“亭”之后起俗字。《说文解字注·高部》:“亭之引申为亭止。俗乃制停、渟字。”如《庄子·德充符》:“平者,水停之盛也。”引申有“停留、滞留”义。《世说新语·宠礼》:“许玄度停都一月,刘尹无日不往。”又《梁书·武帝纪上》:“可通检尚书众曹,东昏时诸诤讼失理及主者淹停不时施行者,精加询辨,依事议奏。”是其义也。

文献中有大量与“停”组合的复音词表“停留、滞留”义。如《三国志·魏志·邓艾传》:“宜权停留,须来年秋冬,比尔吴亦足平。”《诸病源候论·伤寒病诸候上》:“或已传三阳讫,而不能传于阴,致停滞累日,病证不罢者,或三阳三阴传病已。”是谓疾病滞留于身。《晋书·司马遹传》:“须臾有一小婢持封箱来,云:‘诏使写此文书。’鄙便惊起,视之,有一白纸,一青纸。催促云:‘陛下停待。’”是谓等待停留。《朱子语类》中有与“停”组合的复音词表“停留、滞留”义。如卷十四:“此是明道为学者理未甚明底说,言于怒时且权停阁这怒,而观理之是非,少间自然见得当怒不当怒。”又卷第一百一十一:“如淮人要过江买卖,江南须自有人停榻交子,便能换钱。”是谓把钱停留于身,也即“囤积”[4]。

《朱子语类》中与“轧”组合的复音词其词义也由其核心义引申而出。如卷第二:“问:‘雷电,程子曰:“只是气相摩轧。”是否?’曰:‘然。’”“摩轧”谓“摩擦、挤压”。卷第三十一:“知至矣,虽驱使为不善,亦不为。知未至,虽轧勒使不为,此意终迸出来。”“轧勒”谓在精神上的“挤压”,也即“强制勒逼”。卷第三十五:“所谓‘弘’者,不但是放令公平宽大,容受得人,须是容受得许多众理。若执着一见,便自以为是,他说更入不得,便是滞于一隅,如何得弘。须是容受轧捺得众理,方得。”“轧捺”谓“制约”。②就“轧捺”的释义,各词典释义均有所不同。例如:《汉语大词典》释“轧捺”为“犹超越,制约”(第9卷,第13716页);《近代汉语大词典》释“轧捺”为“兼收并蓄”(第2137页);《近代汉语词典》综合《汉语大词典》与《近代汉语大词典》的释义,释其为“制约;融汇”(第2386页)。窃以为“轧捺”为并列式复音词,义当为“制约”。其他释义乃随文而释,不确。“捺”本义为“用手按下去”。如《太平广记》卷二四九引唐张由上,“轧”之“挤压”义,隐含有施动者之“强制、制约”。

文献中又有“勒停”用例。其最初指“强制停止”。如《梁书·武帝纪下》:“江子四等封事如上,尚书可时加检括,于民有蠹患者,便即勒停。”由此至宋代,又可专指官场上的“勒令停职”。如陆游《奏筠州反坐百姓陈彦通诉人吏冒役状》:“诸州县公人,曾因犯罪勒停”。《朱子语类》“勒停”凡四例,皆为“勒令停职”义。如卷第一百七:“时‘伪学’之禁严,彭子寿镌三官,勒停。”

综上,“轧”“勒”皆有“强制、制约”义,由“停”《朝野佥载·高崔嵬》:“唐散乐高崔嵬喜弄痴。太宗命给使捺头向水下,良久,出而笑之。”引申有“抑制”义。如杨万里《秋日早起》:“今兹秋又至,皈心捺还生。”“轧”“捺”近义连言,故应释为“制约”。“轧”复合而成的双音词“停轧”,其词义理据当与“勒停”同,表“强制停留”。

5.款承

自修云:“适值先生去国匆匆①中华书局本“匆匆”作“勿勿”,检宋刻本《晦庵先生朱文公语录》第三十一卷、明成化九年陈炜重刻江西藩司覆刊宋咸淳六年导江黎氏本皆作“匆匆”,中华书局本或为点校时录错,本条考释均作“匆匆”。,不及欵承教诲。”(116.2794)

“欵承”,各大辞书皆未收。徐时仪等考宋刻本《池录》“款”作“”,今本“”作“欵”。“”为介于“欵”与“款”②为行文方便,下所引文献凡涉及“款”之异体字的用例,统一改为“款”。间的俗写,反映了两者字形演变的中间状态[5]。窃谓此处“款”乃“缓、慢”之义,“款承”即“慢慢地蒙受”。

“款”之“缓、慢”义,辞书多有收,如《近代汉语词典》[6]等,此不赘述。呼叙利考“款”指“缓、慢、轻”义时,常与单音动词构成一个偏正短语,且此类短语在五代宋元明清时期口语性较强的诗词曲小说中多见,如“款举”“款放”等[7]。《朱子语类》中,“款”亦有表“缓,慢”义的用例。如卷第二十:“须知发于刚果处亦是仁,发于辞逊是非亦是仁,且款曲研究,识尽全体。”“款曲”犹“慢慢详细”③《汉语大词典》释此处“款曲”为“周详”(第6卷,第9428页),恐未确。。又卷第三十三:“也且可以款款与他说,又却明日便行。”“款款”犹“慢慢”。

“承”有“受”义。《说文·手部》:“承,受也。”“承”表“受”义的早期用例一般指承受上天之所赐福佑。如《礼记·礼运》:“是谓承天之祜。”又《左传·宣公三年》:“用能协于上天,以承天休。”引申有“蒙受”义,用于对他人的谦敬之词。如《十六国春秋·前赵·刘胤》:“陛下苟以臣为颇堪驱策,岂不能辅熙以承圣业乎?”又孙郃《玄英先生传》:“予稚齿承方公之知,恐行事湮没,乃作传焉。”与“承”组合的复音词亦有表“蒙受”义的用例。如《左传·昭公十年》:“婴齐受命于蜀,奉承以来,弗敢失陨。”又宋吕南公《为人谢举知启》:“向非富有于德业,何足承蒙于品题。”

“匆匆”有“急急忙忙”义。如《殷芸小说》卷六:“何事匆匆,且复留谈论。”《朱子语类》中此处“款承”承“匆匆”而叙,语境当为“恰好碰到先生急急忙忙地离开,来不及慢慢地蒙受先生的教诲”。考朱熹其他文献亦有“款承”用例。如《晦庵别集》卷一:“区区向慕之久,去冬尚幸一见,虽不及款承教约,然亦足以粗慰平生矣。”又卷五:“恨坐远不得款承余论,而遽为数千里之别也。”另考宋代同期其他文献亦有“款承”用例。如《象山集》卷三十三:“未尝款承足下之教,仅得之传闻,一见高文,心开目明,知其为江西陆子静也。”又欧阳修《无锡吴宰》:“庶几贤者可以晤语,则又游宦他邦,无由款承此情,怏怏可想而知也。”上举“款承”皆为“慢慢地蒙受”之义。

另考“款承”尚有他义,与上举不同,兹以另释。如《旧唐书·张琇传》:“张瑝等兄弟同杀,推问款承。律有正条,俱各至死。”

“款”有“招供、服罪”义[8]。如南朝梁仁昉《奏弹刘整》:“婢采音不款偷车栏、龙牵,请付狱测实。”“款”此义一般用在官吏于公堂上审讯犯人,故又可指审讯时写在纸上的问题。如唐张《朝野佥载》补辑:“后孙敬业扬州反,弟敬贞答款曰……”文献中与“款”组合的复音词亦有此类义。如《魏书·李崇传》:“崇察知之,乃以儿还泰,诘奉伯诈状。奉伯乃款引云:‘先亡一子故妄认之。’”“款引”谓“从实认罪”。又《南史·范晔传》:“徐湛之上表告状,于是悉出檄书选事及同恶人名手迹,诏收综等,并皆款服,唯晔不首。”“款服”谓“招供、服罪”。

“承”有“招认、承认”义。如《朝野佥载》卷二:“周瀛州刺史独孤庄酷虐,有贼文不承,庄引前曰:‘若健儿,一一具吐放汝。’”文献中与“承”组合的复音词亦有此类义。如《大唐新语·公直》:“近者朝臣多被周兴、来俊臣推勘,递相牵引,咸自承伏。”

故此处“款”“承”连言,当指“法律条款”。又如《册府元龟·铨选部·贪贿》:“既玷清朝,有冒法度,顷令推鞫,皆自款承,据其罪名,合当诛死。”是其义也。由此引申有“案情”义。如《挥麈后录》卷三:“康孙款承,实尝以上及崔妃所生年月祷神求嗣,且祈固宠,咒诅则无之。”

6.激搏

今晓得义理底人,少间被物欲激搏,犹自一强一弱,一胜一负。如文章之士,下梢头都靠不得。且如欧阳公初间做本论,其说已自大段拙了,然犹是一片好文章,有头尾。它不过欲封建、井田,与冠、婚、丧、祭、蒐田、燕飨之礼,使民朝夕从事于此,少间无工夫被佛氏引去,自然可变。其计可谓拙矣,然犹是正当议论也。(139.3310)

“激搏”,各大辞书皆未收,窃谓“激搏”乃“撞击”之义。

“激”,本指水势因受阻而腾涌飞溅。《说文·水部》:“激,水碍衺疾波也。”引申有“冲击、撞击”义。如司马相如《上林赋》:“触穹石,激堆埼,沸乎暴怒,汹涌彭湃。”“搏”有“击、拍”义。如《孟子·告子上》:“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故“激”“搏”连言,义为“撞击”。按:文献中“激搏”用于指水的撞击、形容水势汹涌的用例始于明代。如张瓒《东征纪行录》:“水如建瓴,急流奔湍,怒号激搏,难设舆梁。”《图书编·伊阙》:“下临诸澜,势甚激搏,立洞口悉收听之,是名为‘水敛洞’。”清代沿用此义。如陈肇兴《大水行》:“砰岩撼岳相激搏,巨石旋转如飞蓬。”又《晚晴簃诗汇·游趵突泉》:“横泻独潺湲,直上谁激搏。”是其义也。《朱子语类》中的“激搏”应指被抽象事物“物欲”所“撞击”。又于文义而言,指文士被物欲所冲击,而转写现实的物质欲望,后又举欧阳修为例,更可证明。

考“激搏”另有二义,兹分别释之。

其一,“激搏”同“激薄”。如《慎子》外篇:“阳在内者不得出,则激搏而为雷;阳在外者不得入,则周旋六合而为风。”按:此义“激搏”即“激薄”,义虽仍为“接触、撞击”,但与上释不同,乃“激薄”的词形变体。《学林·薄》:“音‘博’者,其义则激搏也。《易》曰:‘风雷相薄’。”方一新考“薄”有“迫近”“搏击”义,引申之,则有“攻击、冲击”义[9]。如《淮南子·兵略》:“击之若雷,薄之若风。”“激”“薄”连言,指自然界的雷电现象,即自然物质相互接近撞击而产生雷电。如《论衡·龙虚》:“太阳火也,云雨水也,水火激薄则鸣而为雷。”表此义的“激搏”后世亦有沿用。如《黄帝阴符经疏》卷下:“迅雷者,阴阳激搏之声也。”《周易口义》卷十一:“雷者,阴阳二气相激搏,则其声为雷。”是其例。

其二,“激搏”乃中医术语。中医里,“搏”有“侵害、搏击”义。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搏阳则为巅疾。”有“交合、结合”义。如《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有“留滞、附着”义。如《儒门事亲》:“诸风寒之邪,结搏皮肤之间。”中医有“风湿相搏”,指风邪与湿邪侵犯人体后,互相结合为患。风为阳邪而善走窜,湿为阴邪,易于滞着而阻碍气血运行,故两邪相合可致周身关节肌肉疼痛。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故表此类用例的“激搏”指多股邪气侵害人体、于人体中交合、滞留于人体中的一种现象。考此类用例仅出于明代文献中。如王纶《明医杂著》卷三:“其来劲急按之长,举之若牵䋲转索之状,为邪风激搏,伏于荣卫之间。”杨继渊《针灸大成》卷九:“此必得之产后恶露未尽,兼风邪所乘阴阳邪正激搏,是以厥逆,不知人事。”王肯堂《证治准绳·疝》:“皆因本脏气虚,外感于寒湿,内伤于生冷,遂使脐腹绞刺激搏,而痛无有定处,仓卒之际,不堪忍者,谓之疝也。”张介宾《景岳全书·正脉十六部》:“脉阴多阳少,乃阴邪激搏之候。”皆其义也。

《朱子语类》词汇丰富,保存了大量活的语言,客观上反映了唐宋以来的词汇特点与词汇概貌,在近代汉语研究、尤其是宋代语言研究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选释的六条词语,若有不当之处,祈请方家指正。

猜你喜欢

辞书用例文献
CISHU YANJIU LEXICOGRAPHICAL STUDIES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大型辞书疑难字考释七则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资费拨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用例规约在课程成绩管理系统需求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中国辞书学会第五届领导成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