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传统运动疗法的肺系疾病康复应用体系构建探析*
2020-12-29郑炜东曲妮妮
郑炜东,曲妮妮
(1. 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 沈阳 110847;2.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沈阳 110032)
中国传统运动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养生保健为基本内容,以套路、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属于“导引”类运动的范畴。《灵枢》云:“余受九针于夫子,而私览于诸方,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焰。”可见中国传统运动的历史源远流长,因其在发展过程中受到阴阳五行以及精、气、神等古代朴素哲学观点的影响,同时又经过长期的生活与医疗实践,形成了具有康复治疗作用的传统运动疗法,成为中医康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运动疗法是功能障碍者运用肢体运动、呼吸、意念等手段,起到调身、调息、调神,促进身心功能康复的方法。传统运动疗法用于康复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吕氏春秋·尽数》记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阐明运动的益处;东汉末年名医华佗创五禽戏,用于防病治病、延年益寿;明代医家张景岳注释《内经》曰:“导引,谓摇筋骨,动肢节以行气血也……病在肢节,故用此法。”指出运动导引对治疗疾病可起到辅助作用。近年来随着国际康复医学界对传统运动疗法关注的不断增多,针对中国传统运动疗法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成果也大量涌现,为传统运动疗法在康复医学领域的运用提供了重要证据。
1 传统运动疗法的特点
传统运动疗法的所有技术和方法都必须是从整体观念出发,充分考虑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与自然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制定的康复治疗措施。
1.1 整体康复
整体康复原则要求人们形神共养,全面调治,这是传统运动疗法的重要特点,也是中医整体观念在中医康复学中的具体体现。传统运动疗法注重对人体姿势、运动和脏腑功能状态的整体性调整,即便是以某一脏腑、器官为主要锻炼目标的锻炼内容,也强调与人体整体功能的相关性。人体又是一个“形”“神”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健全的形体是充沛精力的物质保证,乐观舒畅的精神状态又是形体强健的必要条件。在病理情况下,形伤可以引起神志失常,神志失常亦可损伤形体。
运动中要求躯体的屈伸挪移、肢体的收放旋转要配合呼吸运动且同步配合松静的意念活动,在连贯的形体运动控制下,保持运动轨迹的流畅性,坚持长期训练,即可达到神态松静、姿势优美、动作自然的状态,达到整体康复的效果。
1.2 社区自主锻炼
—般而言,社区家庭是传统运动疗法的最佳场所,也是最终场所。充分利用家庭资源,取得家庭的支持,能大量节省社会和家庭医疗费用,有利于增强康复的效果,为患者恢复提供最佳环境。中国传统运动疗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社区、家庭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可以继续实施在专门康复医疗机构没有完成的训练计划,同时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收到良好的疗效,有利于功能障碍者早期适应社会。在重视病人的主动运动的现代康复学中强调主动运动在各种功能障碍康复治疗中都起到重要作用,这一观点和传统运动疗法的主旨不谋而合。
1.3 道法自然
我国传统运动疗法的形式,在古代都包含在“导引按期”之内。所谓“导引”是肢体运动、呼吸吐纳相结合的康复方法,陶弘景《养性延命录》云:“古之仙者,及汉时有道士君倩者,为导引之术,作猿经鵄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也”。古人根据朴素的哲学思想,依据“取类比象”的传统中医理论方法,创立了动作沉稳柔和,轻盈舒展,时刻“手捧太极”的太极拳;模仿五种动物姿态的五禽戏;以五声入五行的六字诀等。传统运动疗法可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方法灵活多样,不受专业器材所限,随时随地可练。只要练习得法,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就可以充分发挥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做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2 传统运动疗法对肺系疾病的康复作用
2.1 运动肺康复概况
肺系疾病的康复简称肺康复,肺康复是针对有症状、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釆取的一项有循证医学证据、多学科、全面干预的非药物治疗方法,旨在通过稳定或逆转疾病的全身表现而减轻症状,优化功能状态,增加患者依从性,减少医疗费用[1]。肺康复可以改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症状、生存质量、肺功能及心理健康情况。近年来,运动肺康复成为研究热点,研究表明运动维持项目应能提供额外的益处。一项多中心试验中,143 例中度/重度COPD 患者在8 周常规肺康复项目后被随机分配至一周1 次维持项目组或临床随访组,持续3年以上[2]。在8 周基础康复项目后,所有患者的运动能力、呼吸困难和健康状态都有显著改善。这明确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可以从运动肺康复中受益,同时也有研究证实肺康复对有症状的其他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也有益处。
间质性肺病(ILD)进行肺康复后运动耐力增加、呼吸困难减轻且生存质量改善[3]。
囊性纤维化(CF):运动训练在治疗囊性纤维化患者中有明确作用,研究表明,运动可改善有氧运动能力,肺功能检查结果及生存质量指标[4]。
支气管哮喘(BA):运动训练可以改善哮喘症状、焦虑、抑郁和生存质量[5]。运动前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和逐渐热身有可能减少运动诱导的支气管收缩[6]。
肺动脉高压(PAH):由于发生晕厥和猝死风险,对PAH 的运动康复研究有限。在监测下进行小剂量运动可以改善劳力性呼吸困难和增加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7]。
肺癌(LC):肺康复可改善步行耐力、峰值运动能力、呼吸困难和乏力[6]。
肺移植:肺康复在肺移植之前和之后的患者管理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肺康复所带来的运动耐力增加,可改善手术结局以及术后康复可改善恢复情况[8]。
综上所述,任何有中度或重度肺系疾病的患者都应该尽早实施肺康复。
2.2 传统运动在肺系疾病康复中的优势
2.2.1 传统运动疗法在肺康复中的应用原理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的来源于禀受父母的先天精气,饮食中水谷精气和自然界中的清气。气具有推动、温煦、固摄、防御、气化作用,没有气的功能活动,便没有生命的运动,正如《养生八笺》中说:“人之所生,神依于形,形依于气,气存则荣,气败则矢,气清则神爽”。华佗云:“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传统运动疗法首先强调是“引体”,也就是运动形体。运动可以改善呼吸,配合特殊的呼吸方式(采用降低呼吸频率的呼吸技巧)可增加潮气量和血氧饱和度,并减轻呼吸困难[9]。“气沉丹田”(膈式呼吸)通过膈肌下降的呼吸方式来增加潮气量,减少残气量,使肺病得到改善和治疗。传统运动疗法除注重运动形体外,更注重于“神”。中医理论认为“神”是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神不仅是人体生命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又能影响人体各方面的生理功能和协调平衡,通过“神”驾驭气和形的运动,从而更准确、更有针对性地达到康复锻炼目的。
2.2.2 传统运动在肺康复中的优势作用
现代医学肺康复内涵不仅包括基于现代医学及运动生理之上的锻炼,还需要其他专业人员的跨学科团队协作,除了改善功能以外还强调稳定调节肺外系统的表现及并发症,同时注重患者的行为及心理问题,这与传统运动疗法的主旨内涵不谋而合。传统运动疗法是在中国古代生命观的指导下对人体生命的锻炼。传统的运动疗法是采取各种手段和方法对人体形气神进行锻炼和调控并使之三位一体,从而达到生命的优化状态。
(1)疏通经络,改善通气
《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上膈属肺……下循臑内……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上膝股内前廉,入腹……上膈,挟咽。”、“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斜走足心……上股内后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可见肺脾肾三经皆抵肺,加强了四肢与肺的联系,传统运动疗法中太极拳、五禽戏等都通过四肢及全身的功能锻炼,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助肺纳气,这正是“以行导气”“气血流通便是补”的道理。同时运动可以增加耐力,改善软骨功能,并牵伸挛缩和粘连的肺组织,维持其正常的形态。因此,肢体锻炼是运动肺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2)导气引体,促进代偿
绝大多数肺系疾病存在不可逆的损伤,对此我们要建立与疾病相适应的运动模式,《石室秘录》所说:“始成偏废,久则不仁之症成也……乘其尚有可动之机,因而活动”。传统运动疗法种类繁多,招式难易相辅,可以通过锻炼功能代偿的作用减轻肺功能障碍的程度。
患者可通过形体动作引动人体内气的流动,即“引体令柔”。传统运动认为当形体按照特定形式运动时即可影响并牵动全身气机的变化。一是牵动了经络之气,畅通了经络气机,进而调整人体全身生命活动;二是引导了肺气的开合出入。传统功法易筋经[10]、八段锦[11]属于此类。
患者还可以用“以音引气”的方式,通过发音引导体内气的变化。一方面,声音是气流与声腔共振所产生,可以对人体气机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不同得发音,可引起人体气机得不同变化。此外,根据中医理论指导,特定得音声对脏腑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史记·乐书》中说“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正心也。故宫动脾而和正圣,商动肺而和正义,角动肝而和正仁,徵动心而和正礼,羽动肾而和正志。”著名的传统功法“六字诀”即属于此功法[12]。
(3)宁神怡心,改善精神
重度的肺系疾病时发生焦虑和抑郁的一个危险因素,而焦虑和抑郁可冷促使患者属于运动与交流,造成社交活动的减少,从而加重抑郁焦虑情绪的产生,有研究证实,运动康复(包括锻炼呼吸技巧和放松技巧)比心理治疗更有效的减少焦虑[13],在中医理论中,忧和悲同属肺志。《素问·举痛论》曰:“悲则气消……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故气消矣。”忧悲情志变化,虽略有不同,但与气机的升降失常密切相关。古籍中《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气贲郁,皆属于肺。”《证治汇补·郁证》曰:“郁症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开提为次”。因此,通过调节肺气可调节全身之气,使气机条达而郁证得解。传统运动疗法“移情易性”,运动可以疏调气机,来宣泄不良的情志因素,改善精神内环境。有研究表明,传统运动疗法“六字诀”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焦虑、抑郁状态[12]。
必须强调的是,传统运动疗法的练功实践中对形气神的锻炼和调控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整体,对形的调控离不开对神和气的影响,对气的调控融合了对形神的调理,对神的调控更是必须落实到形与气上,并且就引导功法的操作过程而言,就是通过各种方法促使行气神合为一体,促进生命组织的平衡和优化[14]。
3 传统运动疗法在肺康复中的运用原则
3.1 规范动作要领,选择合适的功法
传统运动疗法中最关键的是意识的运用,这包括积极的训练态度和认真专注的规范训练,只有精神意识专于形和气。方可做到内炼精神,脏腑气血,外练筋脉,筋骨四肢,内外和谐,气血周流,整个机体可得到全面的锻炼。使形、气、体三位一体,对于肺康复而言,规范的动作可在加强患者耐力训练之外使肌肉质量和力量有更多改善,患者也可通过更好的姿势和胸廓活动度来改善呼吸功能,同时要注意运动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切不可急于求成,对于功法的选择,唐代孙思邈主张“惟无多无少,几乎道矣。”即应该动静结合,不同强度的功法同时修炼。元代朱丹溪则提出“天主生物,故恒于动,人有此生,亦恒于动”,指出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是动多静少,人应该效法天地之道。从运动康复来讲,运动时一切顺其自然,神形兼顾内外俱练,动于外而静于内,动主练形,静主养神,动静结合。临床常见功法类型如下:
(1)静功:静功是一种运用意识,包括呼吸及相对特定的姿势以实现形体放松、呼吸协调、宁心安神的一大类功法。它能够在疾病的康复初期和功能障碍严重期,使患者心态平和、经络通畅、气血调和,促进对疾病的适应和调控,从而加速康复进程。如六字诀准备阶段,可按吸-停-呼、吸-呼-停和吸-停-吸-呼三种呼吸法调息,同时意守丹田、意守膻中和意守脚趾,做到松静自然。
(2)动功:动功是一种主要运用姿势,配合呼吸和意念益气活血,调畅气机,协调脏腑,促进形体功能的恢复和代偿的一大类功法。流传至今的易筋经、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功法就属于动功,修炼动功时伴随深呼吸、专注进行的缓慢节律性运动。一项系统评价显示,相较于常规治疗,联合太极拳可能改善肺功能[15],具体临床实践时,应根据患者病情灵活选择。
3.2 安全与适度相结合
传统运动疗法的实施必须进行康复评定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防止因康复方法不当导致肺功能障碍加重,甚至引起肺系疾病及全身并发症。运动处方一定要注意适度原则,合理安排和调节运动量,使患者在运动中的负荷量与机体在不同病理阶段中所能承受的生理耐受力相适应。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运动训练期间应监测呼吸情况、呼吸音、出汗情况、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6]。需要时可进行辅助供氧,调整压力滴定使血氧饱和度大于88%。对于有糖尿病的患者,在锻炼前后应检测血糖水平。如患者发生严重呼吸困难(如,Borg 评分≥7)、胸痛、头晕目眩、心悸、心动过速、低血压或难治性低氧血症,则应中断锻炼。不同康复项目类型提供的每周训练次数不同;门诊项目通常为一周2日或3日,而住院项目通常是一周5日[6]。特殊强调的是老年人的运动量,以每分钟增加到120次为宜,随着年龄的增长,无氧运动的量逐渐减少,一般认为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不应该进行无氧运动。运动的心率至少在100 次每分钟以上,最多不超过(170-年龄)[16]。
如果运动之后食欲增进,睡眠良好,情绪轻松,精力充沛,即使增大运动量,也不感到疲劳,这就是动静结合,运动量适宜的表现。反之,如运动后食欲减退,头晕头痛,自觉劳累汗多,精神倦怠者,说明运动量过大,应酌情减少[14]。
3.3 遵循三因制宜,循序渐进
三因制宜,即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与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所以传统运动疗法必须从整体着眼,注意全面的体育锻炼才能收到预期的康复疗效。同时,肺系疾病所产生的功能障碍与病位的重要程度、病势的缓急及患者的体质等因素密切相关,这要求制订运动处方时,必须充分考虑患者体质,所处环境及发病时间,传统运动疗法的优势在于可由少逐渐增多,逐步增加运动量。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可重复锻炼,以取得有效的健身效果,同时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不需要任何道具,也不需要特定的场所,有利于增强患者的依从性。
4 传统运动疗法在肺康复中的应用体系构建
综上所述,肺康复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前景和丰富的理论内涵,运动训练是肺康复的基础,还需要其他专业人员的跨学科团队协作,从疾病管理、症状改善、体能恢复、呼吸功能维持、心理干预、营养支持等方向进行全方位的评估与干预,并在循证依据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疾病、不同发病阶段、不同个体特征开展的评估项目,选择合适的治疗工具或手段。除了改善功能以外还强调稳定或逆转肺外系统的表现及并发症,同时注重行为模式改变导致的认知和心理问题[17]。在现代医疗资源紧张、医患比例严重失衡的环境下,大部分医疗机构无法构建完整的“医生-康复方案-患者”的线性康复方案,而传统运动疗法因其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肺康复领域具有积极的应用前景。
传统运动肺康复疗法要求康复医师遵循三因制宜,根据肺康复患者个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运动功法,按照内容由少到多,程度由易到难,鼓励患者做到依从康复方案,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突破原有的“医生-康复方案-患者”的传统线性康复体系,升级为“综合医院-社区医院-传统运动团体-肺康复患者”的网状管理体系,通过社区医院使广大肺康复患者可以直接与综合医院康复团队联系,增加医患沟通联系以增强相互信任。发挥传统运动团体内部互相督促、协同进步的作用,大幅度提高肺康复患者对康复治疗方案的依从性,更重要的是发挥民间传统运动团体的影响力,将“兴趣”转化为“疗法”,将康复治疗融入日常生活,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通过综合医院与社区医院的联动,发挥综合医院的指导作用,提高社区医院的肺康复理论水平及实践能力,发挥社区医院的沟通联络作用,时时了解患者肺康复进展,及时调整康复方案,为肺康复患者提供更为便捷的康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