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的广东高校传承模式研究

2020-12-29李晓培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广东话语思想

李晓培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重要场合对文化自信进行了强调和论述。习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1)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49.实际上,文化自信是经久不衰的时代话题,它就像血脉一样,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原始动力。中国在经历了40多年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后,进入到新时代,文化自信被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在新时代,高校肩负着传承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重要使命,推进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文化自信融入南粤校园,落地生根,已经成为广东高校亟待解决的焦点课题。

一、理解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三种逻辑

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当下,关于这一思想的研究已经变成了学界关注的焦点课题,如何正确理解和传承这一思想也成为学界的聚焦点。从历史的逻辑看,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标志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觉醒;从现实的逻辑看,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标志着强国时代的文化自觉;从理论的逻辑看,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标志着基因符号的文化传承。

(一)历史的逻辑:中华民族的文化觉醒

要想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就要深入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语境之中,从历史的逻辑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非常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他多次强调,“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回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语境中,我们就会发现,中国人经历了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卑再到文化自信的重新觉醒。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辈们曾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提供了中国智慧。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曾长期是世界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正是在悠久而灿烂的文化长河中熏陶出来的一种自觉意识。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经历了向国外学习“技术” “制度” “文化”的历史。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向国外学习“技术”,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向国外学习“制度”,“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 “科学”的口号向国外学习“文化”。中国近代以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实际上是中华文明被强行拉入世界并被西方主导的过程。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落后,滋生了文化自卑,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国外甚至在国内都产生了一种错觉,即西方文化优于中华文化,这是一种可怕的文化自卑心理。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中国文化自信的问题作为一个历史性课题又被重新提了出来。习近平指出,“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可以说,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提出正是在中华民族经历了文化自卑之后的民族文化自信的重新觉醒。

(二)现实的逻辑:强国时代的文化自觉

中国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之后,即将步入强起来的新时代。强国时代不仅需要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硬实力,更需要文化的软实力。从现实的逻辑看, 中国在经历了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后,日渐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话语、中国方案、中国故事需要文化自信作为支撑。然而,中国经过革命、建设、改革后,在解决了“挨打” “挨饿”问题后,“挨骂”的问题凸显出来。一方面,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大,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另一方面,世界的话语主导权泛西方化的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中国话语仍然处在世界话语的边缘。受此影响,用西方话语来解读中国,进而用西方话语评价中国,甚至用西方话语污名化中国的现象屡见不鲜。习近平指出“如果我们用西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来剪切我们的实践,用西方资本主义评价体系来衡量我国发展,符合西方标准就行,不符合西方标准就是落后的陈旧的,就要批判、攻击,那后果不堪设想!最后要么就是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要么就是只有挨骂的份。”(4)中央宣传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27.要跳出西方话语的窠臼,必须重塑中国的文化自信。东西方文化从属不同的文明体系,用西方文化、西方价值来解释中国,不仅在理论上行不通,在现实上也不可行。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所谓西方的普世价值根本不适合中国,用其来解读中国本身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文化霸权思维。 实际上,“中国的现代化貌似‘很西方’,实际上却‘非常中国’,因为我们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现代性。”(5)陈曙光,杨洁.论文化自信[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6,(3).在新时代,中国向世界显现的不仅仅是日益崛起的经济力量,与之相伴的还有发生在中国道路上的中国话语、中国方案、中国故事,这正是我们理解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现实逻辑。

(三)理论的逻辑:基因符号的文化传承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6)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历史是带有文化基因符号的,中华文化从古至今,再到未来这条文化的长河没有断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就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无处不在。在四个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断裂的国家。中华文明之所以历经5000多年沧桑变化而长盛不衰,就是因为没有抛弃传统,没有割断精神命脉,其“根”其“魂”一直延绵至今,成为支撑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强大文化力量。可以说,每一个中华儿女在血液里都流淌着中华文化的基因符号。在一定意义上,正是因为我们书写的是汉字,传承的是中华文明,才定义了我们是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没有消亡,她就像我们的母亲河一样,从古流向今,成为中华民族保持长盛不衰的不懈动力。

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称。而其功能是化人。中华文明讲究做人应该具有“春风风人,夏雨雨人”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才有了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力量。因此,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都可以在文化自信中得到合理解答。从一定意义上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都是有特定的存在空间的,道路自信讲的是路径,理论自信讲的是行动指南,制度自信讲的是行为规范,而文化自信就像无形的磁场一样,把优秀的中华儿女吸引和团结在一起,成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基础。“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外化’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与文化自信之间是表与里的关系,‘三个自信’是表,文化自信是里;‘三个自信’形于外,文化自信修于内。”(7)陈曙光,杨洁.论文化自信[J].文化软实力研究,2016,(3).因此,在一定意义上,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重新唤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基因符号,在四个自信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二、文化自信的广东高校传承模式何以可能

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绝不是纯粹的概念之物,它来源于实践并将指导实践。在新时代,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本土化、大众化、课程化使其在广东高校的传播成为可能。

(一)文化自信思想需要本土化

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种文化代表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文化记忆,具有共性的特征。但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文化共性寓于文化的个性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新时代,高校要传承好文化自信思想既要抓住文化的共性,给学生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故事、革命文化中的感人故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奋斗故事,还要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的个性特征,给学生讲好本土化的故事。广东地处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秉承了岭南文化的风韵,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自古又出英伟奇杰,其中所流传下来的各种文化载体:文学典籍、历史文物、民间风俗信仰、音乐戏曲、建筑、饮食文化等,这些都可以为探索“文化自信的广东高校传承模式”提供丰富的素材。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岭南文化既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开放包容的共性,又生成了“勇于创新”的个性特征,“在多种文化交汇的激荡中,岭南文化‘兼收众长’正是为了‘益以创新’,这使得岭南文化保持了一贯的活力与生长力,也使得岭南文化作为一个开放的体系,在承传的同时,也担当着重构的使命。”(8)梁凤莲.岭南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视界[J].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2003,(5).改革开放后广东模式、广东经验实际上是岭南文化的一个缩影。从一定意义上讲,要传承好文化自信思想,有必要实现其本土化,以接地气的方式传承好岭南文化的经典,讲好广东改革开放的故事,本身就是在传承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在文化自信的传承上,既要抓共性,又要重个性,两者是统一的。把“岭南文化”与“文化自信”结合起来研究,一方面可以依据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战略思想统领广东本土文化的大发展;另一方面则可以在充分挖掘广东本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为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注入新鲜血液,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使文化自信的广东模式成为可能。

(二)文化自信思想需要大众化

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绝不是什么学院哲学,它来源于中国人民的智慧,同时又服务于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阶段,文化的繁荣发展来源于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同时又以人民喜闻乐见的接受方式反哺于民。文化自信实质上是国民对文化的自觉,把文化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认真分析文化自信的生成过程,我们就会发现,文化自信的魅力在于它的润物无声,其形成在于“人化”,即是人民群众在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其价值在于“化人”,即发挥春风化雨的功能,塑造人、改造人。费孝通先生认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9)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195.因此,文化自信思想的大众化过程,既是文化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民的需要。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自信的大众化就是把理论从“天国”拉回“人间”,以最接地气的方式给人以精神力量。但是,大众化绝对不是娱乐化或庸俗化,而是以理论的说服力解答人民之问,“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因此文化自信的大众化过程,实际上就是用理论的解释力讲述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方案、中国故事、中国智慧的过程。从文化自信的大众化这个角度看,广东高校在传承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时就有必要结合广东经验、广东模式、广东智慧,以最接地气的方式实现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有效传播。

(三)文化自信思想需要课程化

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在广东高校的传播需要课程化,即文化自信需要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其他课程要各守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全国大学生的必修课,肩负着传播中国正能量,构建中国话语,树立中国自信的历史责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重要责任和担当,传播正能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基本的职责和无法推卸的责任,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切不可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悖论之中。传播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要做到理论、现实的逻辑的统一,要传递给大学生满满的正能量,增强大学生对我们伟大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提升他们对时代的获得感、存在感,打造大学生版的中国自信。其他课程要充分发掘“隐性”思政基因,积极传播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结合广东的本土特色,邀请知名专家、社会名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红色文化传承人进入大学开展讲座,实施流动的思政课堂。总之,要实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课程化,就要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通史拓展课三位一体的课程育人格局,实现文化自信的“入耳”“入脑”“入心”。具体而言,要以亲近学生、接地气的方式,采取青年们最易接受的教学形式融入文化自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做到“入耳”;要围绕同学们关注的时政热点和自身成长问题,把文化自信和人生之问有机融合,用理论的科学性征服学生,做到“入脑”;要把文化自信和中国故事结合起来,感动青年人,做到“入心”。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课程化不再停留于对具体知识的阐释,不再局限于对具体案例的编辑,而是从重塑学生思维方式的角度,以问题的视角,呈现知识,提高学生的获得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融,实现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从专人向全员的创造性转化。

三、推动文化自信广东高校传承模式的具体路径

高校承担着传承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重要历史使命,不同地区的高校传承模式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广东高校既要深入挖掘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又要结合广东的地方特色,实现本土化改造,积极探索适合文化自信思想传播的广东模式,探索适合文化自信传承的具体路径。第一,积极挖掘广东本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构建广东高校文化自信传承的话语体系;第二,依托广东信息化发展优势,构建广东高校“互联网+文化自信”的传播模式;第三,依托广东的地缘优势,构建广东高校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方案。

(一)构建广东高校文化自信传承的话语体系

构建广东高校文化自信传承的话语体系绝不是另起炉灶,搞一套广东版的文化自信话语,而是在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基础上实现本土化转换,是以一种接地气的方式传承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路径选择。因此,用什么样的话语?怎样使用话语?就成为我们不得不解答的一个课题。“话语乃是由实践建构起来的,而不是由概念建构起来的。伟大的话语,背后总是有一个伟大的实践样本。中国话语的逻辑起点是 ‘中国问题’,中国话语的言说对象是 ‘中国样本’,中国故事、中国奇迹构成中国话语最深刻的基础、最充足的根据。‘中国话语’的诸多概念及话语本身都是历史的产物,正是我们 ‘运用这些概念所分析的那个历史,实际上发明了这些概念’,而不是相反。”(11)陈曙光.中国时代与中国话语[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10).在一定意义上,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正是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它是中国道路的概念化表述,是对中国道路的话语身份认同。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已经终结,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和中国现代化的融合,已经使中国道路不可逆转。实践已经证明,文化虚无主义站不住脚。实际上,近年来,世界上的孔子学院越来越多,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中国文化,了解中国文化,并最终爱上了中国文化。所以,在当今时代,所谓的文明优劣论、文化冲突论等形式的文化虚无主义之说,可以休矣!因此,在新时代,要传承和弘扬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就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广东高校要积极挖掘广东本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并与广东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相结合,激活广东的话语模式,用广东精神、广东实践、广东故事消解文化虚无主义,为传承好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提供广东智慧。

(二)构建广东高校“互联网+文化自信”的传播模式

当下,随着中国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到数字化生存时代。就像尼葛洛庞帝在其名著《数字化生存》中所言“计算不再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12)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冰,范海燕,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前言61.00后的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天生对互联网有独特的情结。可以说,互联网正在影响并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甚至是思维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要推动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在广东高校的传承,就不能忽视互联网的作用。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得天独厚拥有互联网发展的沃土,无论在数字化传播的硬件和软件上都处在全国领先地位。因此,充分利用广东互联网发展这个天然优势,把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转化成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字化符号,从而构建广东高校“互联网+文化自信”的传播模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具体表现为三点:第一,有利于更快地传承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和传统媒介相比,互联网具有即时传播的特征。充分利用互联网,就可以把关于文化自信的最新研究、最新案例、最新实践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即时传递给学生,这种即时的传播具有一种超强的时代感,让学生产生思想共鸣。第二,有利于更广地传承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和传统的媒介相比,互联网具有传播范围广的特征。借助网上直播、小程序、微信、QQ等传播工具,传播的覆盖面会大大提高。第三,有利于更强地传承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传统媒介相比,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依赖度显然更强。充分利用互联网,把文化自信的概念性话语转换成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化语言,通过图片、声音、动画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大学生,在一定意义上会增强传播的效力。

(三)构建广东高校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方案

依托广东的地缘优势,构建广东高校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方案,是广东高校传承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重要路径选择。我们传承和弘扬文化自信,并不是狭隘的“民族文化保护主义”,更不是文化上的“闭关锁国”,恰恰相反,中华文化中具有一种“包容”的精神。我们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中国经济在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后,已经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开始从“长身体”阶段过渡到“长精神”的阶段。近年来,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人正以实际行动找寻民族文化之根。通过不断深化文化事业改革,推出了一大批有影响、正能量的文化大餐。广东高校应该秉承“开放包容”的情怀,在新时代应充分利用广东地缘优势积极推动文化发展的国际化。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用平视的眼光看西方文化。文化的国际化绝不意味着民族文化的消亡,而是要用融入广东的元素,彰显广东的特色。因此,文化国际化中要旗帜鲜明的反对“西方中心论”和西方“普世价值”,用平视的眼光看西方文化。第二,用客观的眼光看中国文化。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既要看到中华文化的优点,也要看到其他文化的优点,要取长补短,推动中华文化融入世界。第三,不断增强文化影响力。近年来,广东高校正以实际行动扩大文化的国际交流,推出了一大批有影响、正能量、具有广东元素的文化大餐,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了解广东文化元素,进而了解中华文化。广东的文化话语正得到越来越多外国人的认同,广东文化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猜你喜欢

广东话语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广东舆情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