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东西部扶贫协作重要论述研究

2020-12-29何家伟

关键词:闽宁协作贫困地区

何家伟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习近平东西部扶贫协作重要论述经历了从发展到成熟的过程。2016年7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此次会议是习近平东西部扶贫协作重要论述走向成熟的标志。习近平东西部扶贫协作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是什么、该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如何,学术界对此关注不够,本文希望在这方面抛砖引玉,以求更广泛深入的研究 。

一、习近平东西部扶贫协作重要论述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3“脱贫攻坚,全国一盘棋;全面小康,决胜在合力。”[2]中国东西部结对牵手、协作扶贫,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扶贫故事”,成为世界减贫大业中最瞩目的“中国篇章”。

(一)互利共赢的论述

互利共赢,就是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地区通过互惠合作,共同应对威胁和挑战,共同谋划利益和福祉,进而实现互惠互利的共赢发展。东西部扶贫协作不仅仅是单纯的东部帮扶西部度过眼前或者一时的困难,而是在此基础上实现“优势互补、互学互助、共同发展”深层次的帮扶。这是一种互利共赢的论述,既带动西部脱贫,又拓展东部产业发展空间,真正实现双赢。

优势互补。东部地区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市场比较成熟,资金比较丰富,而西部地区产业支撑带动能力不强,自身造血功能比较弱,靠过去单一的、短期的、救济式的送钱送物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新形势下,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正在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实现互利双赢、共同发展。

互学互助。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中,无论是东部还是西部,都有对方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在东西部扶贫协作的过程中,完全可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共同发展。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发展不是单方面的事情,而是双方的事情,是双方的共同发展。东西部地区在产业发展上各有优势、各具特色,东部地区经济实力强、产业基础好,在技术、人才、资金、管理等方面有先发优势;西部地区资源富集、投资需求旺盛、消费增长潜力巨大、市场广阔。

(二)聚焦扶贫的论述

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在会议讲话中明确指出,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是聚焦再聚焦、精准再精准,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1]81。聚焦脱贫攻坚,进一步深化精准帮扶,聚焦最需要帮助的贫困群众,聚焦贫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提高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只有集中资源、集中政策、集中力量,才能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与全国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向历史和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在扶贫攻坚工作中,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3]。

(三)完善结对关系的论述

结对关系既是一对一,也是多对一,还可以是多对多的结对关系。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中结对帮扶关系主要表现为省际结对关系、县级结对关系、村级结对关系等。习近平指出,“在完善省际结对关系的基础上,帮扶双方要着力推动县与县精准对接,组织辖区内经济较发达县(市、区)同对口帮扶省份贫困县结对帮扶,实施‘携手奔小康’行动。贫困县是落实脱贫政策的关键环节,经济较发达县(市、区)在搞活经济、发展产业上有经验,在动员整合资源上有效率,县帮县更能帮上忙、扶到位、出实效。还可以探索东西部乡镇、行政村之间结对帮扶。要动员东部地区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各界人士等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1]103

东西部扶贫协作就是使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和西部落后地区的发展处于同一个矛盾统一体中,一方的发展离不开另一方的发展,“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要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要强化东西部扶贫协作。东部地区不仅要帮钱帮物,更要推动产业层面合作,推动东部地区人才、资金、技术向贫困地区流动,实现双方共赢。不仅要推动省级层面协作,而且要推动市县层面协作”[4]50-51。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帮助贫困地区脱离贫困,东部发达地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发挥政治优势与制度优势的论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是消除贫困、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保障。东西部协作扶贫要充分发挥我国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习近平指出,“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分内职责,加强对本部门本行业脱贫攻坚的组织领导,运用部门职能和行业资源做好工作,做到扶贫项目优先安排、扶贫资金优先保障、扶贫工作优先对接、扶贫措施优先落实。”[4]40习近平十分重视省委书记和省长的工作,他强调,“对脱贫攻坚工作,省委书记和省长要亲力亲为。一些地方存在的问题,有的可能是因为经验不够、不是长期搞农村工作的人抓工作抓不到点子上。我们既要批评、找问题,也要教方法。”[1]46此外,习近平还指出基层组织建设是扶贫工作的重要一环,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贫困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口帮扶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贫困地区各级领导干部、驻村工作组、第一书记等,都要尽心尽责、担当责任,共同把党交给的光荣任务完成好”[1]48。习近平突出强调了基层干部工作的重要性:“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1]43基层干部战斗在脱贫攻坚战的前线,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都较为艰苦,工作量繁杂而沉重,任务艰巨。基层干部在工作上对于政府的扶贫政策不仅要宣讲,更要宣讲得精准,整合扶贫资源要准确、分配扶贫资金要科学、扶贫项目要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基层干部肩上担子重,十分辛苦,在对他们工作严要求的同时,也要多关心、爱护他们,对于工作表现中有突出贡献的干部要及时地给予提拔。扶贫工作中各级党政机关尽心尽责,严格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开展工作。

综上,习近平东西部扶贫协作重要论述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互利共赢的论述阐明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现实基础和基本思路,聚焦扶贫的论述明确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点任务,完善结对关系的论述指出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落实途径和实施机制,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论述揭示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本质属性和根本保障。

二、习近平东西部扶贫协作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

习近平东西部扶贫协作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在于建立了中国特色扶贫攻坚体系。

习近平东西部扶贫协作重要论述作为习近平扶贫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习近平扶贫论述体系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推动了中国特色扶贫攻坚体系的建立。习近平指出:“我们加强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的工作体系,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政策体系,保障资金、强化人力的投入体系,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帮扶体系,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社会动员体系,多渠道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这个制度体系中,根本的是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从中央到地方逐级签订责任书,明确目标,增强责任,强化落实。这些制度成果,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50中国特色扶贫攻坚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

坚持党的领导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保证。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我国一直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加强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海雀村就是党政主导脱贫攻坚的典型样板。海雀村位于我国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河镇乡东北部,因恶劣的自然环境而成为黔西北边远贫困的典型。20世纪80年代,海雀村由于山高坡陡、土地贫瘠、生态恶劣,导致自然灾害频繁,25度以上陡坡耕地占90%,森林覆盖率不足5%。1988年,海雀村人均纯收入仅33元,人均占有粮食仅107公斤,被认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5]。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鼓励下,海雀村村民树立了艰苦奋斗改变家乡面貌的信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上级党委的统筹领导下,海雀村党支部因村施策着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另一方面带领村民自力更生,大力推进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民生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强化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极大增加了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村集体经济,并于2016年退出贫困村序列,实现了从“荒山秃岭”到“林茂粮丰”的巨大转变。通过党政主导及海雀村村民的持续奋斗,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2680元增加到2017年末的8493元,村集体经济积累达150万元,贫困人口从91户360人减少到4户14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44.3%下降到2017年的1.6%[6]。海雀村的脱贫离不开党的领导,充分体现了在脱贫攻坚中坚持党的领导以及建立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的重要性,对世界其他致力于减贫事业的国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建立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的工作体系

我国扶贫治理的精准识别机制为世界解决贫困瞄准提供了新方法。长期以来,贫困瞄准一直是困扰世界减贫的难题。我国现行的精准识别机制以“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为核心,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瞄准扶贫资源,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并经过大规模实践检验,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习近平指出,精准扶贫,关键的关键是要把扶贫对象摸清搞准,把家底盘清,这是前提。心中有数才能工作有方。如果连谁是贫困人口都不知道,扶贫行动从何处发力呢?[1]59在识别贫困人口过程中,建档立卡这一举措,目前从总体上看已达到了较高精准度。位于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湖南省武陵山区的十八洞村,是我国精准扶贫的首倡地。习近平曾说,他正式提出精准扶贫,就是在十八洞村。“三沟两岔穷疙瘩,每天红薯苞谷粑;想要吃顿大米饭,除非生病有娃娃,”这首歌真实反映了十八洞村精准扶贫前的贫困状态。十八洞村全面落实精准扶贫方略,精准识贫,制定了识贫标准和程序,提高了为贫困户建档立卡的精准性;精准派人,选派懂扶贫、作风硬的党员干部驻村帮扶;精准施策,根据致贫原因采取帮扶措施,结对帮扶等。经过不懈努力,十八洞村人居环境和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成为湖南省第一批脱贫“摘帽”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2017年10 180元,村集体经济从2013年的空白增加到2017年的53.68万元,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56.8%下降到2017年的1.37%[7],人居环境和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此外,贵州威宁县在实践中也总结出了“四看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这种方法实际效果好,管用,是一个创造。因此,我国在扶贫中运用精准识别机制所形成的方法体系是有效的,可以为其他国家或地区提供适当借鉴。

(三)建立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政策体系

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中央主要负责总体统筹,制定扶贫相关政策、规划脱贫项目、筹备扶贫资金、总体考核脱贫实效、把握全国整体的治理贫困运筹工作等。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省级主要负总责,配合中央确定脱贫目标,下达项目,投放资金,组织动员、检查指导扶贫相关工作。市(地)县主要负责落实工作,做好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推进扶贫实施等工作。从中央到地方,每一个措施的实施,都离不开相关政策的引导。政策从制定到实施,必须保证上下联动、统一协调,才能有效促进政策精神的领悟与落实,真正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推进脱贫工作有序开展。

(四)建立保障资金、强化人力的投入体系

资金投入是保障,在扶贫中要加大投入,强化资金支持,发挥政府投入主体和主导作用,增加金融资金对脱贫攻坚的投放,发挥资本市场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广泛参与脱贫攻坚,形成脱贫攻坚资金多渠道、多样化投入。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17年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末,贫困县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已达95.83%,较年初提高2.93个百分点,金融扶贫的模式也更加多元[8]。同时,在进行扶贫“输血”的同时要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能力,不仅要为贫困地区投入资金支持,也要投入人才资源,依靠人力扶志与扶智。这一既保障财力又保障人力的举措,能够为世界其他国家促进贫困人口脱贫和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激发培育同向同行提供中国智慧。在经历了广度、精准度、输血、造血等一系列探索后,我国金融扶贫成效显著。下一步,为实现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目标,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突破点在哪?从实践来看,创新融资模式将得到进一步发展[8]。

(五)建立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帮扶体系

虽然贫困地区致贫的原因有共性之处,但是由于各地历史、自然地理环境、民族宗教等存在差异性,具体的贫困原因有所区别。若要从根本上消除贫困,必须抓住贫困的关键所在,充分利用贫困地区的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进行扶贫。被誉为“信仰之山”“胜利之山”的井冈山开创了红色脱贫之路。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井冈山人民发扬井冈山精神,按照“抓实抓细,经得起检验”的总体要求,严把“产业扶贫、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居、兜底保障、基础设施”六大关键,着力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难题,在全国率先实现脱贫“摘帽”,开创了自己的红色脱贫之路,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的“样本”。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帮扶体系能够有效促进贫困治理,为提高世界减贫实效性贡献了中国智慧。

(六)建立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社会动员体系

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复杂而艰巨的贫困现状,仅仅依靠单一、短期的扶贫治理难以解决其复杂、综合性的问题。在扶贫开发中,要积极强化社会合力,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在治理贫困过程中,要动员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各界人士等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工作,坚持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的作用,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的格局。河南省兰考县原是国家级贫困县,2014年建档立卡时,全县有贫困村115个,贫困人口23 275户77 350人,贫困发生率为10%[9]。在兰考县脱贫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大扶贫格局的思路。在专项扶贫方面,整合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和县财政资金,研究制定12项具体帮扶政策,精准帮扶;在行业扶贫方面,重点围绕贫困村和建档立卡户,对全县22个行业部门进行任务分解,并制定时间节点,建立台账。2016年底实现全县所有行政村通硬化路、所有贫困村内主干道硬化的行业扶贫脱贫目标。在社会扶贫方面,建立了“1+3兰考模式”,形成了“群众干、干部扶、社会帮”的合力攻坚格局。国家专项评估显示,抽样群众认可度98.96%,综合测算贫困发生率降至1.27%[10]。2017年,经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并经河南省政府批准,兰考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在全国率先实现脱贫摘帽。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社会动员体系能够有效地解决脱贫的综合性需求,也为发展中国家治理贫困提供了新模式。

(七)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

脱贫攻坚战涉及的范围广、任务重,加强检查监督,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监督巡查,坚持问题导向,解决在政策的落实、项目的开发、资金的使用、工作的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让脱贫实效真正获得群众的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脱贫成效考核是检验扶贫成效的一种有效方式,扶贫效果若要体现在实处,必须采用客观公正的考核体系去检验脱贫攻坚工作。扶贫考核评估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除了各地区自主检验脱贫成效考核外,2017年脱贫攻坚成果考核评估通过第三方机构独立评估、省际交叉考核和媒体暗访三种方式共同进行,注重年终考核和平时扶贫检验相结合,确保考核过程的客观性、真实性和公正性,推进建立最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这些具有普遍性的经验,为世界减贫贡献了中国模式,促进世界其他国家帮扶措施和帮扶项目真正有效实施。

联合国粮农组织减贫项目官员安娜·坎波斯表示,中国在减贫领域取得巨大成果是因为政府始终把扶贫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并且在扶贫方面有清晰的目标。中国在减贫领域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法国著名经济学家米歇尔·阿格列塔指出:“中国的扶贫成功经验值得推广学习。”[11]习近平东西部扶贫协作论述既指导中国减贫事业的发展,实现本国的减贫目标,又为其他国家更有效地减贫贡献了中国智慧,具有全球性的减贫意义。

三、习近平东西部扶贫协作重要论述的实践价值

在习近平东西部扶贫协作重要论述的指引下,从国内层面来讲,建立了以闽宁镇为典范的脱贫攻坚新模式,在国际层面则贡献了全球贫困治理的中国智慧。

(一)闽宁镇扶贫模式是习近平东西部扶贫协作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

1.坚持联席推进机制,确保习近平东西部扶贫协作重要论述落地落实

闽宁两省区(福建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牢记“两个大局”思想,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作为指导原则,发挥党政主导的政治优势,始终把联席推动作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有力抓手,紧紧围绕脱贫攻坚这条主线,每年召开一次由两省区党政主要领导参加的联席会议,及时总结交流帮扶经验,研究解决帮扶重大问题,协商制定帮扶举措,督促协商成果落地见效。20多年来,联席会议轮替召开从未间断,每次会上都根据宁夏所需、福建所能进行紧密对接,签订《会议纪要》和各类合作协议,协作内容均能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涉及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干部培养等方面,扶贫协作内容越来越丰富,层次越来越高。

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和长期坚持,使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路子越走越宽,帮扶的效果越来越好,群众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

2.坚持结对帮扶机制,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进程

闽宁两省区始终坚持把这一要求作为对口扶贫协作的最终落脚点,坚持以解决贫困问题为核心,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努力缩小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中,两省区实行市县结对帮扶,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牵头和导向作用,靠实扶贫协作的责任,做到精准帮扶从而实现精准脱贫,不让一个贫困县、一个贫困群众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路上掉队。在此基础上,两省区坚持开展的县与县结对帮扶“携手奔小康”,得到国家的认可和推广。

截至2018年,福建省的30多个县(市、区)先后与宁夏9个贫困县(区)结成帮扶对子,两省区64个乡镇、34个村、80多个部门和社会组织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2014年,福建漳州市台商投资区角美镇与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福建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与宁夏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形成结对帮扶关系,开创了扶贫协作中乡(镇)和行政村结对帮扶的先河。2016年10月,福建省角美镇东山村等6个村分别签订对口帮扶协议书,福建承诺将改革开放的成熟经验、丰硕成果同闽宁镇分享,闽宁镇也表示愿意和福建省共同开发当地的丰富资源,实现双赢,此举拓展了镇村组“三级”对口协作的新路子[12]。

在对口扶贫协作中,闽宁两省区始终聚焦贫困地区发展,突出扶贫问题导向,做到了对象清楚、责任明确、目标具体、措施管用,从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宁夏多层次、全方位的持续帮扶,取得了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效果,而且推动了宁夏贫困地区整体社会进程。

3.坚持产业带动机制,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脱贫攻坚的难点在于产业化扶贫,这是闽宁对口协作实现从“输血”到“造血”转变的关键。通过引进福建的企业、人才和资金,让老百姓自己学会技能,通过自己的双手提高自己的收入,实现自己生活生产条件的改变,让自己成为增产增收的主力军。

在实施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过程中,两省区始终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协作为基础,通过共建扶贫产业园、搭建合作交流平台、组织规模化劳务输出等方式,促进贫困地区优势资源开发,带动贫困人口长期稳定脱贫,走出了一条企业合作、产业扶贫、项目带动的“造血”式扶贫路子,成功实现了援助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的转变。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宁镇考察时强调,当地企业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发挥好推动作用,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某酒庄拥有10万亩有机葡萄生态产业园,整个酒庄在用工高峰期能解决4000~5000人的就业问题,这些人基本都是从附近的原隆村过来的。酿酒葡萄业的发展,解决了很多农民的就业问题,提高了闽宁镇农民的经济收入。乘坐通勤车上班,这种在大城市才可能看到的现象,如今在闽宁镇已司空见惯[12]。20多年来,在福建的帮助下,有5600多家福建企业、商户入驻宁夏,在宁投资项目260多个、总投资430多亿元,西海固9县区培育发展了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6000元。

从葡萄园、马铃薯和菌草等产业起步,闽宁两省区发挥福建资金、技术、产业和管理等优势,依托宁夏能源、土地、特色农产品和劳动力资源,运用资本之手,共建扶贫产业园,搭建合作交流平台,走出了一条市场导向、企业投资、产业协作、项目带动、变“输血”式帮扶为“造血”式扶贫的成功之路。

4.坚持互学互助机制,更新干部和人才的思想观念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20多年,从资金、技术、经验、市场等领域逐渐向以“人”为中心转变,围绕“人”的发展配置资源和项目。两省区立足省情、区情,把互派干部挂职作为互学互助的主要途径。福建先后选派11批183名干部、支教教师和医疗人员等专业技术人员80批次2000多人次来宁帮助工作,帮扶培训宁夏教师7600多人次,宁夏也先后选派18批306名干部到福建挂职[12]。在长期扶贫协作中,两省区各级干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形成了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的开发思路。福建援助宁夏干部不仅跟踪落实援宁扶贫项目,而且深入实际寻求精准脱贫切入点,主动联系动员福建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项目,发挥了主体作用,福建企业在宁夏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也为当地群众打造了劳动致富的新平台。宁夏到福建挂职锻炼的干部则开拓了眼界、转变了观念、增长了才干,带回了“爱拼才会赢”的福建精神和发展经济的先进理念,激发了改变家乡贫困面貌和创新实干的巨大热情。

5.坚持社会参与机制,凝聚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是闽宁协作的重要基础,是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互为支撑,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的有效途径。20多年来,闽宁两省区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不断拓展对口扶贫协作空间和领域,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福建省还积极动员教育、医疗、卫生、妇联、共青团、企业商会等几十个部门和社会团体,分别开展“百所学校一帮一”“医疗服务”等援宁扶贫公益活动,参与宁夏脱贫攻坚。同时,闽宁两省区建立了社会帮扶激励机制,对用心用情用力开展帮扶的组织和个人,定期进行表彰奖励,不断调动各方面参与社会扶贫的积极性。福建省累计投入援宁资金13.88亿元,直接参加帮扶的各界人士超过10万人次[12]。经过20多年的闽宁两省区密切往来、深入协作,福建倾力帮扶,宁夏奋力拼搏,感情逐渐升温,成效日益显现。

昔日茫茫戈壁滩,如今已成致富新家园。经过20多年的奋斗和发展,从荒漠中建成了闽宁村,又从闽宁村建成了闽宁镇,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功能齐备、现代美丽的生态小城。截至2018年,闽宁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 988元,远高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到2018年底,全镇贫困发生率降至0.97%,5个贫困村全部符合出列条件[12]。宽阔的道路两旁绿树成荫,广场、商店、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应有尽有,居民享有20多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幼有所教,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昔日的“干沙滩”已经变成“金沙滩”,昔日的移民群众也已经成为创造财富的建设者。这是中国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型案例,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战略的有益探索,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创新呈现,是贡献给全球减贫治理的中国智慧。

(二)为世界减贫贡献了中国智慧

1.脱贫攻坚,加强组织领导是根本

早在习近平在福建宁德任职时他就深刻认识到,贫困地区的发展最根本的依靠就是需要党的领导。没有领导,群众的积极性既不能提高,也不能持久。2015年习近平在贵州调研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这是我们的最大政治优势”[13]。的确,在脱贫攻坚阶段,加强领导是根本,必须要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作用,实行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切实发挥第一书记抓党建、抓扶贫、抓发展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驻村工作队作为加强基层扶贫工作的有效组织,要协助基层组织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各项工作,帮助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据统计,截至到2018年,全国累计向贫困村选派第一书记43.5万名、驻村干部278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积极帮助群众出主意干实事,推动贫困政策措施落地落实。

2.坚持大扶贫格局

脱贫攻坚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坚持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两方面力量的作用,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引领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脱贫攻坚格局。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分内职责,东部地区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帮扶力度。要强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机制,各部门要积极完成所承担的定点扶贫任务,东部地区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帮扶力度,国有企业要承担更多扶贫开发任务。要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脱贫攻坚。要引导社会扶贫重心下沉,促进帮扶资源向贫困村和贫困户流动,实现同精准扶贫的有效对接,不断完善大扶贫格局,聚焦更加精准,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3.锲而不舍,驰而不息

必须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脱贫攻坚工作全过程和各环节,实施经常性的督查巡查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确保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使脱贫攻坚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要坚持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查制度,加强督查问责,对不严不实、弄虚作假的要严肃问责。要加强考核,确保成效。要用严格的制度来要求和监督,对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进行考核,总结经验,查找问题。要对创新考核方式方法、完善考核评价机制进行有益探索。要注意引导好舆论力量,做好扶贫宣传,全面宣传我国扶贫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报道各地区各部门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的探索和实践,通过宣传精准扶贫的典型引领带动其他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时,要加强对外宣传,讲好减贫扶贫的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强调,我们不缺豪言壮语,也不缺运动式的东西,关键是看有没有找对路子,有没有锲而不舍干下去[14]。

4.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

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内在活力不够,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发展就会出现问题。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一定能打赢脱贫攻坚战。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决定的,内因是决定性的因素,在脱贫攻坚中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创造美好生活。要改变传统的送钱送物的帮扶方式,通过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产业,把脱贫方式从依靠外部输血逐步改变为依靠自身造血,把贫困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靠自己辛勤劳动实现脱贫,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贫困地区要脱贫、要发展,需要社会各界强有力的支持,更需要从自身出发,增强自身发展能力,依靠产业带动,从“输血式”扶贫转向“造血式”扶贫。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要把发展短平快项目和培育特色产业结合起来,变输血为造血,实现可持续巩固脱贫。闽宁镇的产业发展为其他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方向,以产富民、产镇融合是闽宁镇不断繁荣发展的关键,有效破解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源头活水问题。易地搬迁扶贫的路子之所以行得通,就是移民区有发展生产的有利条件和比较优势,能够把产业发展起来,让贫困群众得到实惠,在移民搬迁支持方面,闽宁镇主要围绕解决温饱问题,采用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的小农生产,自给自足,基本保障贫困群众的吃饭问题。自1997年习近平正式命名“闽宁村”后,开始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大规模地兴修水利、整理土地,引黄入滩,结束了贫困群众靠天吃饭的历史,在福建省的支持下,培育发展起来了全镇第一个产业——菌草产业,从而走上了依靠特色产业增收致富的新路。近些年,区市县镇四级把培育发展特色产业作为闽宁镇建设发展的重中之重,探索建立政府引资、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产业发展新机制,逐步形成了“种葡萄、养黄牛、抓劳务、建园区”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有力地支撑了农民增收。作为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支援的福建和宁夏,坚持市场化的合作方向,推动人才、资金、技术、市场等要素有效对接,带动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和贫困群众转移就业,增强贫困地区发展内生动力,形成造血形式扶贫协作体系。

总之,“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15]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脑里有无这种意识。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1]131。

纵观全国的脱贫攻坚,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我国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2017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3046万人,累计减少6853万人,减贫幅度达到70%;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末的10.2%下降至3.1%,累计下降7.1个百分点。年均脱贫人数1370万人,是1994年至2010年间年均减贫人数的两倍多。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实际增长10.7%。2013~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名义增长12.4%,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10.4%,实际增速比全国农村平均水平高2.5个百分点。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69.8%,比2012年提高7.7个百分点,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住钢筋混凝土房或砖混材料房的农户占57.1%,自然村通电率接近100%,通电话率98.2%。贫困县数量实现了首次减少,2016年有28个贫困县脱贫摘帽[16]。

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东西部扶贫协作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对于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有关东西部扶贫协作重要论述构成了习近平扶贫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层面促进了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的建立,在实践层面为世界减贫贡献了中国智慧,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史上的辉煌篇章。

猜你喜欢

闽宁协作贫困地区
《1999-闽宁镇》油画190cm×190cm 2019年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鲁渝扶贫协作进行曲
扶贫协作中的山东力量
闽宁妇联签订互学互助对口扶贫合作交流协议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监督桥 沟通桥 协作桥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